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九章 *少私而寡欲

《道德经》第十九章 *少私而寡欲

00:00
13:12
《道德经》第十九章 少私而寡欲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又是我们追的东西,巧和利。只要你不追求巧和利,就不会有盗贼。什么意思啊?举例,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不追求巧和利,这个团队就没有盗贼,好不好理解?



如果追求巧和利,大家都会努力地去达到那个巧和利,会不会有人做盗贼啊?什么叫盗贼,不是自己正常努力的途径,会不会这样?比如说我们是一个大的团队,每一件事情都是用业绩来衡量,业绩必须达到多少,这个时候会不会有盗贼出现?给大家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懂了。



比如说,我们现在的企业如果很大,我们要求每个部门每个月的进项必须达到一百万,这个时候盗贼就出现了。我们看怎么出现的,说找个客户帮忙,给打一百万过来,然后再从客户那儿采购九十万,有没有听懂?看到一百万进账了呀,但是回头又给他九十万,从那儿再买东西,再采购这就叫盗贼嘛。实则大家把精力都放在什么地方了,都在研究这些事情上了。



我们下个月规定,每个部门必须进账两百万,好不好,可以啊,那就多找俩嘛,有没听懂?最后实则损失的还是自己。那不行,发现他们这个地方的漏洞了,除了进项还控制什么?出。他有没有研究别的办法?他一定还会研究别的办法,是我们把他推向了盗贼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



注意,讲这个例子不是目的,是让大家听懂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了。跟孩子是不是这个样子?跟爱人有的时候是不是这个样子?就是把他逼向了盗贼的路,但是我们不知道。不让他玩手机,但是他想玩怎么办?偷着玩。如果偷着玩也不让他玩,他怎么办?他就要想办法了。我想我爷爷了,是不是办法?想爷爷,总不能不让去看吧,是想爷爷了吗?因为爷爷让他玩手机。是不是盗贼啊?



所以我们就知道了,那个盗贼从哪里来的,是因为我们在追求巧和利,是我们标准太多了,约束太多了,所以我们就只能让他去沦为盗贼嘛。



老子是不是告诉我们,什么都不要追啊?或者说什么东西都不要管得太多,不要管得太严,要给别人留活动的空间。如果事事管得都那么严,约束都那么多,他想做的时候,可以抵抗得住自己的人性吗?抵抗不住怎么办?他就会想办法,多简单的道理。



我们看各种禁止,说一个公司,我们想禁止各种事情的发生,能禁止的了吗?禁止不了的。我们要不要有一些规定啊?要。但是要给别人留缝隙,要给别人留点空间,不能所有的路都给人家堵死,都堵死会怎么样?他就做盗贼嘛。这些人就天天研究,怎么找一条小路出去啊,他还有时间做事情吗?没了吧。



这三段在讲什么?不要追逐我们认为好的那个东西,因为追也不一定追得到,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一定会丢掉更多。就像我们非要追孩子考一个好的成绩,能不能追到不一定,但一定的是会失去更多的,是不是这样?追求那个圣、智,不一定追得到,但是我们知道的,一定会损失更多。所以不要过度地追逐,保持当下的状态就好了。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这三句我并没有讲清楚,我只是举了三个例子,而且举的这三个例子,是不是我们人人都想要的东西啊?所以故令之有所属,这个属就是包含和包括的意思。



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另外再来讲一句,包含了这些所有的道理,也就是接下来这两句才是这一章的主旨,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要想不追逐怎么办呢?就是我们看见的都是什么?素的。什么叫素啊?就是最纯净的,没有杂染的样子,就叫素。朴呢?没有修饰的,没有雕琢的,最接近于本来的那个样子,就叫朴。



所以见素抱朴什么意思啊?就是我什么都不追逐,只守着最纯净的,没有杂染的,没有装饰的,最本来的那个样子,是不是就什么都不追啊?少私而寡欲,我没有那么多的私欲。其实这两句话,是不是就概括了呀?我们看从第十八章,一直到第十九章,是不是都是在讲,一切都是在对立当中所产生的,所以你就不要去追逐,任何一个好的东西。



如何才能不追逐啊?就是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我没有那么多的欲望,我们守着那个素和那个朴,就可以了。



绝学无忧。最后一句绝学无忧,说你不学就没有忧虑了。什么意思?我们有没有发现,学个《道德经》,老子是左一棒右一棒,棒棒不一样。说要学个圣贤,追求个仁义不行,这学习还不行啊,又来一棒,绝学无忧。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要学,就没有忧虑了。绝是什么?就是主动的那个。



我们来探讨一个话题,学习的东西,会不会成为我们的忧虑?我们经常举的例子,如果我们会泡茶,学习了泡茶之道,我们对泡茶有没有标准?别人再泡了茶还能喝吗?很难。有没有这样?我们也经常举例,说一个人如果卖过了服装,会发现很难再买衣服的,天天研究人家进价。



如果做过了厨师,出去再吃人家做的饭,会发现,都在研究用的是不是地沟油,他的成本到底是多少钱。学的东西,有没有变成忧虑啊?



再比如说,一个做喜剧的人,他很难开心的起来,为什么呀?他在看别人演的喜剧,看的都是什么?以专业角度去分析,看他的技术,看他这个东西根本就不合理,这个地方打磨的根本就不够,他能笑的出来吗?怎么笑的出来啊?



也就是学的东西都会成为我们的限制,都会成为我们的标准,都会成为我们的障碍,都会成为我们的束缚。是不是学习的东西变成了忧虑啊?



我们刚开始学习《论语》的时候,会不会这样?学习完了之后,用来丈量别人,发现身边一个仁义的人都没有,学了三天看不上爱人了,五天看不上孩子,七天领导也不行,对吧?这可怎么办?是不是学习到的东西,会变成我们的忧愁啊?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不学,绝学无忧嘛。不学针对什么样的人最好?从来没有学过的人,就别让他学了。



已经学过的人怎么办呢?道一直在讲什么?学习的东西你要破除掉,就是我们不要认为学习过,学习来的东西,不要成为障碍。所以另外一个办法,就只有一条路了,就是我们学过,就当没学是一样的。



注意,这就是道,道反复的在讲什么?要有,但是要当没有。平时要守着那个无,只有用的时候是有,用完还要无,就是破掉。我们看电视,高手是不是这样啊?想达到顶尖高手,就是要把所有学习过的武功全部忘掉,把那些招式全部打破才可以的,否则永远不会成为顶尖高手,是不是这样?也就是一个人最厉害的一点莫过于学过所有东西,但是这些东西,都不会成为我们的障碍。学过所有的东西,但是我都可以把学过的东西完全的破除掉,但是这个难还是不难?非常难。



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没有发现学习越多的人,反而是越痛苦的人,他没有办法破除自己的障碍。并且有没有发现这群人,天天都在讨论是非对错,都在不停地去指责,都在不停地去评判,就说明这些东西障碍住了他们的思想,把他们自己捆绑在其中了,还没有达到什么?把学习的这些东西,全部可以突破掉。



我们学习《道德经》,不光是在学,还在干嘛?破。所以有没有发现,老子的这种思维啊?他告诉你一个东西,然后再给你破掉,讲给你一个思维,然后再给你破掉。我们接下来就会体会到,老子思维的这种妙处,他不停地告诉你,然后再给你破掉。



举例,我们之前也有讲过,比如说会告诉我们天长地久,告诉我们上善若水。告诉完这些之后,又告诉我们什么?不要居功,又告诉我们什么?不要争,就没有忧愁。他一边让我们学,一边让我们破。这就好像我们是一个武林高手,在教弟子练武功,怎么练?今天教独孤九剑,教完之后问:忘了没有?他说我还记得,再练。明天问:忘了没有?他说忘了,嗯,差不多了,是不是这样?



也就是学的所有的东西,都不要成为我们的障碍。学习是为了让我们更自在,绝不是学完了之后,让我们变得标准和束缚更多,这就麻烦了。所以绝学无忧两种人,第一种人是干脆就不要学,第二种已经学了,也没办法了,忘不掉了,那怎么办?就一边学一边破。



记不记得我们讲了一个思维啊?就是一边做事情一边退,还记得吗?用在这里,是不是就是一边学一边破呀?这是道。



我们举几个小例子也是如此,比如说我们学了开车,教练有没有告诉我们,一步一步怎么开啊?但是最后考出来证的时候,要不要把这些忘掉?要。如果按照那个开,能上路吗?不能。



比如说做饭是不是一样?一开始要不要学步骤?要。可是如果学会了以后,还按步骤做,会做饭吗?做不了。



有没有发现,其实人世间所有的事情皆如此,即使是一件小事情,也要先学规则,学完规则以后,再把规则打破,这个时候才是真正地会了,是不是这样?所以我们就知道了,原来学习是边学边破。我们《道德经》这三天,是不是如此啊?边学边破,边学边忘,争取这三天学完了,什么也别带走。



注意,没有带走一点知识,但是不代表什么都没带走,如果带回去一堆知识,有可能什么都没带走。所以,该忘就忘,不要记得那么多,没有意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