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卷第一上(四)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四)

00:00
09:17

显是更为三初、四谛,次、四弘,后、六即

四谛名相,出《大经·圣行品》,谓:生灭、无生灭、无量、无作。

生灭者,苦、集是世因果,道、灭出世因果。苦则三相迁移,集则四心流动;道则对治易夺,灭则灭有还无。虽世、出世,皆是变异,故名生灭四谛也。

无生者,苦无逼迫,一切皆空,岂有空能遣空?即色是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故无逼迫相也。集无和合相者,因果俱空,岂有因空与果空合?历一切贪、嗔、痴,亦复如是。道不二相,无能治、所治;空尚无一,云何有二耶?法本不然[1],今则无灭,不然不灭,故名无生四谛也。

无量者,分别校计,苦有无量相。谓一法界苦,尚复若干,况十法界?则种种若干,非二乘若智、若眼,所能知见,乃是菩萨所能明了。谓地狱种种,若干差别,铍剥、割截、烧煮、剉切,尚复若干,不可称计,况复余界种种色,种种受、想、行、识,尘沙海渧,宁当可尽?故非二乘知见,菩萨智眼乃能通达。又,集有无量相,谓贪欲、嗔、痴,种种心,种种身、口,集业若干,身曲影斜,声喧响浊,菩萨照之不谬耳。又,道有无量相,谓析体、拙巧、方便、曲直、长短、权实,菩萨精明而不谬滥。又,灭有无量相,如是方便,能灭见谛;如是方便,能灭思惟;各有若干正助,菩萨洞览,无毫差也。

又,即空方便,正助若干,皆无若干;虽无若干,而分别若干,无谬无乱。又,如是方便,能析灭四住[2];又,如是方便,能体灭四住;如是方便,能灭尘沙;如是方便,能灭无明。虽种种若干,彼彼不杂。又,三悉檀分别,故有若干;第一义悉檀,则无若干。虽无若干,从多为论,故名若干,称无量四谛也。

无作四谛者,皆是实相,不可思议。非但第一义谛,无复若干;若三悉檀,及一切法,无复若干。此义可知,不复委记。

若以四谛,竖对诸土,有增有减,同居有四,方便则三,实报则二,寂光但一。若横敌对者,同居生灭,方便无生灭,实报无量,寂光无作(云云)。

又,总说名四谛,别说名十二因缘。苦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集是无明、行、爱、取、有等五支;道是对治因缘方便;灭是无明灭,乃至老死灭。

故《大经》开四「四谛」,亦开四「十二因缘」。「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故,得佛菩提[3]。」

又《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即是生灭;「我说即是空」,是无生灭;「亦名为假名」,是无量;「亦名中道义」,是无作。又解,因缘即集,所生即苦,灭苦方便是道,苦、集尽是灭。又,偈言「因缘」,「因缘」即无明;「所生法」,即行、名色、六入等。故文[4]云,「为利根弟子,说十二因缘不生不灭相」,指前二十五品;「为钝根弟子,说十二因缘生灭相」,指后两品。当知论偈[5]总说,即四种四谛;别说,即四种十二因缘也。已分别四「四谛」竟。

诸经明种种发菩提心:或言推种种理,发菩提心;或睹佛种种相,发菩提心;或睹种种神通,或闻种种法,或游种种土,或睹种种众,或见修种种行,或见种种法灭,或见种种过,或见他受种种苦,而发菩提心。略举十种为首,广说[6] (云云)。

推理发心者,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苦不能恼,道不能通,灭不能净。如云笼月,不能妨害;却烦恼已,乃见法性。经言,灭非真谛,因灭会真[7]。灭尚非真,三谛焉是[8]?烦恼中无菩提,菩提中无烦恼,是名推生灭四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菩提心。

推无生四谛发心者,法性不异苦、集;但迷苦、集,失法性。如水结为冰,无别水也。达苦、集,无苦、集,即会法性。苦、集尚是,何况道、灭?经言[9],烦恼即是菩提,菩提即是烦恼,是名推无生四谛,上求下化,发菩提心。

推无量者,夫法性者,名为实相[10]。尚非二乘境界,况复凡夫?出二边表,别有净法。如《佛藏经》[11]十喻(云云),是名推无量四谛,上求下化,发菩提心。

推无作者,夫法性与一切法,无二无别。凡法尚是,况二乘乎?离凡法更求实相,如避此空,彼处求空。即凡法是实法,不须舍凡向圣[12]。经言[13],「生死即涅槃」、「一色一香,皆是中道。」是名推无作四谛,上求下化,发菩提心。

若推一法,即洞法界,达边到底,究竟横竖,事理具足,上求下化,备在其中,方称发菩提心。菩提名「道」,「道」能通到横竖彼岸,名发心波罗蜜。故于推理,委作浅深,事理周遍。下去,法法例尔。

[1]然通燃。

[2]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大众受学品第七:起欲界惑名欲界住地。起色界惑名色界住地。起心惑故名无色界住地。以此四住地。起一切烦恼故,为始起四住地。其四住地前,更无法起故。故名无始无明住地。

[3]北凉·昙无谶奉诏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一:善男子,观十二缘智,凡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上智观者,见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观者,见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

[4]《中论》破因缘品第一:问曰:何故造此论?

答曰: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生,有言从韦纽天生,有言从和合生,有言从时生,有言从世性生,有言从变生,有言从自然生,有言从微尘生,有如是等谬故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邪见,种种说我、我所,不知正法。佛欲断如是等诸邪见,令知佛法故,先于声闻法中说十二因缘,又为已习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说因缘相,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毕竟空无所有。如般若波罗蜜中说,佛告须菩提:「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

佛灭度后,后五百岁像法中,人根转钝,深著诸法,求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决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闻大乘法中说毕竟空,不知何因缘故空,即生疑见:「若都毕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如是则无世谛、第一义谛。」取是空相而起贪著,于毕竟空中生种种过。龙树菩萨为是等故,造此《中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5]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6]东晋·佛驮跋陀罗等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八,菩萨十住品第十一:

见大智尊微妙身,相好端严悉具足,最胜尊重甚难遇,勇猛大士初发心。见无等等大神变,闻说妙法及教诫,观察五道无量苦,无畏大士初发心。闻诸如来普智尊,无量功德悉具足,解佛心相如虚空,菩萨因此初发心。能知是处及非处,若我非我如是等,欲解平等真实义,菩萨因此初发心。过去未来现在世,一切善恶诸业报,欲善观察悉平等,菩萨因此初发心。诸禅三昧及解脱,随顺正受无所著,欲善分别垢净起,菩萨因此初发心。随诸众生根利钝,种种勤修精进力,悉欲了达分别知,菩萨因此初发心。一切众生种种欲,心好乐着诸希望,悉欲了达分别知,菩萨因此初发心。一切众生种种性,无量无边不可数,悉欲了达分别知,菩萨因此初发心。一切诸道所至处,八正圣路向无为,悉欲了达知其实,菩萨因此初发心。一切世界众生类,流转五道生死海,欲得天眼悉明达,菩萨因此初发心。于过去世一切事,如其体性所有相,悉欲随顺达宿命,菩萨因此初发心。世间一切诸烦恼,所有结缚余习气,悉欲觉知究竟尽,菩萨因此初发心。世间所有世谛法,名字谈论语言道,悉欲明达世谛义,菩萨因此初发心。一切诸法语言断,无有自性如虚空,悉欲明达真谛义,菩萨因此初发心。震动一切佛世界,倾覆鼓荡诸大海,悉欲明达佛神力,菩萨因此初发心。一毛放演无量光,普照十方一切刹,欲于一光一切觉,菩萨因此初发心。无量佛刹难思议,皆悉能置一掌中,欲解一切如幻化,菩萨因此初发心。无量佛刹诸众生,皆悉安置一毛端,悉欲了达皆寂灭,菩萨因此初发心。一切十方大海水,渧以一毛尽无余,悉欲分别知渧数,菩萨因此初发心。不可思议诸佛刹,皆碎为末如微尘,悉欲分别知其数,菩萨因此初发心。过去未来无量劫,一切世界成败相,悉欲究竟达其际,菩萨因此初发心。三世一切等正觉,诸辟支佛及声闻,悉欲分别三乘道,菩萨因此初发心。无量无边诸世界,能以一毛悉称举,欲知有无真实相,菩萨因此初发心。金刚围山数无量,尽能安置一毛端,欲知至大有小相,菩萨因此初发心。十方一切诸世界,能以一音遍充满,悉欲解了净妙声,菩萨因此初发心。一切众生语言法,一言演说尽无余,悉欲解了净密音,菩萨因此初发心。如来清净微妙音,充满十方诸世界,欲得具足舌根相,菩萨因此初发心。一切十方诸世界,有成坏者皆悉见,欲得解了悉虚妄,菩萨因此初发心。一切十方诸佛刹,其中无量诸如来,悉欲了达佛正法,菩萨因此初发心。普能应现无量身,一切世界微尘等,悉欲了达如幻化,菩萨因此初发心。过去未来现在世,无量无边诸如来,欲于一念悉了知,菩萨因此初发心。欲具演说一句法,阿僧祇劫无穷尽,欲使辩才不断绝,菩萨因此初发心。十方一切诸群生,随其迁变生灭相,欲于一念悉了达,菩萨因此初发心。净妙身口及意行,游步十方无障碍,欲了三世悉空寂,菩萨因此初发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八,离世间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菩提心因缘。何等为十?所谓教化成熟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因缘,除灭一切众生苦发菩提心因缘,与一切众生种种快乐发菩提心因缘,除灭一切众生愚闇发菩提心因缘,与一切众生佛智发菩提心因缘,恭敬供养一切诸佛发菩提心因缘,随如来教令佛欢喜发菩提心因缘,见佛色身相好发菩提心因缘,入一切佛智发菩提心因缘,显现佛力无畏发菩提心因缘。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发菩提心因缘。

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十住毗婆沙论》:众生初发菩提心,或以三因缘,或以四因缘,如是和合有七因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问曰:何等为七?答曰:一者诸如来,令发菩提心;二见法欲坏,守护故发心;三于众生中,大悲而发心;四或有菩萨,教发菩提心;五见菩萨行,亦随而发心;或因布施已,而发菩提心;或见佛身相,欢喜而发心;以是七因缘,而发菩提心。

北凉·昙无谶译《优婆塞戒经》卷第一,发菩提心品第二:善生言:世尊,众生云何发菩提心?善男子!为二事故发菩提心,一者增长寿命,二者增长财物。复有二事,一者为不断绝菩萨种姓,二者为断众生罪苦烦恼。复有二事,一者自观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不得利益,二者虽有无量恒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我身,我当自度。复有二事,一者作诸善业,二者作已不失。复有二事,一者为胜一切人天果报,二者为胜一切二乘果报。复有二事,一者为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恼,二者为得无量大利益事。复有二事,一者过去未来恒沙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观菩提是可得法是故发心。复有二事,一者观六住人虽有转心犹胜一切声闻、缘觉,二者勤心求索无上果故。复有二事,一者欲令一切众生悉得解脱,二者欲令众生解脱,胜外道等所得果报。复有二事,一者不舍一切众生,二者舍离一切烦恼。复有二事,一者为断众生现在苦恼,二者为遮众生未来苦恼。复有二事,一者为断智慧障碍,二者为断众生身障。善男子!发菩提心有五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断嗔恚心,三者随师教诲,四者生怜愍心,五者勤修精进。复有五事,一者不见他过,二者虽见他过而心不悔,三者得善法已不生憍慢,四者见他善业不生妒心,五者观诸众生如一子想。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有智之人为三事故发菩提心,一者见恶世中五浊众生,二者见于如来有不可思议神通道力,三者闻佛如来八种妙声。复有二事,一者了了自知己身有苦,二者知众生苦如己受苦,为断彼苦如己无异。善男子!若有人能发菩提心,当知是人能礼六方增长命财,不如外道之所宣说。

[7]北凉·昙无谶奉诏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八,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一:尔时,世尊告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是色,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亦是无常,因灭是识,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是色,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憍陈如,色是无我,因灭是色,获得解脱真我之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憍陈如,色是不净,因灭是色,获得解脱清净之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憍陈如,色是生老病死之相,因灭是色,获得解脱非生老病死相之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憍陈如,色是无明因,因灭是色,获得解脱非无明因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憍陈如,乃至色是生因,因灭是色,获得解脱非生因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憍陈如,色者即是四颠倒因,因灭倒色,获得解脱非四倒因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憍陈如,色是无量恶法之因,所谓男女等身、食爱、欲爱、贪、瞋、嫉妒、恶心、悭心、揣食、识食、思食、触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五欲、五盖,如是等法皆因于色,因灭色故,获得解脱无如是等无量恶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憍陈如,色即是缚,因灭缚色,获得解脱无缚之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憍陈如,色即是流,因灭流色,获得解脱非流之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憍陈如,色非归依,因灭是色,获得解脱归依之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憍陈如,色是疮疣,因灭是色,获得解脱无疮疣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憍陈如,色非寂静,因灭是色,获得涅槃寂静之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8]《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四,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二: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断三世因名断善根,断善根人即有佛性。如是佛性,为是过去?为是现在?为是未来?为遍三世?若过去者,云何名常?佛性亦常,是故当知非过去也。若未来者,云何名常?何故佛说一切众生必定当得?若必定得,云何言断?若现在者,复云何常?何故复言必定可见?如来亦说,佛性有六:一常、二真、三实、四善、五净、六可见。若断善根有佛性者,则不得名断善根也。若无佛性,云何复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若言佛性亦有亦断,云何如来复说是常?」

佛言:善男子,如来世尊为众生故,有四种答:一者、定答,二者、分别答,三者、随问答,四者、置答。

善男子,云何定答?若问:「恶业得善果耶?不善果乎?」是应定答:「得不善果。」善亦如是。若问:「如来一切智不?」是应定答:「是一切智。」若问:「佛法是清净不?」是应定答:「必定清净。」若问:「如来弟子如法住不?」是应定答:「有如法住。」是名定答。

云何分别答?如我所说,四真谛法。云何为四?苦集灭道。何谓苦谛?有八苦故,名曰苦谛。云何集谛?五阴因故,名为集谛。云何灭谛?贪欲瞋痴毕竟尽故,名为灭谛。云何道谛?三十七助道法故,名为道谛。是名分别答。

云何随问答?如我所说:「一切法无常。」复有问言:「如来世尊为何法故说于无常?」答言:「如来为有为法故说无常,无我亦尔。」如我所说:「一切法烧他。」又问言:「如来世尊为何法故说一切烧?」答言:「如来为贪瞋痴说一切烧。」

善男子,「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三念处,首楞严等八万亿诸三昧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智印等三万五千诸三昧门,金刚定等四千二百诸三昧门,方便三昧无量无边,如是等法是佛佛性。如是佛性则有七事:一常、二我、三乐、四净、五真、六实、七善。」是名分别答。善男子,「后身菩萨佛性有六:一常、二净、三真、四实、五善、六少见。」是名分别答。如汝先问,断善根人有佛性者,「是人亦有如来佛性,亦有后身佛性。是二佛性障未来故得名为无,毕竟得故得名为有。」是名分别答。「如来佛性,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后身佛性,现在未来少可见故得名现在,未具见故名为未来。如来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佛性因故,亦是过去、现在、未来,果则不尔,有是三世,有非三世。后身菩萨,佛性因故,亦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亦如是。」是名分别答。「九住菩萨,佛性六种:一常、二善、三真、四实、五净、六可见。佛性因故,亦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亦如是。」是名分别答。「八住菩萨,下至六住,佛性五事:一真、二实、三净、四善、五可见。佛性因故,亦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亦如是。」是名分别答。「五住菩萨下至初住,佛性五事:一真、二实、三净、四可见、五善不善。」善男子,是五种佛性、六种佛性、七种佛性,断善根人必当得故,故得言有,是名分别答。若有说言断善根者,定有佛性、定无佛性,是名置答。

迦葉菩萨言:「世尊,我闻不答乃名置答,如来今者何因缘答而名置答?」

善男子,我亦不说置而不答,乃说置答。善男子,如是置答,复有二种:一者、遮止,二者、莫著。以是义故,得名置答。

[9]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诸法无行经》卷上:行者见贪欲性即是涅槃性,瞋恚性即是涅槃性,愚痴性即是涅槃性。若能见一切法性如是,便于一切众生之中不起憎爱。所以者何?是行者不得是法,若生爱处、若生憎处,安住虚空心中,乃至不见佛、不见法、不见僧,是则不见一切法。若不见一切法于诸法中则不生疑,不生疑故则不受一切法,不受一切法故则自寂灭。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诸法无行经》卷上:所谓一切法性即贪欲之性,贪欲性即是诸法性,瞋恚性即是诸法性,愚痴性即是诸法性。…若求烦恼性,烦恼即是道;若有人分别,是道是非道,是人终不得,无分别菩提。…一切有为法,即是无为法,是数不可得,无数故无为。若以菩提心,自高无所畏,自念当作佛,是人无菩提,亦无有佛法,离菩提宝印。

隋天竺三藏法师那连提耶舍译《大庄严法门经》卷下:时,文殊师利复作是言:此烦恼体性,难信难解。何以故?此烦恼性即是菩提故。譬如火未出时,不能烧薪。如是不生烦恼,于流转中,不受生死,如火出已,即能烧薪。恶觉生者,流转生死,譬如火烧,大积草木,火势难灭。如是恶见毒心与烦恼合,于三界中,炽然常烧,无有休息。譬如无薪,火不得然。如是远离恶见烦恼,不生三界。譬如火然,设百千岁,无有利益,亦不增多。烦恼炽火,亦复如是。至百千年,无所利益,亦不增多。譬如火灭,不至方所。如是智慧,灭诸烦恼,亦复如是,不至方所。譬如猛火,无能入者,如是自性清净,客尘烦恼生,而不能染。

隋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译《诸法本无经》卷下:贪欲即是菩提。何以故?世尊!顺觉贪欲自性,说名菩提故。

[10]《大智度论》卷第六十五,释无作品第四十三之下:诸法性者,即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若以常、无常等求诸法实相,是皆为错。若人入法性中,则无有错谬,法性常故不失。

《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三:善男子,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善男子,是相、法界、毕竟智、第一义谛、第一义空,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故得无上菩提。

[11]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藏经》:舍利弗!譬如巧画师,画于虚空现种种色相,于意云何,是画师者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一切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所以者何?无名相法,无念无得,亦无有修,不可思议,非心所依,无有戏论。非是戏论,所可依止。无觉无观,无有所摄。不在于心,非得所得。无此无彼,无有分别。无动无性,本来自空。不可念、不可出,一切世间所不能信,如是无名相法,以名相说。如是舍利弗,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

舍利弗!譬如有人,嚼咽须弥,能令消尽。飞行虚空,不以为患。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诸佛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

舍利弗!譬如火城,纵广深浅,各一由旬。四门出焰,人负干草,于中而过,猛风吹焰,烧爆其身;是人能令,火不烧草,及不烧身。于中得出,如本无异。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

舍利弗!譬如有人,以石为栰,从海此岸,度至彼岸。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

舍利弗!譬如有人,负四天下,及诸须弥,山河草木,以蚊脚为梯,登至梵天。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

舍利弗!譬如藕丝,悬须弥山,在于虚空。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

舍利弗!譬如劫尽,大火烧时,人以一唾,能灭此火。又以一吹,还成世界,及诸天宫。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

舍利弗!恒河广大,为无量不?如是,世尊!舍利弗!四天下中,普雨大雨,渧如恒河。有人以手,承此雨渧,无所遗落。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

舍利弗!须弥山王,为高大不?高大,世尊!舍利弗!四天下中,普雨大石,皆如须弥。有人以手,承接此石,无有遗落,如芥子者。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

舍利弗!譬如有人,以一切众生,置左手中。右手接举,三千世界,山河草木,皆能令是一切众生,同心喜乐,其意不异。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

舍利弗!如来所说,诸法无性,空无所有。一切世间,所难信解。

[12]《妙法莲华经》卷第六,法师功德品第十九: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

[13]《中论》卷第三,观缚解品第十六(十偈):诸法实相第一义中,不说离生死别有涅槃。如经说:「涅槃即生死,生死即涅槃。」如是诸法实相中,云何言是生死、是涅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主播信息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