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第4次考古发掘已经结束,但后期的研究仍在持续进行中,这一次仰韶人和龙山人的颅骨复原,就是多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9月24日上午,位于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文化博物馆全新开馆,同时发布了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人骨面貌复原技术研究成果,经过文物、公安等部门联合攻关复原的仰韶古人和龙山古人塑像也正式与世人见面。活动现场,记者见到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作为考古团队中的一员,魏兴涛向记者介绍了考古发掘出土人骨面貌复原技术背后的故事。
魏兴涛告诉记者,在对仰韶人和龙山人进行颅骨复原的过程中,专家团队运用了体质人类学鉴定、碳十四测年、古DNA研究等多种方式,与公安部鉴定中心、河南省公安鉴定中心等单位通力合作,最终获得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发现。
“一方面,通过人骨研究,可以反应出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在以前基本上是处于空白;另一方面,这项工作让我们可以更鲜活了解到古人的面貌,他的形象能更直观展示给大众,让文物也可以自己‘讲故事’。”
魏兴涛介绍称,在之前的考古研究中,对于人骨的研究较为粗浅,大多只是对性别、年龄的简单记录。“随着体质人类学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骨骼上反映出来的一些骨病和牙齿上的残留物,看到当时的人吃了什么,反映当时的食谱;又可以通过DNA看到当时的人之间的关系。比如说这批人骨为什么埋葬在一起?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家庭结构是什么样的?我们目前在这方面已经有一定的成果,可以看到仰韶村遗址的仰韶人和龙山人确实跟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关系非常密切。”
魏兴涛认为,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中,仰韶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仰韶文化的文明化程度到底怎么样?实际上我们的认识在近年来才逐步深入。作为中国最早产生的一批区域文明之一,可以说仰韶文化的研究对于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物简介:
魏兴涛,1966年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高层次人才,“中原英才计划”——中原文化领军人才。兼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专委会副主任、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持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重大研究项目。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明起源研究。共出版考古专著、报告6部,发表论文等120余篇。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