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上心理课,会用MBTI人格特质作为一把有趣的钥匙,打开大家对自己的探索。MBTI的测试结果涉及四个维度,第一个是内外向,即是I或是E,第二个是现实S,或理想(远见)N,第三个是倾向于思考T还是更擅长感觉F,第四个则是比较独立喜欢评判J,还是喜欢感知觉察,对外界多一点依赖,也就是P。这四个组合起来,会得到16种人格特质,但其实人群中的人格特质更加丰富,并非同为ISTP(有的App简称为鉴赏家型)都完全一样,他们可能都比较有冷静的好奇心,动手能力有点强,对外界的信息回复不及时,但程度有所不同,因为同样一个I(内向),肯定不是100%的内向+0%的外向,当测试结果为51%的内向和49%外向时,系统可能就给你一个I,而不同的两个人,51%的I和99%的I,后者可能就更喜欢独处,比较内向。
当MBTI成为一种社交工具,就有一些I人组织外出聚会,他们发现I人的聚会可以很快乐!既然我们都内向,那我们在一起就能更好地接纳自己,也更懂彼此,而且社交活动也不必闹腾,那多么好!
有一些朋友告诉我,三年前他们是I人,后来上班了,或是做销售了,或是从技术岗位被硬性提升为小领导了,他们的MBTI测试结果居然变成了E!我告诉他们,人格本来就会随着岁月流转而变化。
在一些课堂上,一群人中E的很多,但他们戏称自己是装作E人的I人。由于社会需要,大家不得不让自己更外向,但内心还是更喜欢独处,一个人做喜欢的事,看书,听音乐,运动,看日落……非常放松。我觉得他们的表达是很真实的,如果我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社交、应对外部的需求、承担别人给的任务、讨好他人,虽然看似一切都很顺畅,但内心难免感到空洞,因为能量应该是守恒的,外向的付出大部分时候是十分耗能的,当然也可能获得外部能量的回收,但不一定精准,并非所有的外人都能给你充分支持和情绪价值。所以我们需要充分的独处,或是跟一些家人的相处,而补充能量,那就是内敛充电的过程。当然,内向内敛充电的反面,不是外向,而是内耗。当一些外界的事物带来你的内耗,不妨想一想: 一年后,这些事情的结果还重要吗?事实上,一年后基本都不重要了。把那些耗能的东西都尽量留在外部世界吧,不必苛责,减少内耗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