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最近,一款号称能给鸡蛋排毒,为血管“清淤”,还可治疗多种疾病的“发热床垫”,在可喜安的众多门店里,成了经理和“老师”们卖力推销的“神奇发明”。
河南新乡市的李女士投诉称,可喜安门店以进店体验送礼品的方式,吸引老年人进店体验。其间通过虚假宣传、洗脑、打感情牌等套路,将仅适用于辅助治疗的电位温热治疗仪,卖出2万元左右“天价”,而她的母亲被洗脑后,借钱也要买。
其实,天价“发热床垫”的问题,早就引起多地监管部门的注意。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仅在2024年,就有10家可喜安门店因虚假宣传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罚或被媒体报道。
一款原本只对某些疾病具有辅助治疗作用的二类医疗器械,在营销人员的口中却成了“包治百病”的“神奇床垫”,不少老年人甚至“借钱也要买”。这背后无非还是涉老骗局中的“老三样”:虚假宣传洗脑、“小恩小惠”诱惑加“感情投资”。
比如,除了现场演示一些看起来“神奇”但却无任何科学原理支撑的实验外,一些门店还从网上找了大量关于体内毒素危害性的视频播放给顾客,以此渲染疾病焦虑。涉事门店经理更是直言:“放这些视频,就是吓他们”。
此外,通过发鸡蛋、发礼品的方式“引流”,也是这些门店的标配操作。而为了拉近与老人的关系、快速建立信任,这些销售人员一般都亲切地称老人为“家人们”,极力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如此连环“攻势”下,一些老年人的确很容易“步步上钩”。
众所周知,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难免有所下降,对商家的夸大宣传和误导也就更难以辨别。加之部分老年人缺少家人陪伴,在商家假意的嘘寒问暖面前,也很容易被“乘虚而入”。
因此,这样的套路式骗局尽管看起来“拙劣”,但却“屡试不爽”。相应的,要有效打击和防范这类骗局,也不能只依赖于老年人的“清醒”。
首先,对这类专门瞄准老人群体的“割韭菜”生意,监管部门还是应加大主动监管力度,用严厉惩处给发热床垫泼凉水。这些门店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多栖身于旧城区的背街小巷之中,甚至有的藏身在地下车库内,这说明其本就有“掩人耳目”、躲避监督监管的意图,绝不能让这样的操作轻易得逞。
对此,市场监管部门可以加强相应的市场排查和防骗宣传,并鼓励社会监督举报,尽量压缩其生存空间。事实上,监管部门主动出击,本身就能够取得更大的防骗效果。毕竟,一些老人之所以容易上当,也与某种“既然违法,为何没人管”的心态有关。
同时,对相关虚假宣传的惩处力度,也应直接与其获利规模挂钩,以显著提升违法成本。如有的店铺负责人介绍,“运营好的店铺,一年能挣上百万纯利润”。很显然,巨大利益诱惑之下,惩处若是“毛毛雨”,就很难真正“以儆效尤”。
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虚假宣传的门店大多属于加盟商,在对经营行为的管束上,或也不应忽视背后“总公司”的责任。
在大量营销乱象曝光后,相关公司曾发布公告,要求经销商杜绝虚假、夸大宣传的行为。但要让这样的要求落到实处,在责任的承担上,“总公司”显然不能置身事外。如何从企业源头加强对营销行为的规范,或仍需要法律上的审视。
当然,子女也应对预防老人落入类似消费陷阱,多些主动意识。如及时向老人科普代表性案例,起到打预防针的效果。另外,也要注重对老人的情感关照,防止其因情感上的缺位而被骗局所蛊惑。
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有效遏制和预防针对老年人群体的骗局,已成为一个需要各方共同应对的社会问题。这些骗局,不仅威胁到老人的“养老钱”,也可能贻误病情,事关整个社会和家庭的安宁,危害性绝不容轻视。包括但不限于强化防骗教育、创新市场治理模式等,都应有更多行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广泛开展老年人识骗防骗宣传教育活动,依法严厉打击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各类诈骗犯罪。从现实来看,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