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金观平:确保耕地质量提升落地见效

经济日报金观平:确保耕地质量提升落地见效

00:00
04:41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意见》,围绕全力提升耕地质量作出多方面部署。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40%。提升耕地质量被视为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稳固大国粮仓根基的关键。

为更好提升耕地质量,近年来采取的系列举措已初见成效。我国耕地按照地力水平、土壤健康状况、农田配套设施等,由高到低划分为1至10个等级。与2014年相比,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提升了0.35个等级,耕地质量总体进入持续改善、稳中有升阶段。

成效来之不易,但总体看,我国耕地质量等级不高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目前,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仅为4.76等,其中7等到10等的低质量耕地占比22%、数量超4亿亩。在分布上,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水土资源匹配不协调,具备灌溉条件的耕地仅占一半左右。东北黑土地、南方酸化地、北方盐碱地等局部耕地质量退化局面仍未根本扭转。

提升耕地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先天不足”“后天欠账”的情况,需从多方面入手,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强保障推进耕地质量全力提升。

摸清底数,方能心里有数。一方面,强化耕地数量保护是根本前提。根据“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严格保护耕地。前不久,我国永久基本农田查询平台正式上线,成为各地已开展的永久基本农田公布工作的重要补充,将进一步提升数据透明性和社会监督力。另一方面,全面掌握土壤情况是工作基础。当前,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正有序推进,可充分调动多方力量,统筹组织科研教育及技术单位开展培训,加快普查进度。有了初步成果后,根据各项质量指标,深度分析全国土壤数据变化演进趋势,为下一步开展种植、施肥、治理、养地等提供科学指导。

因地制宜,实现精准施策。提升耕地质量涉及土壤改良、污染治理、农田改造等多方面,其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关键,推进耕地灌排保障体系建设是水利命脉,黑土地保护是重要内容,加强退化耕地治理、实施酸化治理工程是突出难点,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蕴含着较大增量空间。提升耕地质量,要把握住这些抓手,将存量做优、增量做大。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分区分类明确建设内容和投入标准,紧盯关键环节,确保建一块成一块;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加强黑土地保护标准化示范建设;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以大食物观为引领,培育推广实用技术体系。

强化保障,有序有效推进。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构建强有力的支撑保障机制,方能推动各部门联动、多政策协同。在法律层面,要加快耕地质量保护立法,强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民等各方主体耕地质量保护权利和责任;在资金层面,完善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投入机制,给予耕地地力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土壤有机质保护等财政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耕地质量建设。此外,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形成系统性合力,确保耕地质量提升各项举措真正落地见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