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四年多,回忆起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那一刻,旦真旺堆的语气中仍难掩喜悦。
旦真旺堆是西藏大学医学院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2019年6月,他和另外16名同学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实习。此后的11个月里,他们轮转于各科室之间,参与了门诊、手术和住院等不同方面的观摩和部分基础实操。
其间,他们自发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实习收获,感恩国家栽培,表达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决心。
2020年2月,他们出乎意料地收到了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他们:“希望你们珍惜学习时光,练就过硬本领,毕业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特别是基层群众。”
如今,17名学生已毕业四年,他们全部都在医疗卫生领域工作,绝大多数成为了基层医护人员,少数人从事相关的行政工作。
旦真旺堆是信件的执笔人之一,他说,收到习总书记的回信,大家对服务基层的初衷有了更大的信心和更强的动力。
从医学院到医院
从西藏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旦真旺堆入职了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一家医院,在这个离老家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地方,如愿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
他出生在西藏的农村家庭,家有兄弟三人,经济拮据。旦真旺堆从小就想当医生,他很早就知道,家乡的医疗比较落后,条件有限,一些老乡因为耽误治疗落下了病根。
为了成为一名医生,旦真旺堆的学习充满动力。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受益于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他顺利入读高中,并在文理分科时果断选择了理科。2015年,他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被当地重点高校西藏大学医学院录取,朝心中理想更进一步。
他的同学次旦多吉是拉萨人,也出生于务农家庭。读高中时,心怀救死扶伤梦想的次旦多吉决定学医,同样考入了西藏大学医学院。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10年,教育部正式启动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工作,成立了42所高校参加的6支对口支援团队,支援包括西藏大学在内的西部地区高校。在该政策指导下,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先后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实习,包括旦真旺堆和次旦多吉在内的17名同学就是第五批临床实习生。
在去北京之前,旦真旺堆曾在西藏当地的县级医院有过见习经历,报名参加首钢医院实习的预期,只是想见识一下大城市风土人情和医疗条件。
但实习期间,他看到的新东西越多,不懂的地方也就越多,“很多病的症状比较相似,有时候感觉怎么既像这个病又像那个病。”
最让他难忘的是一场历经十几个小时的胰头癌手术,医生们切除肿瘤、缝合血管的画面颠覆了他的认知:“一是以前没有见过这些高难度操作,二是对于这种疾病的认知也很少,我就觉得要么保守治疗要么放疗和化疗,老师们说,手术治疗后的存活率会更高。”
次旦多吉在此前西藏县级医院的见习中接触到的多为常见病。到北京实习后,他也明显感觉到接触的病种更加多样化,小儿的高热惊厥、白血病,妇女的子宫癌、宫颈癌……一些只通过书本认识到的概念,在首钢医院有了具象化的问诊体验。
次旦多吉在妇科实习期间,一位门诊女患者陈述了自己下体不适的各类症状,他和另一名同学讨论认为是子宫肌瘤或者炎症,而带教医生推断属于宫颈癌,医学检查结果证实了带教医生的说法。这让次旦多吉感受到经验积累的重要性,“最大的困难就是自己没办法准确判断出患者具体得的是啥病。”
积极成为不忘初心的后备医生
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首钢医院的医生们会每周通过网课直播的方式给同学们上一两次理论课程。
网课期间,同学们利用空闲时间记录自己的心得感受,也经常一起谈论生活和学习。
有同学提议,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一封信,汇报实习成果和心路历程。
次旦多吉表达了自己要把学到的东西都用在基层的想法,旦真旺堆回溯了在成长过程中享受过的国家政策。大家将心声告诉旦真旺堆和谢煜婧两位执笔人,他们打了一份又一份草稿,最终手写了满满几页纸的信件。
在北京冬日的寒风中,两位执笔人前往附近的邮局,把信件寄了出去。“心情比较激动,也带有一点能收到回信的期盼。”旦真旺堆说。
2020年2月,藏历新年将至的一个夜晚,次旦多吉接到电话,最先从医院教育处老师那里得知,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他立刻把消息告诉了同学们。
17名同学一起去办公室。旦真旺堆记得,一路上大家都很兴奋,见到回信时,有人拍照录像,有人和家人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得知你们17名同学在北京进行临床实习期间,既锻炼了临床基本功,也坚定了献身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信念,我很欣慰。
医生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军地广大医务工作者冲锋在前、英勇奋战,用行动诠释了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我相信,你们一定会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希望你们珍惜学习时光,练就过硬本领,毕业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特别是基层群众。
藏历新年就要到了,我向你们以及藏区各族群众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
次旦多吉告诉新京报记者,“当时没有想过会收到总书记的回信,很激动,这封信对我来说是一种激励,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在基层工作的信念。”
谢煜婧曾在收信感想中写道,“我们一定认真学习本专业知识,增长才干,更高要求自己,不忘自己是一名未来的医生。回到家乡西藏,我们要为高海拔的医疗事业添砖加瓦,也要更好施展在首钢医院学到的专业知识,积极成为一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后备医生。”
反哺家乡医疗卫生事业
如今,次旦多吉在拉萨医疗卫生系统负责医政和药政方面的工作,向市里各级医疗机构传递医疗政策与制度,处理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各项诉求。
过去四年,次旦多吉的工作涉及深入西藏边远农牧区。几乎每个月,他都会前往拉萨市各区县及其下属的医疗机构,了解医疗水平和管理情况。
他发现,随着扶持力度的加大和交流学习机会的增多,比起自己刚工作那会儿,拉萨的医疗事业在近些年有了很大发展,设施设备不断完善,基层医生诊断高原型疾病的能力显著进步,县级医院可以开展的手术级别也在上升。
“现在进修机会多了,年轻医生们会抢着报名参加,我时常也收到医护人员有关发展和待遇等方面的信箱留言,单位会尽可能牵头去解决他们的诉求。”次旦多吉说。
旦真旺堆也看到了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改观,比起若干年前自己在见习期间所接触到的,不论医生水准还是硬件条件,都有了进一步提高。
但人手还是不太充足,以他所在的外科为例,属于“大外科”范畴,要负责各类相关病症的问诊。四个医生中一旦有人休假或外出学习,剩下三人的工作强度便会吃力许多。科室划分不如内地医院细致,能处理的疑难杂症也很有限。
“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人才。”次旦多吉说,西藏基层医疗需要更多高学历和高素质力量,愿意到基层就业的人仍然较少。据他观察,越往基层走,民族医就多一些,西医则少了一点,老百姓们更倾向去内地看西医。
旦真旺堆表示,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工作困扰主要来源于自身技术的欠缺,还需进一步学习如何开展手术治疗。平日里,他会向资历更深的老医生请教,也会通过看书、外出交流的方式完善知识体系。
回西藏后,旦真旺堆和首钢医院的带教医生保持着联络,他会时不时请教一些医学专业问题,比如患者身上的包块是良性还是恶性,产生的症状应该朝着哪些疾病方向考虑,“可以随时随地问老师们。”
次旦多吉也和带教医生保持了联系,因为业务关联减少,彼此的交流更聚焦在日常生活上。
前不久,次旦多吉被调整到新的岗位,将负责基层和妇幼方面的工作。他坦言,自己对于各项政策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他打算学透政策,才能更好地肩负使命、践行承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