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华老人今年83岁了。从1964年至今,为了守护大别山里鸡公寨的“红军洞”,她60年不间断,每月都坚持走上崎岖的山路,为“红军洞”和革命烈士纪念碑除草、扫地、整理、祭拜。
张爱华。图/九派新闻
9月25日下午,“千里跃进大别山”2024鄂豫皖主流网络媒体行活动采访团成员来到河南省新县郭家河乡湾店村,去了解中国好人、河南省优秀文物保护员张爱华半个多世纪的“守护”人生。
老人说,几十年的坚守,因为一个承诺。
张爱华生于1941年,是一名红军后代。1964年,父母当年跟随战斗的老革命刘名榜故地重游,用拐杖指着“红军洞”和晏春山跳崖地等一片革命遗址,郑重地对张爱华说:“新县是革命的老蔸蔸,晏春山就是从这里跳下去的。这里还有红军打游击的红军洞,这一块你要看好了!这里也有你父辈的足迹,是烈士们安息的地方,也是历史的见证,你要保护好。”
从那以后,几百亩山川树木、几十个山洞遗迹、几座烈士纪念碑成了张爱华最大的牵挂。爬山路,穿破百余双胶鞋,清杂草,用坏几十把镰刀,山路崎岖,危险时常发生。
来回6公里的山路,有人统计,几十年间,张爱华走了2.5万多公里,相当于两个长征的路程。
“这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有一段红色故事,一石一洞都留有革命先辈斗争故事,我必须要守护好。”张爱华告诉记者。
寒来暑往近60载,被张爱华找到的“红军洞”有40余个,这些洞的名字和用途,她都进行了详细的走访调查和确认,每个洞的构造和功能,她都如数家珍。
在革命战争年代,鄂豫皖苏区人民有200万人参军参战,100万人壮烈牺牲。地处大别山腹地的河南新县,是鄂豫皖苏区首府。当时新县人口不足10万,先后有5.5万人为革命献身,可谓处处都流淌着红色血脉。
张爱华的家现在成了革命教育基地,她家旁边就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走进去,就走进了大课堂。张爱华已记不清在这里给多少人讲过多少次党课,因为她有讲不完的红军故事,对革命烈士她有讲不完的话。
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张爱华依然精神矍铄,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同时,她也期待着年轻一代能够接过她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守护好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宝贵财富。
张爱华的故事,是一段关于承诺、坚守与传承的传奇。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无私奉献、守诺践诺的道德丰碑。她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