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著名的口号,被很多家长不断引用而又备受争议,至今也影响着不少家庭的教育观念。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家长化身“虎爸虎妈”,给孩子定了不少高目标,为了“抢跑”,有的教育方法既不讲科学,更不征求孩子的意见,甚至选择跟风而动,各种兴趣班、衔接班、超前学习……所有的压力都给到了孩子身上。
“起跑线”背后无疑是一种家长们的焦虑。如何看待并应对“起跑线焦虑”?本期《校长来了》,成都市实验小学校长李蓓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作为一个已经过来的家长和一个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李蓓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就是一次自己和自己的对话、一场长时间的修行。
成都市实验小学校长 李蓓
拒绝起跑线焦虑 做一个会示弱的家长
“孩子的教育问题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所有人都想让孩子走在最前面。家长和社会难免会有‘起跑线焦虑’,但要意识到,我们现在已经步入了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更需要去补齐的是身心健康和情感教育。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李蓓建议,我们不要给孩子过多的束缚和安排,学会放手,要做一个会示弱的家长。
李蓓解释,“放手”并不是完全不管孩子,放任自流,而是要给孩子自己的成长空间。对孩子的爱,一定要有界限。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过度关注孩子,“关心则乱”,最后变成控制,使孩子丧失成长的空间和自主性。家长可以先尝试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克服自己的控制欲,学会有智慧地适当放手。
一是不要包办代替孩子的学业任务。应尽量让孩子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既不让孩子形成依赖性而失去学习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助于老师掌握孩子的真实学业水平。“家长要允许孩子有做错题的机会和失败的体验,让孩子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学会成长。不要成为孩子学习的监督者或学习助理,而是成为陪伴者,和孩子一起成长。”
二是不要替孩子决定他的兴趣爱好。家长应该做的是提供丰富的机会,让孩子广泛接触各种项目,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孩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逐步聚焦,寻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只有真正地热爱,才能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也才能有恒心和毅力坚持。家长可以提供建议,但应该充分相信孩子的分辨和选择能力,不要事事替孩子做主。”
拒绝起跑线焦虑 做一个全面的老师
“我很喜欢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兴趣、启发思维’。其实我们学校有一个特点就是培养有核心素养的孩子,核心素养包括社会责任、创新创意、基础知识、会生活的能力、协作组织能力、思辨能力等,特别是要教给孩子们会爱的能力。”在李蓓看来,良好的学校教育体系,也是破除家长和社会“起跑线焦虑”的重要一环。
李蓓认为,真正的优秀学生不是“鸡”出来的,比“鸡娃”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求知的内驱力,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一定要有长远的目光,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好奇心、探究力来成全眼下的学习成绩。李蓓对学校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她看来,传授知识是学校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着眼未来,“在小学阶段,要保护学生们的求知欲,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同学之间协作竞争的能力等。”
“首先一定要落实国家课程,现在我们提出了专业和学术并行。老师要去研究所教学科的脉络和架构,给孩子讲的不能是分散的知识点,要为孩子搭建学科的支架。”此外,李蓓指出,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重视培养孩子的素养、创造力以及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我们现在的知识体系究竟是为了什么?我认为是为我们美好的未来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老师们需要将学科与学科之间做融合或者跨界,不管做什么样的课程,它的基点都在于孩子的发展。”她谈到,只有出发点在这里,同时专业够硬,理论和视野格局够大,才是一位比较全面的老师。
“当然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管学生还是家长,有爱就要说出来。把最好的世界交给孩子,把世界的最好还给孩子。”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