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五:名词对照
三划
三界(three realms)
轮回中的有情众生居住于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色界和无色界较欲界来得微妙,是那些已经长时间修持某种禅定的天人们的专属境界。而在欲界中居住的则是六道有情,包括:地狱道众生、饿鬼、畜生、人以及某些种类的天人。
三宝(three rare and supreme ones)
佛、法、僧,称为三宝,或稀有殊胜之三宝,即佛教传统中行者所皈依的对象。为了脱离轮回的痛苦,行者向导师佛陀寻求庇护(皈依):向所实修的佛法寻求庇护;也向证悟实相本性的圣者、道上的向导:僧伽,寻求庇护。
三个佛陀说法阶段(three stages of the Buddha’s teachings)
不分析阶段:为了引导弟子从事善行,避免不善行,并且生起出离轮回及渴望涅槃的心,促使弟子想要修持佛法,因此佛陀讲述过去世和未来世,因果业力,轮回的痛苦,以及涅槃的解脱,但是并不去分析其真实本性,好像它们是真实存在的一般。
初步分析阶段:为了帮助弟子扫除使他们相信显相为实存的无明,对究竟真理的无知,佛陀教导他们:在不分析阶段所讲述的所有现象并不真实存在,而空性即是实相的真实本性。
彻底分析阶段:为了帮助弟子舍弃对“不存在”的执着,佛陀教导他们:究竟真理是超越存与非存、有与无、以及任何对实相的想象和概念造作,它是超越思维所能形容或想象的。
三转法轮(three turnings of the wheel of dharma)
佛陀所传授的三个系列教法。初转法轮时,佛陀教导:轮回的本质即是痛苦,而修持佛法则能达到涅槃。二转法轮时,佛陀教导:轮回和涅槃中的一切现象,本质都是空性的。三转法轮时,佛陀教导了如来藏(佛性),也就是光明而觉醒的本质,那是每一位众生的心的真实本性。
大手印/大印(Mahamudra)
阐明实相的真实本性以及禅修方法的一套甚深教法。
大乘(Mahayana)
佛教的“大车乘”,它是两种菩提心的修持之道,也是悲智双运的修持之道。大乘行者以生起世俗菩提心(见“菩提心”名词解释)作为大乘修持的开始;接着为了要带领一切众生证得佛果,行者以证得佛果为目标,来修练六度波罗蜜(paramitas 六种超胜的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以及了悟空性的智慧。
大圆满(Dzogchen)
阐明实相的真实本性以及禅修方法的一套甚深教法。
六处(sources of consciousness)
六识之源。色、声、香、味、触、法被称为“六外处”,眼、耳、鼻、舌、身、意则是“六内处”。“六外处”是“六内处”感知的对境,由此感知而生起六种心识,所以称它们为“六识之源”。
四划
五毒(five poisons)
请见“烦恼”的名词解释。
五蕴(aggregates)
构成身心的五种现象:色、受、想、行、识。由于这五蕴的独特组合,每一位众生因而被说为有所“存在”。请见“仅为缘起的显相”。
戈仓巴(Gotsangpa)
密勒日巴的化身,竹巴噶举传承早期的伟大上师,与密勒日巴最有成就的弟子冈波巴大师相隔了四个世代。
中观(Middle Way)
一切现象的真实本性,是在智力所能造作的一切边见(extremes极端的看法)的“中间”,所谓的边见包括“存在”和“不存在”的边见,“恒常”和“断灭”的边见,“有”与“无”的边见,甚至包括“中间”的这个想法。
中观自续派(Middle Way Autonomy School)
中观自空派的两个分支学派之一。其追随者否认有真实的存在,主张实相的真实本性就是空性。
中观应成派(Middle Way Consequence School)
中观自空派的两个分支学派之一。其追随者否认有真实的存在,但是并不主张实相的真实本性是空性或是其他的任何东西,因为他们了解到:既然究竟的实相是超越所有概念造作的,那么成立一个关于它的主张,将会障碍对其不可思议本质的了悟。
月称(Chandrakirti)
月称论师是一位印度大师,中观应成派的倡导者,最广为人知的即是其著作《入中论》,月称论师在此论中阐释了《中观根本慧论》的义理。
比丘(bhikshu)
受具足戒的僧人。
五划
四圣谛(four noble truths)
佛陀初转法轮教法的主要架构,它以因果的角度勾勒出轮回与涅槃的基本轮廓。首先是“苦谛”,痛苦的真谛,它描绘出“痛苦遍及轮回每一时刻与每个面相”的景况。第二是“集谛”,痛苦起源的真谛,即是造成轮回的原因:烦恼与业行。第三是“灭谛”,痛苦止灭的真谛,即是超越轮回苦痛的涅槃。第四是“道谛”,也就是包含法教与修持之道的真理,它们是证得灭谛之因,依此而行,将得以令行者解脱轮回。
六划
有为法(composite phenomenon)
和合的现象,具有生、住、灭之特性的事物。
成就者(siddha)
已经了悟实相真实本性的行者。
自空见(Rang-tong School,Empty of Self School)
中观学派的支派,其见解奠基于二转法轮的佛法。其中包含了中观自续派与中观应成派二者。“自空”这个名称得自对于现象空无自性的描述——无论现象如何显现,其自身都是空无本体的。例如“桌子本身是空无桌子的”,这是此派会有的说法,因为当我们以逻辑来分析桌子或其他现象时,这些现象是无法被找到的。
名相(definiendum)
被性相所定义者,例如“火”。
七划
更敦群培(Gendun Chopel)
(1902-1951)是当代最伟大的学者之一。
佛(Buddha)
佛,佛陀,导师。由于圆满了“了悟空性的智慧”以及“对一切众生的慈悲”两种功德,而达到究竟圆满证悟者。
佛护(Buddhapalita)
佛护论师是一位印度大师,曾以中观应成派的观点为《中观根本慧论》撰写释论。
米滂仁波切(Ju Mipham Rinpoche)
米滂仁波切(1846-1912),又称不败尊者,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伟大上师,也是西藏十九世纪中期利美(不分派)运动的主导者之一。
八划
阿毗达摩论(Abhidharma)
《阿毗达摩论》是出自佛陀初转法轮的一套教法。佛陀在其中讲说了“蕴”、“处”与“六大”(以及其他主题)的特性,在此论中,佛陀对于他所讲述的这些现象的实有性,并未明确的否定;然而,在二转法轮时,佛陀明确否定了它们的实有。
阿罗汉(降敌者)(arhat)
阿罗汉是由了悟“人无我”而证得声闻乘或独觉乘果位,并因此降服了烦恼之敌的行者。由于对轮回生起强烈的厌离心和出离心,以及圆满了悟人无我,阿罗汉已经完全解脱了烦恼,并脱离轮回。但是,在某个时刻,诸佛会将他们从禅定的寂静中唤醒,让他们明白:其实他们尚未证得佛果,进而敦促他们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而修持大乘的教法。如是修持之后,他们终于证得了究竟圆满的佛果。
法(dharma)
佛陀的教导,以及对这些教导的修持。
空性(emptiness)
现象的真实本性。一切现象中,不但众生不存在,事物也空无实存,究竟来说,对于这一切现象的任何概念想法都空无实存,甚至连“空性”这个概念也是空性的。
宗喀巴(Je Tsong-Khapa)
宗喀巴(1357-1419)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派祖师。
性相(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一个名相所具有的特性,这些特性也是该物之定义。例如“火”被定义为具有“热和燃烧”的特性。
金刚乘(Vajrayana)
一种秘密持守的大乘修持法。
九划
界(dhatus)
这个梵文的专有名词所指涉的包含两组不同的事物,当译为“元素”之意时,指的是地、水、火、风、空、识等六个元素,即“六大”;译为“功能”(potentials)时,指的是十八种现象的分类,即“十八界”。
关于元素的部分,若说是“四大”时,指的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若说是“五大”,指的是四大再加上“空”;若说是“六大”,则是五大再加上“识”。
关于功能的部分,十八种现象被分为三类:1.六种被感知的外在对境(六尘),也就是色、声、香、味、触,以及为意识所感知的“法”;2.六种内在的功能(六根),它们是使感知能进行的感官机能,即眼、耳、鼻、舌、身、意;3.六种感知的心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米滂仁波切说明这十八种现象的共同特征是,其中每一个都具备能发挥其特定作用的能力和效用,因此在译成英文时,就译为“功能”(potential)。
律(vinaya)
佛陀为大小乘的持戒者,针对他们应规范及禁止的行为所授与的教法。
十划
涅槃(nirvana)
意即“超越痛苦之境”,从轮回中解脱,以声闻乘和独觉乘的角度来说,即是了悟人无我之后所得到的成就。但以大乘的角度来说,只有证得佛果的境界才是唯一的究竟涅槃,由于圆满了悟万法皆空的智慧,所以不会落入“有”(轮回的实有)边;由于圆满了慈悲,所以不会落入“寂”(涅槃的寂静)边(也就是阿罗汉所证得的涅槃)。
十一划
清辩(Bhavaviveka)
清辩论师是一位印度大师,曾以中观自续派的观点为《中观根本慧论》撰写释论。
密勒日巴(Milarepa)
伟大的瑜伽士,是藏传佛教噶举传承的祖师之一,并且一生便成就了佛果。
十二划
菩提心(bodhichitta)
趋向无上觉悟的心。菩提心有两种面向:相对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誓愿要引领一切众生达到完全圆满的佛果;而究竟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就是实相的真实本性,亦即是二转法轮中佛陀所讲述的“超越概念造作的空性”。在大乘佛法的修持中,行者要培养这两种菩提心。
菩萨(bodhisattva)
觉悟的勇者,培养并实践两种菩提心的大乘之道行者。菩萨分为凡夫菩萨与圣者菩萨,由于后者对于实相真实本性有直接了悟,因而有此区别。为何说菩萨是勇者呢?因为他们为了利益众生,誓愿留在轮回中,而不追求脱离轮回。
无遮(nonaffirming negation)
纯粹否定,直译为“意无所指的否定”,是对事物存在的否定,但在否定的同时,并不意味有其他事物的存在。例如说“没有汤匙”,单纯否定了汤匙的存在,并未暗示有其他任何事物存在。而另一个相对的术语“非遮”(affirming negation直译为“意有所指的否定”),则相反,例如“狮子不是死的”这样的说法,否定死亡的同时却也暗示了“狮子是活的”。
无为法(noncomposite phenomenon)
非和合的现象。不生、不住、不灭的现象。“无为法”有三种:(1)虚空(space)、(2)抉择灭(the cessation that is the result of analysis)、(3)非抉择灭(the cessation that is not the result of analysis)。“抉择灭”指的是经由分析而了悟“人无我”的阿罗汉,心流之中没有烦恼和痛苦的状态。“非抉择灭”指的是事物的止灭或不存在,但并非由阿罗汉的分析所成。换句话说,就是所有日常生活中,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物的止灭或不存在”的情况。例如“月亮上的大象”是不存在的,就是第三种无为法的一个例子。这三者的共同特性就是,它们都是不会生、住、灭的事物。无为法是不生、不住、不灭的,因为事物可生、住、灭。无为法和那些有生住灭的事物相反,是那些现象不存在的状态。
十三划
瑜伽士(yogi)
字面上的意思即是:到达自然状态者。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了悟实相真实本性的行者,因此可分为声闻瑜伽士、独觉瑜伽士、菩萨瑜伽士、佛瑜伽士,最后一种是最殊胜的瑜伽行者。
业/业行(karma/karmic actions)
“业”在字面上的意义即是“行为”,但是它也同样指行为的结果。所谓的业行(造业的行为),即是平凡众生被烦恼所驱使,而采取的身、语、竟的行为,并因而导致痛苦。
仅为缘起的显相(dependently arisen mere appearances)
一切显相的根本性质。无论什么显相,都只能依赖其因缘条件的聚合才能够生起;而之所以说它们“仅只是显相”,是因为它们没有任何实质或自性。典型的例子就是出现在水面上的月亮。
烦恼(mental afflictions)
令平凡众生受苦不安的扰动情绪和心理状态,是众生尚未了悟实相的真实本性所产生的结果。五种主要的烦恼,也称为五毒,即是贪欲、嗔恨、愚痴、傲慢、嫉妒。
十四划
玛姬拉尊(Machig Labdron)
西藏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修行者,她因研读二转法轮的经典而开悟。
僧伽(sangha)
一般而言,任何佛法修行者的团体都可以称为sangha(僧众、教团)。另外更特别用于了悟的圣者阿罗汉以及菩萨众,如此的僧伽即是三宝中的“僧宝”,他们是行者在佛法修持道上的向导和友伴。
十五划
轮回/娑婆(samsara)
不了悟实相真实本性的众生,生生世世一再流转的生死循环,并在其中不断地经历痛苦。
十六划
龙树(Nagarjuna)
印度大师,生于佛陀圆寂后四百年,他为佛陀三转法轮的教法都著作了释论。
独觉乘(缘觉乘)(Pratyekabuddhayana,Vehicle of the Solitary Buddha)
亦称为辟支佛乘,是以初转法轮为修持基础的二乘之一。由于我慢,此道的行者希望在没有教师或其他同修的情况下,自行获得了悟。因此,在他们身为凡夫的最后一世,会投生在无佛之世,由于某些因缘环境的引发,他们过去的体悟及习性会觉醒,并能够自行证得阿罗汉的境地,因而名为“独觉”或“缘觉”。
十七划
声闻乘(Shravakayana,Vehicle of the Hearers)
以初转法轮佛法为修持基础的二乘之一。这个名称是由此道的行者听闻佛陀教导时专注热切的特质而来。此乘的果位为证得阿罗汉的境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