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变得好命,从对家人放弃这1种执念开始

一个人变得好命,从对家人放弃这1种执念开始

00:00
15:54

我的大学室友婷婷,是我见过最顾家的女孩。

刚毕业那年,月薪只有3000的她,不仅要负责弟弟的大学生活费,还要每个月准时寄钱回家。

为了省钱,她基本不参加社交活动,就连衣服,都是在二手软件上买的。

平时家里有什么事,她都第一时间回去处理,完全不用弟弟妹妹们操心,尽管TA们都已长大成人。

前段时间和她吃饭,聊起近况,她说:

“很怕我弟娶不到媳妇,所以在努力攒钱,争取给他凑够房子的首付。”

我很惊讶,因为她自己也没结婚,而且还在租房。

她说,这么做是因为不想看到父母这么辛苦。

“那你自己呢?”我问。

“我是大姐呀,我不能这么自私。”她无奈地回答。

帮助家人是可以理解的,但有必要完全牺牲自我吗?

婷婷的经历,让我想起一个词——“长女综合症”(Eldest Daughter Syndrome):

在多子女家庭中的长女,往往会成为家里的“第二父母”,被迫懂事、能干,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帮助父母、照顾弟弟妹妹,比如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家庭责任等等。

这种看似不公平的现象,在生活中却非常普遍。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已经狠狠代入了。

别急,“长女综合症”通常有以下6个迹象,先看看你中了几个:

1.你对家庭有非常强烈的责任感,从小到大习惯了照顾弟弟妹妹,长大了也习惯性地在其他关系里照顾他人;


2.你在学习、事业等方面都追求完美,努力成为家庭的骄傲,害怕不优秀就不被爱;


3.你总是在担心很多事情,很容易处在焦虑之中,不满现状,担忧未来;


4.你在关系里很难建立和维持边界感,总是努力取悦他人而忽视自己;


5.你对父母、兄弟姐妹很好,但又在内心对TA们充满愤怒;


6.你在成年后,很难建立起一段好的、平等的亲密关系。

都说“长女如母”“长兄如父”,其实不难发现,家中的长子也会存在“长子综合症”(Oldest Child Syndrome),我们可以将其统称为

“老大综合症”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老大综合症”?

为什么有的人,即便排行老二、老三,也会有“老大综合症”呢?

今天,就来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有个网友在相关话题下,这样评论:

不知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兄弟姐妹在同一个家庭长大,性格却截然不同?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过出生顺序理论——在一个家庭中,孩子诞生的先后顺序,对TA的人格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第一个孩子刚出生时,新手父母往往会倾注全部的心力去照护,把所有的爱和资源都给TA,TA会感觉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当第二个孩子出生时,父母的注意力难免会转移,老大就会觉得自己的爱被剥夺了。

而且父母通常会把一部分的育儿责任转嫁给老大,让TA学会帮助父母照顾弟妹,学会忍让、分享、守规矩、谨慎做人、成为弟妹的榜样等。

由于背负着父母的高期待,“老大”可能会逼迫自己努力追求成功,不让父母失望。


而排在中间的孩子,由于父母有一定的育儿经验了,可能不会像对待老大那样上心。如果再有了老三,老二就更没人管了。

所以“中间儿”往往感觉自己被遗忘了,容易形成善解人意、取悦他人的性格,善于调解家庭冲突。

而老幺往往是家里最受宠的孩子,不必承担过多责任,通常有更多的自由去探索人生,活得更无忧无虑,也相对更任性。

为什么出生顺序,对一个人影响这么大?

学者弗兰克·萨洛韦(Frank J. Sulloway)在《天生叛逆》一书中指出:

这是由家庭内部的生存竞争导致的

因为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小型社会,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在“争夺”父母的爱、关注和家庭资源等。因此孩子会形成不同的策略,去“讨好”父母,以确保自己在家中更好地生存。

但也有许多研究者认为:

出生顺序和孩子的性格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真正对孩子产生关键影响的,是父母对孩子出生顺序的反应、对孩子的区别对待等,例如在潜意识中对孩子有期望,或者进行“教养责任转移”。

所以在生活中你会发现,“老大综合症”并非长子、长女才有,有的人虽排行老二、老三,却活成了家里的“老大”

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她排行老二,她姐姐由于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爸爸妈妈都很疼她,性格有些任性;而弟弟,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全家没有人不顺着他。

从小到大,父母总是告诉她:“姐姐脾气不好,你要多让着点。弟弟是最小的,你要好好照顾他。”

于是,她就成了家里最懂事、最能干也最委屈的二女儿。因为她知道,只有自己多付出一点、用功读书,才会得到爸妈的爱和关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老大综合症”的人,其实是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了角色互换(role reversal)。

本质上,这是一种家庭关系中的亲职化(Parentification)现象——父母把自己应该负的责任,转移到子女身上

“亲职化”又分为两种类型:“情感型亲职化”和“工具型亲职化”。

1、情感型亲职化

指的是:父母强迫孩子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这意味着年幼的孩子,不仅没办法得到父母的情感支持,还要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以维持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最常见的就是父母吵架了,双方没有能力解决矛盾,于是把孩子拉下战场,让孩子来当判官,或当“传声筒”,夹在中间。

又或者,父母其中一方角色缺失,另一方把孩子当作“情感依赖”,来缓解伴侣角色缺失带来的痛苦。

这类孩子,在为生理上的父母履行“心理上的父母”的角色。

2、工具型亲职化

指的是:父母要求孩子代替父母去承担家庭职能,让TA从小就开始承担做家务、照看其他孩子等职责,而这些本该是父母的责任。

这跟孩子练习独立、学会照顾自己不一样,当TA不得不代替父母去照顾他人,就必须要压抑和牺牲自己作为一个孩子的内心需求——游戏、玩耍、任性、被注意、被关心、被保护、被安慰等等。孩子就会被迫失去童年,活成了家中的“小大人”

电视剧《乔家的儿女》中的乔一成,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母亲难产去世,父亲不负责任,年仅12岁的他,就扛起了家庭重担,照顾4个弟弟妹妹,当爹又当妈,操心弟弟妹妹们的一日三餐、学业、工作、恋爱、婚姻……

他形容自己就像一个“孤儿”,有父亲跟没父亲一样。因为那些被父亲逃避了的责任,都被他自己硬生生地扛了起来。

长兄如父,就这样成了他一辈子的桎梏

亲职化,通常会对孩子造成3个影响:

1、习惯牺牲自我

TA们往往习惯了凡事都先照顾他人的感受,而忽视自己的情感需求,无法活出真实的自我。

就像乔一成,他的一生,都没为自己活过。

哪怕他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时时刻刻操心着弟弟妹妹的生活,将自我需求和自我价值放得极低。

只要家里出事,他总会第一时间回去,反而忽略了自己的伴侣,最终以离婚收场。

2、对原生家庭的感情很矛盾、很复杂。

一方面,对父母和兄弟姐妹充满愤怒和失望,另一方面,又压抑自我去照顾家人,维持情感连接。

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明玉,虽然是家里的老幺,却从小被妈妈要求照顾两个哥哥。长大后,她嘴上说要和家人断绝关系,实际上却默默为家人付出所有:

明明被母亲的偏心伤透了心,却在她去世后,花钱为她买好的墓地;

大哥失业,偷偷帮他安排工作,二哥投资失败,帮他还债,哪怕他们一直对自己不好;

面对懦弱无能、无法保护自己的父亲苏大强,她出钱又出力,让父亲安享晚年。

或许你会觉得,苏明玉不真实。

但这恰恰是因为,亲情是我们最难以割舍的羁绊,为了获得一点点爱、维持微弱的情感连接,很多人都会忍着恨意、愤怒和失望去继续付出

3、过度独立,很难真正进入一段亲密关系。

由于过早地被剥夺了童年,TA们从小就感受到了成年人才会有的压力和孤独,也清楚没有人可以为自己兜底,一切只能依靠自己。

所以,TA们内心的封闭性和防御性都很强,很难信任和依赖他人,因此成年后也很难跟他人产生有深度的、真实的情感连接,也就难以真正建立和享受一段亲密关系。

由于个体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变化,每个人所受到的影响不尽相同。但毋庸置疑的是,这种“亲职化”的养育方式,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

觉察到问题后,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1、学会自我接纳,去看见、认可和欣赏自己

责任感强、独立坚强、懂得照顾他人......这些都是非常美好的品质和能力。亲职化的经历,让你失去一些东西,但也能让你成为一个成熟稳定的成年人,在很多人际关系中备受欢迎,获得支持和爱。

所以,不必否定、嫌弃这样的自己,在无法改变过去的情况下,请学会感谢自己能发展出这些能力,是它们让你更好地存活到现在以及应对未来。

这种感恩,也是一种“自我接纳”,意味着你能够拥抱真实的自己,并且能看到、认可和欣赏这样的自己。

完成了这一层心理解绑,接下来你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把照顾他人的能力,更多地用在照顾自己身上,开始好好爱自己。

2、学会建立边界感,把不属于你的责任还给父母、家人。

长大后,你可以不再做那个总是照顾大家庭的乖孩子了。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一个人真正的成长,需要与原生家庭进行适度分离,分清楚自己在家庭中的义务和责任,建立起个人边界。

当你面对家人过度的、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你可以有另一个选择——坚定地拒绝,坚定地为自己而活。

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家人因此而离开你、抛弃你,那你是否还要期待和追求压根就不存在的爱呢?

当然,我知道改变很难。

演员白宇,在诠释乔一成这个角色的心理活动时提到,他一直想先为自己活,但从来没有做到,因为“有这样一个父亲,他必须去照顾弟弟妹妹,没有时间和空间为自己而活。”

现实总有很多无奈,如果没办法为自己而活,也希望你能接纳这样的自己,尽量让自己活得开心一点。

3、允许自己去依赖他人,体验做个“孩子”的幸福。

从小到大,你可能已经习惯了扮作大人模样,独立、强大,不敢示弱、不敢求助……

但别忘了,你也是一个人,也需要关心,需要被爱。

现在,你可以允许自己放下那个厚重的壳,在值得信任的关系中,尝试暴露脆弱的自己,允许自己去依赖他人,甚至适当退行到“孩子”的状态,在好的关系中不断滋养自己。


这样,或许你会发现,虽然小时候被剥夺的童年已经找不回来,但你可以活成一个享受爱与被爱的大人。

最后,不管你是经历过“老大综合症”的孩子,还是用“亲职化”对待过孩子的父母,都可以给这篇文章点个赞和在看,并收藏起来,在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看看,提醒自己:

成年人,要做自己人生的“第一责任人”不要把自己的责任转嫁给别人,也不要轻易替别人承担责任。当然,你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每一个你爱的人,告诉TA:好好爱自己,才是你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Eternallife

    如果不能给孩子带来幸福感,不生是一种善良

  • 婕瑶的讲两句

    🌱在时光的缝隙里,我们不断成长。愿每个瞬间都成为生命中最美的篇章。

  • Eternallife

    如果不能给孩子带来幸福感,不生是一种善良

  • 听友395858478

    如果不能给孩子带来幸福感,不生是一种善良

  • 凡猫小灰

    做自己

  • 邓润坊

  • 是木森林

    好好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