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白毛女》
(一)背景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大型艺术体裁,从五四以来,我国也曾有一些音乐家在这个领域进行过认真的探索,如20年代黎锦辉曾写了《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十多部儿童歌舞剧,具备了歌剧的主要特征,这是中国歌剧的萌芽期;30年代聂耳写了《扬子江暴风雨》,采用了话剧加歌曲的形式,陈田鹤写了《桃花源》,冼星海写了《军民进行曲》;40年代钱仁康写了《大地之歌》,黄源洛写了《秋子》,采用西洋大歌剧技术写作。1942年以后,根据地的音乐工作者通过新秧歌运动和进行秧歌剧的创作实践,逐渐找到歌剧在我国发展的正确途径。1945年4月,在延安成功地演出了歌剧《白毛女》。
(二)音乐特点
《白毛女》概括了农村中最基本的阶级矛盾和斗争,通过杨白劳和喜儿这两个不同典型人物的遭遇来说明广大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得到翻身解放,歌剧内容既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现实,又给被压迫的农民群众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在艺术成就上,开始解决如何通过音乐来具体而细致地刻画剧中人物形象的问题,如对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的音乐刻画都做到了贴切而富于个性,尤其对杨白劳心理变化的音乐刻画是很深刻的。
其次,在创作中吸取了民歌的音调作为主要人物的主导主题的音调基础,并有意识地广泛吸取了说唱、戏曲等民间音乐的音调,如《小白菜》等,作曲家对此不是简单地引用,而是根据剧中人物性格发展和歌剧剧情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加以选择、改造和发展。
再次,在音乐创作的形式和手法上,创造性地借鉴了近代外国歌剧的某些传统形式和经验,如主导主题的运用及和声、复调、合唱、重唱等,大大丰富了歌剧音乐的表现力。
(三)意义
《白毛女》总结了秧歌剧《兄妹开荒》到《周子山》的经验,创造出一种真正适合我国群众的新型歌剧,《白毛女》的成功使得歌剧这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在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中进一步发挥了它的重大影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