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用社干起,投身农村金融18年,80后村镇银行行长用脚步丈量乡村

从信用社干起,投身农村金融18年,80后村镇银行行长用脚步丈量乡村

00:00
09:10

本文来自时代周报。作者:张昕迎。

编者按:

健康发展的金融是激发实体经济活力的“源泉之水”,朝气蓬勃的青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担当之力”。当下,来自金融行业的青年在各自的岗位上逐梦未来,也为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万千气象“添砖加瓦”。

时值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时代周报记者与金融行业青年共话“金融青年说”,见证一线青年主动担当,为服务实体经济积极作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普惠金融要雪中送炭、服务民生,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科技金融要迎难而上、聚焦重点,助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文|记者 张昕迎

9月下旬,时代周报记者分别邀请了几位来自醴陵沪农商村镇银行、亿联银行的金融一线青年,聆听基层实践的故事。他们中有管理者、软件开发专家和研发人员,虽在各自的岗位专攻不同的领域,但在金融一线这个“战场”,他们用同样的专业和热情来浇灌普惠小微、科技金融之花。

沪农商行是由国资控股、总部设在上海的法人银行,2009年在崇明县设立了上海首家村镇银行,此后又在山东、湖南、云南等多个省份发起设立30余家村镇银行。

亿联银行则是东北首家民营银行,也是全国四家获准开展线上存、贷款业务的互联网银行之一,近年来该运用互联网技术,持续在消费金融、农村金融等普惠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

儿时的“银行梦”

银行这两个字是张亮儿时以来的梦想,至今未变过。

“如果自己也能成为一名金融工作者,就能为更多渴望创业致富的人或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张亮是一名80后,今年44岁,目前是醴陵沪农商村镇银行的行长,从2006年进入信用社算起,如今他已投身农村金融超过18年。

2009年,沪农商行在崇明地区设立了上海首家村镇银行,由此迈开了设立村镇银行的步伐。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粮食主产区以及小微企业集聚的区域,沪农商行村镇银行开设了不少服务网点,构建起覆盖广泛的服务网络。

醴陵沪农商村镇银行正是这一网络中的重要环节。张亮的日常主要围绕信贷及管理工作展开,在投身金融行业之前,他曾在民营企业担任过出纳员,主要负责企业的资金流动,并协助相关融资。

“我曾经向金融机构申请过融资借贷,所以深知融资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以及过程的不容易。对于众多农户和小企业来说,融资难题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我们的目标就是‘拆掉’这道坎。”谈及过去作为小微企业主的借贷经验,张亮颇有感慨。

早年间,张亮在企业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应聘至当地信用社担任主办信贷员,还曾在风险、市场等多个部门担任经理。数年基层岗位的锻炼,大大丰富了他的信贷工作经验。

“这些经历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农村的金融需求、农民的实际状况。可以说,服务‘三农’、助力小微企业发展,始终是我们村镇银行工作的核心。”张亮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为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推动金融服务全面升级,在新的历史机遇下,该行将“五篇大文章”与服务三农、小微紧密结合,为醴陵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依托于主发起行的后台支持,我们将‘五篇大文章’之首的科技金融放在重要站位,正在加快金融科技应用与创新,希望能够为农户提供更加方便、贴合实际的信贷产品。”

农村金融机构是普惠金融的坚定推动者。为解决金融服务在乡村“最后1公里”的问题,目前醴陵沪农商村镇银行正在“加速跑通”。

张亮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醴陵市的偏远乡村,由于银行网点距离较远,村民们存取款时面临诸多不便。于是,他三天两头跑到乡村,经过几个月的调研后,决定在这里增设服务网点,同时推出流动服务车,直接将金融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户和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张亮发动全行之力,和信贷部门的青年员工一起,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进行面对面交流,逐一记录他们的生产经营情况和金融需求。同时还通过摸底调查,逐户开展授信工作,为农户和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方案。

信息科技是大脑般的存在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中提及科技金融时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银行保险机构结合科技型企业发展规律和特点先行先试,研发专属金融产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今年37岁的张春旭,便是数千万科技金融研发工作者中的一个。2018年1月,张春旭以软件开发中心专家的名义加入刚成立不到一年的亿联银行,他的领域是研发赋能信贷的相关产品。

银行业正在向智能化迈进,数字化是大势所趋。与传统银行相比,互联网银行作为一支新兴力量,科技手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改变银行业务流程、运营模式及服务效率方面,信息科技像是大脑般的存在。

“在小微金融领域,使用大数据与否,天差地别。有了大数据,我们可以收集和分析企业的税务、工商、水电费缴纳等多维度问题,解决传统信贷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张春旭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小微企业缩短融资周期、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够确保信息的透明化和可信化,帮助银行有效地降低融资风险。

80后王水星是一名“数据通”,在数据领域已深耕10余年。他目前在亿联银行软件开发中心担任大数据研发团队负责人,日常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大数据研发打交道。

“数字金融对互联网银行至关重要,”王水星向时代周报记者总结多年经验时说道,“效率与信息不对称是普惠金融面临的难点,数字金融的介入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手段正在引领普惠金融的未来。”

“比如,没有传统信用记录的个人和小微企业,过去很难得到贷款支持,但是通过大数据技术整合更多数据源后,这类群体同样可以得到贷款服务。”王水星说。

如何以科技金融赋能养老金融,也引发了诸多讨论。

从养老金融的大背景来看,我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

王水星说,针对老年群体,互联网金融服务还有很多可提升的空间。

“宣传和培训当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提升金融服务产品的便捷性和易用性,更加贴近老年人的需求和使用习惯,如大模型的知识问答、实时指导便是很好的工具,风控上也应为老年人加一道‘防火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