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年人的生活困境,总绕不开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莫言说,这本书的真实是扎到骨子里的。
苏童说,这是一部具有深刻洞察力的作品。余华说:“《一地鸡毛》把生活的本相揭示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人生中那些细微又沉重的困境。”这本书,究竟深刻在哪里,令无数大家为之赞叹?我也是反复读了三遍,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要义。书里的主人公小林,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个小职员,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有了妻子、孩子、房子后,人生的烦恼却不断增加,这使曾有过宏伟理想,把局长、处长都不放在眼里的小林的思想发生了一系列转变。在小说的最后,小林做了一个梦,梦中小林被鸡毛覆盖,鸡毛指代那些每天困扰小林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本来应该为此而感到厌烦的小林却觉得被鸡毛覆盖着很舒服,因为不知不觉间他已经适应了这样的环境和这种普通平淡的生活方式。每个看完《一地鸡毛》的人,都会从心底涌起一种共情,那是对生活的悲与喜、人生的苦和乐最真实的体味。
当你陷入生活的琐碎和无力之时,不妨也读读书中的这4句精华。
那些你渡不过去的纠结、迷茫和苦痛,都能从中看到解脱之法。01关于面子要面子一股子穷酸,不要面子享荣华富贵鲁迅说:“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中国人爱面子,在世界上都是出了名的。很多人在面临抉择时,往往优先考虑面子问题而非现实的状况。甚至为了所谓的面子,可以不计代价,或不懂得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或总是错过赚钱的良机,或闹得家里鸡飞狗跳。小说《一地鸡毛》的主人公小林,在顿悟之前,一直饱受面子问题的困扰。
小林是从大山里一路考进国家单位的,虽说在北京也是社会的底层,照样得早起排队买豆腐。但在父母和老家人眼里,小林算得上是飞出大山的金凤凰。工作以来,老家就时常有人来,吃饭打尖、嫌这嫌那不说,还要交代许多事情让小林办,比如搞物资、买汽车、打官司。为了这事,夫妻俩没少闹矛盾。可小林实在抹不开面子,总觉得如果说自己什么都办不了,总是让家乡人看不起,就答应着试一试。但最后往往不但事情没办成,连带着家人都遭他们的挤兑。慢慢地,小林学会了一开始就说“不”。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事情办不成,人家看不起是早晚的事情,早看不起倒可以省去许多的麻烦事!在帮老同学卖板鸭这件事上,小林的心态也从一开始的怕遇见熟人,慢慢变成了“又不是在单位卖鸭子,下班挣个零钱有什么不可以?”十天能额外挣200块,老婆的风衣和炒肝、女儿的哈密瓜和药钱,这不都有着落了。人活一世,难免受到面子这一枷锁的困扰。
但一个人真正的尊严,并非来自外在的认可,而是内心的笃定。只有放下那些虚无的面子,专注于生活的本真,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就像杨绛先生所言:“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更何况在生活的一地鸡毛面前,面子远没有日子来得重要。02关于理想不要异想天开,不要总想着出人头地,就在人堆里混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说:“理想失去了,青春之花也便凋零了。”每个人年轻的时候,几乎都曾有过灿如星辰、浩若大海的理想,那是青春永远的光和热。但在尘世中,能一直活在崇高理想中的人,是十分幸运且少之又少的。就像《一地鸡毛》里的“小李白”,从赛诗仙到卖板鸭,他也曾经历过理想的幻灭与倒塌。
小李白是小林的大学同学,很喜欢写诗,还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年轻时,小李白有才又勤奋,平均一天写三首诗,在不少报刊都发表过作品。
肚子里的墨水更是惊人,上下几千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在话下,加上个性豪放洒脱,是不少女同学的心头爱。
毕业以后,小李白分到了一个国家机关,后来据说是坐不了办公室,自己辞职跑到一个公司去了……
时隔多年再见,小李白居然支起了摊子卖板鸭。
原来当年加入的公司早就倒闭了,家里五六张嘴等着吃饭,无奈之下就当起了个体户,好在挣得不少,一天也能弄个百儿八十的。
而他,早就不写诗了,小林问起,只嘲弄地说了一句,“那是年轻时不懂事!诗是什么,诗是搔首弄姿混扯淡!如果现在还写诗,不得饿死?”
人到中年,身不由己,理想和现实的鸿沟越来越大。
就连小林,这个“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的刺儿头,也变成了如今处处小心的模样。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
能为理想奉献一切的精神固然可敬,但倘若能及时认清现实,回归真实的生活,也不失为一种智慧。
毕竟,每个人所拥有的天赋、资源、能力、机遇都千差万别。
就像纪伯伦说的一样,“我们不能总是幻想在最高的山峰上漫步,而忘记了在脚下的小路上行走。”哪怕在人堆里混,只要尽了力,也是一种英雄主义。03关于得失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优点缺点,优点缺点是可以转化的。作家白落梅说:“人生得失并存,你拥有了清风,就要交还明月。”得失是人生的常态,就像黑夜与白昼的交替,不论是得到还是失去,都是人生旅途中的宝贵经历。
更为重要的是,有时候只要我们转换一下视角,就会发现,得到与失去本身,其实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这恰恰是小林的第三个顿悟。小林第一次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妻子小李晚上一挨床3分钟就着的毛病。结婚头几年觉得失了夫妻情趣,现在却体会到了老婆睡觉的这点好处。妻子沾床就着,一睡觉就不唠叨馊豆腐了,这一天的日子也就过得去了。小林第二次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妻子的单位从9月份开始新增了一趟从家附近到单位的班车。虽说得知班车是单位头头专为了自家的小姨子开的,夫妻俩一开始都觉得有点膈应,好似失去了别人的尊重。但事实却是,不管是因为什么通的班车,这一车子人都从中得到了通勤的便利,总比继续挤公共汽车强。小林第三次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自家孩子入托难题的解决,正当夫妻俩焦头烂额时,对门印度女人的丈夫递出了橄榄枝。入了托才知道,自家女儿是给对门人家的女儿当“陪读”去了,当时的心情就像吞了一只苍蝇一样难受。但其实有时又想,什么陪读不陪读,只要能进幼儿园,只要孩子愉快也就好了。有人说,得失之间,蕴藏着生活真正的智慧。
心态的调整,能让我们在得失之间找到平衡,看到更美好的可能。因为内心的想法塑造着我们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得失的判断。就像《人性的弱点》的作者卡耐基说的一样,“境由心生,心态决定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你会发现,每一次失去都是成长,每一次获得都是圆满。04
关于希望只要有耐心,能等,不急躁,不反常,别人能得到的东西,你最终也能得到白岩松说:“等待也是一场修行,人生的意义在于在等待中不断地成长和领悟。”人生道阻且长,若想活得敞亮,往往需要我们学会等待,并付出极大的忍耐。
进入社会的这几年,小林经历了许多事,大多都是被动的、无奈的,一直被世俗的生活推着走。生活的诗意被消解,小林的激情也在现实生活强大的挤压之下,逐渐荒漠化。但尽管生活如一地鸡毛般琐碎,书中的小林却仍未完全放弃希望。他依然渴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把这个家建设得更好,把孩子教养得更好。
依然相信,“只要有耐心,能等,不急躁,不反常”,别人能得到的东西,自己最终也能得到。
就好比工作,虽说在单位经过几番折腾,但折腾之后自己也慢慢成熟,能对各种事情应付自如了。又好比房子,几年下来,通过与别人合居,搬到牛角街贫民窟,贫民街要拆迁,搬到周转房,几经折腾,现在不也终于混上了一个一居室的独立单元。再好比家电,别人家一开始有冰箱彩电,小林家没有,常常遭到妻子的抱怨,但后来省着攒着,现在不也买上了。生活的琐碎如同蛛网,我们有时不免会陷入其中,但也正是这些琐碎拼凑出了平凡人生的完整画卷。
学会忍耐和等待,保持一种有弹性的生命状态,或许会渐渐为我们带来好处和转机。因为,正像巴尔扎克说的一样,“善于等待的人,一切都会及时来到。”▼▼▼▼▼▼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像小林一样每天为生活奔波的人,虽然各有不同,但生活方式都大同小异。每天一睁开眼就有无休止的工作、任务等待着完成,每天都在为了家庭和孩子不断奋斗、打拼。
当我们深陷生活的琐碎之时,当我们困于人生的失败之时,《一地鸡毛》会一遍遍告诉我们:人生,是在平庸的生活中,寻找那点滴的乐趣。生活,给了我们一地鸡毛,不是为了看我们放弃和沉沦,而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勇于奔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