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继9月访问美国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自10月10日起在48小时内对英法意德四国进行“旋风”式出访,为其提出的“胜利计划”和争取明年援助展开外交攻势。
有外媒此前报道称,在泽连斯基此行的目标中,推动乌加入北约、要求盟友允许乌使用西方远程武器对俄实施打击等目标难以实现。但随泽连斯基出访欧洲的乌国防部长乌梅洛夫10月13日表示,与西方盟友的会面仍然带来了“具体成果”,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德国均确认将增加对乌军工业投资,包括推动乌本土武器生产、成立合资企业等,而这可能在全新的合作模式下为乌提供急需的武器装备。
据《华盛顿邮报》13日报道,欧盟日前已决定向乌军工业提供约4.4亿美元援助,这标志着欧盟在应对俄乌冲突的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但同时也凸显了欧盟国防部门在生产武器弹药方面的不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欧洲外交官说,欧洲已经意识到自己没有能力生产乌克兰所需要的武器,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乌克兰自己生产。“如果乌克兰人有材料和资金,他们可以自己更快地完成这项工作。”
“丹麦模式”
战争初期,乌国防工业无法吸收大量资金。但乌总理什梅加尔日前表示,该国2023年已将武器产量提高了两倍,今年前8个月又将这一数字翻了一番。乌国防部称,乌军工业今年已获得40亿美元的拨款。乌经济部长斯维里登科则认为,乌有能力生产约100亿至120亿美元的更多军工领域产品。
在前线战事胶着、美国大选即将到来、对乌援助面临不确定性之际,为寻求进一步提升本国武器生产能力,争取西方投资乌军工业成为乌方关键目标之一。《华盛顿邮报》报道称,欧盟日前宣布向乌军工业提供的4.4亿美元援助资金将来自俄被冻结资产所产生的利润,丹麦还将额外提供约1.9亿美元。这笔共计6.3亿美元的援助资金将由丹麦牵头、通过此前敲定的“丹麦模式”来管理。
据乌国防部提供的信息,丹麦是第一个开始直接资助乌国防公司的外国合作伙伴。“丹麦模式”则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的现代武器制造战略,即由乌方提交正在寻求资金支持的武器制造合同,随后由丹麦等外国合作伙伴在评估乌相关国防公司生产能力后决定是否提供资金。
乌国防部此前于9月30日宣布,通过这种由丹麦投资、合作生产、并由乌自主研发的155毫米车载炮已经交付乌武装部队。丹麦方面则表示,不会设置“红线”来限制这些武器的使用地点。
此外,乌目前已与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以及德法合资的KNDS集团等国防企业签署了初步合作合同,KNDS还于10月初刚刚宣布在乌开设分公司以支持乌政府机构、乌国防工业和KNDS集团之间的合作。有分析认为,此类合作既能满足乌方吸引更多外来投资的需求,又能让外国国防公司在变化的战事中测试和改进自己的产品。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欧洲官员向《华盛顿邮报》说:“乌合作伙伴提供的资金是一个分水岭——这指的不是资金数额,而是将政府资金投入乌国防工业的想法。”他说,这笔钱将用于生产“导弹、无人机”和其他“纵深打击武器”。未来,流向乌国防工业的资金或很快“急剧增加”。
此前,乌方一直寻求美国等西方国家允许乌军使用西方援助的远程武器深入俄领土实施打击,但迄今为止,美国因担忧冲突进一步升级而仍未“松口”。泽连斯基日前表示,乌克兰目前已研发并成功试射自己的弹道导弹,每年可生产的无人机架次已达400万架。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布鲁塞尔办事处主任莱瑟分析称,西方投资乌军工业“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能在短时间内为乌克兰提供更多能力”,同时“或许能减轻西方国家国防生产的一些压力”,其更广泛的意义在于促使乌逐步融入西方国防工业供应链;但仍然难以取代西方向乌大规模提供武器的效果。美国战争研究所也在10月2日的一份评估中称,乌克兰在未来几年内仍需要大量西方援助。
一边寻求军援,一边想出口武器
苏联时期,乌克兰曾是重要的武器制造基地,但在1991年独立后削减了相关预算,导致国防工业逐渐萎缩。俄乌冲突爆发后,乌方加大对国防工业投资力度,2024年计划投入60亿美元用于本国武器制造。尽管如此,乌军工企业仍因资金短缺陷入困境。美国政治新闻网Politico 10月9日报道称,乌军工行业已向政府施压,要求政府解除武器出口禁令,以便相关公司从海外销售中获利、减轻经济压力。
乌国防工业全国协会认为,允许军事出口可以加强乌经济,或可在18个月内带来多达20亿美元的税收收入。负责工业、政府和投资者之间联系的乌议员扬琴科则在上月一次特别会议上表示:“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乌制造并经过实战检验的武器感兴趣。如果不阻止武器出口,乌制造商在未来数年都会有大批买家和合同,出口禁令抑制了战略性产业的发展。”
据《基辅独立报》报道,爱沙尼亚国防部长佩夫库尔10月13日表示,爱沙尼亚正在考虑从乌克兰购买国防物资的可能性。尽管乌目前禁止出口国防设备,但佩夫库尔认为,如果两国达成互利协议,或许可以规避这些限制。他还表示,爱沙尼亚“对远程导弹很感兴趣”,但并未透露更多细节。如双方达成采购协议,“乌克兰就能获得更多资金,并为自己的军队生产更多的产品。”
另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有限的资源正促使乌考虑对外出口无人机。乌官员和业内人士认为,乌政府缺乏支持该行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当前的出口禁令可能导致人才流失和税收减少,而乌相关公司正试图通过在国外建立工厂来规避这一禁令。
俄乌冲突爆发后,乌无人机行业发展强劲。在乌今年计划投入本土武器制造的60亿美元预算中,三分之一已经分配给了无人机行业,但仍然不足以支持生产及研发。乌最大无人机生产商之一Ukrspecsystems目前已在国外设立工厂,该公司负责人透露,乌军目前“极度缺乏无人机”,但国家的购买能力低于公司的生产能力。
Politico报道称,面对来自军工行业的压力,乌议会已经在制定一项机制,允许军工制造商将多余的产品销往海外,但需受到严格控制,以确保只出售前线所不需要的物品。如政府最终对此“开绿灯”,将使相关企业每年获得高达150亿美元的收入,并促进乌武器生产。
但在乌政府内部,对武器出口“解禁”仍存疑虑。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乌外交部高级官员向Politico表示:“乌克兰在战争期间出口武器,同时要求合作伙伴提供军事援助。乌克兰人不会理解,合作伙伴也不会理解。”另有与乌总统办公室关系密切的乌高级官员表示,泽连斯基目前更专注于寻求国防领域的投资,乌军方也可能不同意允许对外出售武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