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就“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这场发布会除了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以外,还有三位副部长廖岷、王东伟、郭婷婷到场。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明确,中国财政有足够韧劲,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完成全年预算目标。
发布会现场 图据中国网
会上还提到,围绕稳增长、扩内需、化风险,将在近期陆续推出一揽子有针对性增量政策举措,主要包括: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提升整体消费能力等。
更多资金用于补充地方财力
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债
会上,蓝佛安提出,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对地方转移支付超10万亿元,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长8.8%,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增长8.6%,将更多的资金用于补充地方财力,支持地方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会上还提到,中央财政在2023年安排地方政府债务限额超过2.2万亿元的基础上,2024年又安排1.2万亿元的额度,支持地方特别是高风险地区化解存量债务风险和清理拖欠企业账款等。此外,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宋向清表示,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增长体现中央对地方财力紧张的体恤、对地方政府的关爱和支持,也是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让全体民众公平公正享受公共服务的实践成果。
对于财政加大安排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宋向清认为具有多方面考量:一是通过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额度,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财政资源,直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尤其缓解因偿还债务而产生的财政压力。二是中央加码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有利于地方政府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使其能够更专注于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三是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让地方政府腾出更多的财力和精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产业升级和转型等,从而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增长。第四,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有助于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宋向清还指出,该举措也是加强地方政府风险防控,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政策加持,促进地方政府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债务风险的监测和预警,督促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
资料图
宋向清同时提到,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也可加快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市场化转型,降低对政府信用的依赖,提高市场化融资能力。同时还可推进地方政府更好地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支持基层“三保”,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强化对民生领域如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祉。
从基建到民生
财政花钱方向和过去有变化
经济学者盘和林则表示,财政部和央行角色并不一样,财政部在这场新闻发布会主要讲两件事:钱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
盘和林说,花钱上,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是支持地方,中央财政要帮地方一把,比如帮地方承担一些负债,帮地方搞一些建设,积极面对地方财政难题。第二是支持房地产平稳发展,方法也很明确。总体看,收购存量房当保障房的方式将是财政主要的方式。第三是民生,比如教育、医疗、养老、公共服务等。中国老百姓的需求不一样了,财政开支也要跟上老百姓需求的变化。至于未来是否有刺激计划,今天虽没有提具体数据,但明确说了,未来会有。
对于财政花钱的方向,盘和林表示和过去不同:过去是基建投资为主,如今的财政更关注民生,比如教育投入的增加、公共卫生服务标准的提高,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三保”。民生投入,一方面是因为民生是当前中国的头等大事,顺应人口变化,尤其是实现社会福利待遇的均等化,另一方面是因为如今民生领域从长期看存在资金缺口,需要未雨绸缪。
盘和林提到,对老百姓来说,此次财政部发布会表明一个方向,财政资金总量是有限的,一处用多了,另一处就用少了。现在财政开支中,民生领域占比正在逐渐超过投资领域,主要是两个原因:其一是民生补短板因为人口结构的变化而逐步增多,民生需要投资,另一方面是基础设施中很多大型基建项目趋于饱和,地方财政如今又财力不足。所以基建向民生转向,规模投资向有效投资转型是大势所趋。
他表示,本轮财政政策的具体细节尚未落地,之前央行货币政策效果比较好,未来财政政策的加力应该也会跟上节奏。从投资者,消费者信心层面,未来可能需要加速完善细节,确定金额,扩大国债发行规模,财政政策要和货币政策协同,方可彻底扭转经济趋势。
专项债券收购存量房用作保障房
房地产减税也将有大招
会上,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表示,支持地方政府使用专项债券回收符合条件的闲置存量土地,确有需要的地区也可以用于新增的土地储备项目。这项政策既可以调节土地市场的供需关系,减少闲置土地,增强对土地供给的调控能力,又有利于缓解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和债务压力。
廖岷还提到,考虑到当前已建待售的住房相对较多,主要采取两项支持措施:一项是用好专项债券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各地的保障性住房。另一项是继续用好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适当减少新建规模,支持地方更多通过消化存量房的方式来筹集保障性住房的房源。
资料图
对于发布会上多条涉及房地产政策的内容,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指出,这为房地产止跌回稳创造良好条件,尤其是“发行专项债收购存量房”的表述积极重要。此次发布会明确财政政策对“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的支持,对消化房企库存房源和土地落实财政支持,属于重要的财政工具。
严跃进说,用好专项债券来收购存量商品房,并用作各地的保障性住房,这意味地方政府专项债扩容。从专项债的历史功能来说,其一般不“涉房”,过去仅有的领域也主要局限在棚改等领域,很少会介入到房地产一些比较细的领域。今年多部门已多次提及财政工具对盘活存量土地和房屋的导向,同时财政部门也多次提及专项债工具扩围事项。据此可以认为,四季度专项债收购存量商品房的准备工作会加速,明年上半年各地部门或发行“收储存量土地或存量商品房专项债计划”。
严跃进提到,此次财政部对存量土地和房屋的收储规划思路非常清晰。对已建待售的房屋,直接动用专项债来收购,进而充当保障房房源;对于完全没有开发的土地,则通过专项债来进行收储,纳入2025年的土地储备项目中。对于在建且已销售的房屋,将通过住建部融资协调机制,加强资金支持,推进保交房工作。当前各地都已发布过存量住宅用地和项目清单,基础数据扎实,后续和专项债结合的效率将提高。
严跃进介绍,目前保障房的重心在于“加大供给”和“房源筹集”。此次政策提及两类财政资金,即专项债项目收储资金和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其中专项债和现房待售项目挂钩,而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为传统类资金,立足解决住房困难群体和新市民的住房问题。变化在于,此类资金从强调开工建设转向房源收储。保障房建设工作将持续推进,尤其在“以购代建”方面,后续将获得三类重要资金,即专项债、安居工程补助资金、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在助力保障房房源筹集过程中,助力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推进。
严跃进还指出,此次提及税收工具支持房地产止跌回稳,意味着房地产减税大招将出台。今年10月要密切关注税务部门政策动向。由于近期各地住房部门政策调控下,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的标准已取消,挂钩在该标准上的税费政策也有望调整。最直接影响就是对增值税和个税产生减负效应。测算显示,对于住房持续时间短,或房屋为大户型的,其增值税减免效应会非常可观。同时对于个人出售房屋而言,部分城市针对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也有差异化个税政策,后续有望进一步降低个税成本。另有两个政策值得关注。此次没有提及契税,但预计或也有调整空间。同时土地增值税面临减免导向,房企拿地和项目开发享受减税优势,也利好大户型和高品质住房建设。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