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杂剧和金院本

宋杂剧和金院本

00:00
02:59
都市商品经济发达给艺人职业化带来了有利条件,在这时候“宋杂剧”便出现了。宋杂剧是在唐代参军戏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歌舞、多种表演伎艺,并将其进一步综合而形成的。

北宋时期“杂剧”的名称还没有严格的界限,有时指傀儡,有时指角抵戏,有时指滑稽戏。源于佛教经典的杂剧《目连救母》在北宋时比较出名。

到了南宋,“杂剧”的涵义有了比较严格的界定,而且成为各种伎艺中的首要品类。杂剧的角色和演出程序、内容、风俗等也都有严格的限制。角色体质是四人或五人制:一为“末泥”负责计划演出;二为“引戏”负责具体安排演出;三为“副净”,原参军戏中的参军;四为“副末”,原参军戏中的苍鹘;四个角色不够用时再添一个“装孤”。

宋杂剧在演出时,先演一节歌舞,称作“艳段”;其次,演出正杂剧,或一段滑稽戏,或一段大曲,有时最后再加一个玩笑内容的小节目叫做“杂扮”。

总的来说,宋代是戏曲发展的关键时期,宋杂剧题材广泛、综合性强、表现手法多样,并且脚色行当也正式形成。它的出现也对戏曲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金院本是金朝在燕山(今北京)建都时逐渐形成的北方杂剧,金院本与宋杂剧名称虽异但实质相同,属于同一种戏剧形式。金院本对宋杂剧是一种继承关系,保留在北方地区的宋杂剧并得到发展,它与宋杂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金院本中用大曲歌唱的节目很少,多数没有标明曲调,原因是大曲音乐不适合北方听众的欣赏习惯。
2.在金院本中属于“艳段”的节目,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可以看出金院本在宋杂剧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促进了戏曲剧目内容的完整统一。
3.金院本中还有一类称为“院幺”的节目,这是宋杂剧所没有的。把以唱为主的正杂剧和以滑稽为主的正杂剧综合起来,在叙事演唱中加以代言体的演唱,体现出宋杂剧向元杂剧的逐步过渡。

到这个地步,戏曲已经到了形成的阶段。它经过了长期的途程,把滑稽戏、歌舞说唱、角抵等综合到了一个目的上面,即为演故事而服务。总的来说,金院本的出现,为元杂剧的诞生提供了十分成熟的条件。它是宋杂剧的发展,又是元杂剧的孕育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