当戏剧走出剧院,年轻人“入戏”方式更多样|行业观察

当戏剧走出剧院,年轻人“入戏”方式更多样|行业观察

00:00
14:28

年轻人已越来越热衷于通过手机开启娱乐模式,或线下开展休闲活动。尤其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让年轻人的眼界变得更为开阔,不仅包括线上刷剧、观看直播,还涵盖了各种线下活动,如剧本杀、戏剧市集、快闪等文旅活动,以及艺术疗愈等新型休闲方式。这些活动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放松和娱乐的机会,也是他们社交、表达自我与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

截至2023年底,中国的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到了10.74亿,网民使用率达到98.3%,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到151分钟。在年龄分布上,00后和90后用户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占比分别为14.6%和19.1%,显示出年轻一代是短视频消费的主力军。这一数据反映了短视频在年轻群体中的普及程度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重要位置。随着短视频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创新,这一媒介已成为年轻人获取信息、娱乐和社交的重要途径。新京报《贝壳财经》七月发布的《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年轻人在寻找“安慰剂”,近三成受访者表示,文化消费时一边解压一边自愈。影视剧集、综艺节目以及短视频直播等媒介,以其轻松幽默的氛围,已成为年轻人日常生活中调节情绪的重要工具。

在情感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当下,众多品牌正通过推出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场景和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中,随着各类演艺新空间的陆续建立与发展,沉浸式戏剧体验、艺术快闪活动、新形式演艺直播、艺术市集、创意工作坊、戏剧朗读会等文旅活动,不仅为生活带来惊喜,更提供了深度的情感共鸣和沉浸式体验,这些已成为都市生活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这种趋势促使年轻消费者更愿意为那些能够触及内心的情感价值买单,进而推动艺术与日常生活的更深层次融合,成为一种日益流行的社会现象。本期“大戏看北京”将深入剖析并呈现年轻一代如何将戏剧艺术融入日常生活,由此催生出丰富多样的生活新风貌。

戏剧直播:“第二舞台”连接艺术家与观众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于2024年6月发布的《2023年中国网络表演行业发展报告》,2023年我国网络表演行业的市场营收规模达到了2095亿元,较2022年增长了5.15%。这一增长表明,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已成为用户稳定的内容与消费渠道。随着直播平台的兴起,为我国的演艺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直播不仅为文艺表演提供了全新的展示舞台,也极大地扩展了艺术的传播范围,而且通过打赏机制,转化为一种虚拟的“门票”,为演出市场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和增长动力。

早在两年前,中央民族乐团上百位艺术家集体入驻抖音直播的举措,便在演艺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首个进行此类尝试的国家级团队。这一行动在业界被视为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标志着传统艺术机构对新兴媒体平台的积极拥抱和探索。通过这样的新尝试,中央民族乐团不仅为艺术家们开辟了新的表演空间,也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新的途径。

如今直播间日渐成为文艺演出的第二舞台,除了开创院团艺术家集体直播先河的中央民族乐团外,中国广播艺术团也在积极探索线上经营模式,将传统的线下剧场向“数字院团”转变。早在一年前,中国广播说唱团便将“非遗相声大会”搬进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次达到1300余万;当年10月,中国广播艺术团加入“艺播计划——抖音直播院团专项”,成立院团线上直播公会,截至目前已有70名团内演员加入,来自歌唱、器乐、舞蹈、曲艺等多个专业。8月,中国广播艺术团举办“国艺正当潮”晚会,现场宣布联合打造“广播艺术青年主播团”。抖音的优质主播将有机会加入中国广播艺术团,成为院团签约主播;中国广播艺术团的70位青年领军人才也将向“主播”转型。主播与院团演员共同组成的“广播艺术青年主播团”,将在未来一年带来超2000场优质演出直播。

在深入挖掘直播潜力与形式方面,这一新兴媒介不仅为各大文艺院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机遇,和观众线上互动的全新体验,同时也间接影响着许许多多致力于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等领域的青年艺术家。可以说,直播平台的兴起,为他们开辟了全新的艺术展示和传播途径,让他们得以在这一虚拟舞台上,以更为灵活和创新的方式,成为了他们在院团之外,展示才华、推广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这些才华横溢的青年艺术家不仅可以通过直播建立和推广自己的个人IP,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专长,设计独特的表演内容,吸引特定的观众群体。特别在直播进行中,他们不仅能够传承经典剧目,还可以进行创新尝试,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元素结合,或者尝试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跨界合作,这样的创新有助于吸引年轻观众,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公共活动:市集、夜游、疗愈工作坊

北京拥有丰富的戏剧资源和文化底蕴。北京市政府在探索艺术文化市集的过程中,也巧妙地将传统戏剧与现代市集文化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文化体验。今年8月初,以“2024夏日·演艺”为主题的北京西城百姓戏剧文化市集,在北京坊举行。这一活动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系列结合戏剧表演和市集活动的文化体验。市集上,参与者不仅可以逛市集、欣赏非遗技艺和挑选特色文创产品,还能观看戏剧快闪表演,体验戏剧文化的独特魅力。活动汇集了西城区众多戏剧演艺资源,包括国家话剧院、国家京剧院等知名剧院,展示了丰富的戏剧文化内容。除了商品展示和销售,市集还提供了丰富的戏剧表演和互动体验。整个活动不仅促进了戏剧文化的传播和体验,也推动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为北京市的文化生活和夜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此之后,由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2024“南中轴·夜天桥”艺术推广活动同期启幕,活动通过精心策划的“夜赏、夜游、夜骑、夜读”四大主题板块,数十场文艺演出以及一系列交流推介会,聚焦夜间消费新模式、新场景和新产品,打造北京中轴线经济文化品牌,旨在吸引更多市民游客关注并参与到夜间消费中来。

与天桥艺术中心在中轴线上,形成“南北相望”的鼓楼西大街,作为中轴线核心区北段的历史文化街区,它在中轴线保护和传承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9月初,由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打卡鼓西 漫步斜街”文化消费活动正式启动,活动以“微演艺 探游径 靓中轴”为主题,通过“1+4+N”的创新构成,推出街区微演艺展演、“领读鼓西”、“文化遗产赏鼓今”主题游径、特色游玩攻略等系列消费活动,展示地处北京中轴线、大运河文化遗产北端点的鼓楼西大街历史文化风貌与价值内涵。

除了内容丰富多彩的戏剧文化市集外,一种新兴的艺术疗愈活动,也在北京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现象,为都市人群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和疗愈。在2023年末,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首次尝试将艺术疗愈带进社区,举办了“心灵聚场2023·社区艺术疗愈节”,通过一个周末的三天时间,在9个空间,举办了1场沉浸式互动展演,10余种艺术疗愈工作坊,30+场公益活动,内容涵盖了舞动疗愈、绘画、即兴写作、戏剧疗愈等多种形式,吸引七百多位愿意敞开心扉的都市人,相聚在一起。通过此次“社区艺术疗愈节”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心理亚健康问题提供了多维度的解决方案,还在社区公益活动、研发新疗愈形式、青年人才培养以及国际讨论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戏剧社群:提升文化体验的新活力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通过创新的空间布局、多元化的演出形式和政策支持,成功开发打造了多个演艺新空间,其中涵盖了线上厂牌的线下落地店面、知名小剧场的改造、利用工业遗存开辟的复合型文化空间等多种形式,政府通过规划、授牌、扶持等手段明确表达了对演艺新空间的支持态度。这些空间不仅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观演体验,让更多年轻人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北京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为北京的文化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委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的工作要求,支撑重点剧目演出,培育多元演出空间,促进线上演艺创新发展,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早在两年前便制定了《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项目资助管理办法》,新增对演艺空间的培育和扶持,首批推出吉祥大戏院、正乙祠戏楼、繁星戏剧村、大麦新空间、抓马艾克斯沉浸式剧场等15个演艺空间培育项目。其中,吉祥大戏院、正乙祠戏楼秉承百年京昆戏曲传统,融合传统文化演出,焕发新活力,助推演艺与商业、旅游融合发展。

尤其在东城区,通过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不仅推动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也为公众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文化消费体验,实现了艺术与消费的双向融合。这一过程中,东城区充分发挥了文化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吸引了众多戏剧艺术家和爱好者,形成众多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社群。

南阳·共享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西侧的南阳胡同6号,原本是一个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汇报演出场地,包括舞台、化妆间、办公室和食堂。但在1994年一次演出后,这里被闲置了25年。2019年经过改造,南阳·共享际成为一个集剧场、文创工坊、办公、商业和居住于一体的多元业态文化社群。如今,这里不仅为公众带来了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也成为了东城区通过盘活闲置资产、焕新产业生态的典型园区。

除此之外,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的钟鼓楼,向北行不到六百米的胡同深处,藏着一座花园式文创园——金隅金台·共享际文化产业园,是一个融合戏剧、文创、商业和居住的多元文化社区。此地前身是原信息产业部的办公场所,由八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苏式砖混结构建筑组成。如今这里的主要特色是以小剧场为核心,为戏剧创作、孵化、产业开发等提供支持。

作为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的重要一环,隆福寺文创园共享着众多文化产业链和资源。开心麻花作为知名的戏剧品牌,在这里开设了首个自营剧场-A99剧场。该剧场以其独特的空间形态——黑匣子多功能剧场,以及“沉浸式演艺旗舰店”为核心定位,创新尝试为公众带来新的戏剧生活体验。这里不仅是一个表演空间,还融合了餐饮、新零售、社交体验等业态,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娱乐消费场所。

如今,随着北京市政府对演艺新空间的不断开发与戏剧社群的不断升级打造,这些优质举措已为当代年轻人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选择,也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在丰富北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推动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更是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随着越来越多演艺新空间与戏剧社群的不断涌现,也将进一步反映出,它们在满足公众对多元化文化体验需求方面的重要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