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与登山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攀岩与登山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00:00
14:52

关于为何登山,“山就在那里”是登山者最常提及的话语。对于安娜·弗莱明而言,攀岩与登山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位年轻的女性攀岩者从威尔士出发,到达利物浦、约克郡和坎布里亚郡,越过边境进入苏格兰;也从一名紧张发抖的新手,不断学习,突破自我,成为专业的登山领队。一路上,她置身于不同时间、天气和地貌空间,沉浸于攀岩这项“户外芭蕾”运动,体会它带来的恐惧、挑战和乐趣。

从英国登山文化的发源地湖区与峰区,到海岸线上的莫里悬崖;从“活山”的精神发源地凯恩戈姆山,到英国采石工业的中心迪诺威格,再到宏伟而肃穆的库林山脉……安娜如同一名地道的英国向导,以一种别样而罕有的视角,用自己的经历与风格讲述着这些岩区少有人知的历史。在《岩上时光》一书中,安娜·弗莱明讲述了自己20多岁时在英国的攀岩经历和思考。

以下内容选自《岩上时光:深入群山的攀岩之旅》,是该书的译者宋明蔚所作的序言部分。文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攀岩运动进入中国已有30多年

攀爬是人类的天性。从孩提时代起,每个人都经历过那种爬向高处的成长阶段。在习得社会规范之后,这种天性反而在岁月中被日益磨损掉了。直到登山运动的兴起,这种天性才以另一种形式——攀岩——重现在成年人的世界中。

尽管如此,在不到100年前,攀岩还只是高海拔攀登中的基本技术,尚未被世人正视。后来登山者逐渐发现了攀岩本身的魅力,它才独立成一门严肃的运动项目。郊野的自然岩壁,室内的攀岩馆,高山上的山脊线,海岸线上的悬崖……这些都是攀岩的场景。这门运动有时很简单:来到岩壁底下,几分钟爬上去,再吊着绳索溜下来;这门运动有时并不是那么简单:面临着高达900多米的单体花岗岩,或是怪石嶙峋、状如锯齿的高海拔山脊,单单是“爬上去”的过程,攀岩者就要煎熬数天时间、耗尽残存的意志。但,这就是攀岩。

如今,攀岩运动进入中国已有30多年。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第一块铺满塑料岩点的人工岩壁在北京怀柔区落成。90年代中期,第一家商业攀岩馆在北京宣武门内大街开业,攀岩从此在国内就成了小众的新兴运动。据统计,在21世纪到来之前,中国民间攀岩爱好者寥寥,全社会上下不过20余人。这些常年出没在室内岩馆、频繁来到郊野寻找自然岩壁的年轻人,就像孤魂野鬼般游荡在城市的边缘。他们是攀岩运动中的先锋者,却一度被视为社会的边缘群体。

现在,攀岩不再是少数人或专业运动员的专属运动,而是一项在全社会普及的潮流活动。攀岩成了奥运会项目,攀岩者成了明星,室内攀岩馆更是开遍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光是在北京,目前就有40多家攀岩馆分布在城市的东南西北,并且正以每年新增一两家的速度增长。爬上那些人工岩壁的爱好者可能是身手矫健的姑娘,也可能是花甲之年的老爷爷,可能是刚上中学的小男孩,也可能是连一个引体向上都做不了的办公室白领。在相当一部分爱好者眼中,室内攀岩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一味调剂都市压力的解药,一处排解现代孤寂生活的场所。

攀岩本质上是一项

运用智慧与身体的双重挑战

即便如此,在众多狂热的室内攀岩爱好者当中,也仅有一少部分人选择来到野外,攀上自然岩壁,尝试传统攀。与室内攀岩馆里常见的运动攀、抱石相比,不利用提前打好的保护点、不提前架设好绳索的传统攀陡然增加了些许风险。暂且不论荒野环境中突降的暴雨、躲在岩缝中的毒蛇、上空随机掉落的碎石,或是偶尔一两个不靠谱的搭档,单就攀登本身而言,任何一次简单的失误都能造成毁灭性的后果。那么,既然都市中已有配备好暖风空调、淋浴间甚至咖啡吧台的室内攀岩馆,人工岩点和自动保护器也几乎绝对安全,为什么还有人来到野外,非要尝试风险不可控的传统攀呢?

我给出的其中一则答案是自由感。这种自由感最初来源于身体上的自在与快意。攀岩本质上是一项运用智慧与身体的双重挑战。在人工岩壁上用身体破解路线设计者巧思的迷局,这一过程就好像攀爬者与设计者之间的智力博弈。在有限的岩点序列中,排列组合出一条独具个人风格的攀爬路径,更是一场动用全身官能的刺激体验。而爬到顶的那一刻,再年长的攀登者似乎也找到了童年爬到树梢上的得意与乐趣。

攀岩还是一种心灵意识上的自由。在专注到极致的那一刻,你会忘记当下的高度、心头的恐惧,以及生活中的琐事烦恼。在一刹那,你觉得自己是无所畏惧的。随着身体逐渐攀向路线的顶峰,这乐趣的进度条也来到尽头。到达巅峰之后,这种在大都市里罕见的自由感也就陡然消弭了。在室内岩馆中,这种自由是短暂的。

到了自然岩壁上,塑料岩点替换成了岩石的纹路。岩馆内的熙熙攘攘变成了呼啸的风声与攀登者的喘息。保护你的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你无比信任的搭档。这一次,迷局的设计者不再是技高一筹的前辈,而是自然的肌理。爬上一条岩壁的过程,就是攀岩者贴近自然、破解自然、领悟自然的过程。这种辽阔荒野带来的自由感,要许久才会消散。

审视岩石与自我的关系

在这本书中,作者安娜又给了我们一个走出都市中的岩馆、攀向自然中的岩壁的理由:审视岩石与自我的关系,即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诚然,绝大多数攀岩者来到人工或自然岩壁脚下,总是急于索取什么——感受自由、获得快乐本身也是一种索取——只有当目标实现时,这种索取往往才充满了意义,反之则会充斥着气馁与失望。作者在从岩馆新人成长为一名传统攀岩者的过程中,也曾有过这种功利般的索取,虽然她索取的只是单纯的快乐。与我们不同的是,获得快乐之后的安娜,开始进一步探究岩石与岩石所在的地理景观。在大多数攀岩者只关注攀岩路线、岩况质量与岩壁稳定性的时候,安娜却关注起了岩石构造、岩质成因与岩石内部所蕴含的亿万年历史。她带着这种关切,从岩石的外部世界逐渐进入了岩石的内部,也就是大山的内部。正如本书的副标题所提到的:深入群山。

攀岩者带着这种“进入内部”的观察视角,所体悟到的不再是外部的自然景观,而是其内在的崇高性。在美学概念中,“崇高”并非形容人的品格,而是指通过体验宏大事物之美所感受到的澎湃情感。在这本书中,攀岩者既探索了高山与岩石内在的崇高性,书写者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寻找内在的自我。这两条深入寻找的线索最终没有让本书沦为工具式攀岩手册或流水账似的手记,而是呈现出一行行颇具诗意与思想深度的攀岩散文。

《岩上时光》的记叙方式与观察视角当然并非作者独创。这种写作意识一方面可以溯源至200多年前英国“自然文学”的书写谱系。这一文学流派很大程度上受到早期威廉·布莱克、威廉·华兹华斯等游走于湖区山间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直到博物学著作《塞耳彭博物志》开创了这一谱系的新篇章,启发了后世的娜恩·谢泼德、亚历克·贝克、理查德·梅比、罗伯特·麦克法伦等重要的现代自然文学作家。如今,在这份“族谱”的最新一页,又增添了安娜·弗莱明的名字。

在众多英国自然文学作品中,娜恩·谢泼德的《活山》对本书作者安娜影响尤甚。“我一遍又一遍地回味着她的文字,我看到了她如何以开放的心态走入群山,并带着更加广阔的视角,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安娜写道,“谢泼德教导我们如何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一种工具,建立起自我和大山之间深刻的联结。”

1945年,娜恩·谢泼德完成了《活山》的手稿,其作品被出版界埋没了数十年。1977年,《活山》一经出版便轰动英国,成为自然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2016年,谢泼德的肖像被印在了英镑上,以纪念这位作家对英国文学界的贡献。谢泼德笔下的“活山”凯恩戈姆山不仅是安娜野外攀岩时的地理空间,在这一作品的启发下,安娜还常常追问攀登的意义:“当人们面对着宏伟的山体和广阔的环境时,往往会抱着试图征服山峰的心态。但攀登又让我有些不安。一心登顶似乎略显傲慢,格局不够,还有点缺乏想象力。如果登顶不是重点,那什么才是重点呢?”事实上,攀登的本质恰恰在于过程而非登顶。安娜作为一名写作者思考着攀登的意义,同时作为一名传统攀岩者不断进阶领悟。两条探索之路时而并行,时而交会,时而合二为一。

踏上这条“深入群山之旅”的小径

安娜的另一条写作脉络可以追溯至英国的山岳文学传统。自20世纪伊始,在大英帝国远征喜马拉雅山脉的登山热潮时期,接二连三的登山英雄记录下他们的冒险故事与探险经历。从早期远征珠峰的探险家荣赫鹏,到后来家喻户晓的登山者乔治·马洛里,从喜马拉雅式攀登的统帅克里斯·鲍宁顿爵士,到杰出的阿尔卑斯式登山家彼得·博德曼,这些英国登山者成就了一段段慷慨悲歌的传奇。可无论在哪个时代,男性都是登山队的主力,因而男性登山者也拥有了书写这段历史的权力。

在这种英雄主义色彩浓厚的传统中,安娜既继承了山岳文学的硬核特质,同时也用温柔与细腻的情感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文学道路,并为女性攀登者争夺了一份话语权。她以女性独有的观察视角,打破了大男子主义当道的性别传统,思考着女性在岩壁上展现的美感。“但女性先锋攀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安娜写道,“我喜欢看到女性应对体能上的残酷挑战,死磕岩壁上的难点,坚持解决问题并穷其全部力量完成攀爬。观察女性攀岩者的攀爬状态,我能感受到女性形体中蕴含的独有能量,女性攀岩者会让我体悟到新的攀爬方式。”

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在《浪漫地理学》中如此写道:“对于那些已经厌烦了在思想与精神的稀薄空气中生活的知识分子,沉湎于带着汗味的人类身体之美似乎更加有趣。”这本书的趣味大抵如此。即便你偏安于城市的一隅,即便你难以共情那些无畏死亡的攀登者,即便你仅仅是一名对外部世界有一点点好奇心的读者,阅读这本书的历程依然是一次美妙而有趣的心灵冒险。

姑且把这本书当作一次筹划已久的旅程吧。安娜在成长为一名成熟攀岩者的过程中,从南到北去遍了英国的每一处著名攀岩胜地:英国登山文化的发源地湖区与峰区、海岸线上的莫里悬崖、“活山”的精神发源地凯恩戈姆山、英国采石工业的中心迪诺威格、宏伟而肃穆的库林山脉……这些隐秘的地点很少出现在市面上的旅游攻略中,寻常旅行者的探访更是少之又少。她就像是一名地道的英国向导,在以一种别样且罕有的视角,带你寻访一条极其个性化的私家旅行路线,并在用自己的经历与风格为你讲述一段段迷人的历史。置身其中,你还能体会到不同于英国绅士的另一类英国人:顽强的人,善于自嘲的人,坚定的人,精于把握都市生活与自然体验之间微妙平衡的人。——别忘了,她还是一位女性。

在这场旅程中,无论是感受壮丽的地理景观还是源远流长的文学脉络,抑或是贴近岩壁,想让自己的心跳加快一点,都不会是一件太难的事情——至少比传统攀本身简单多了。翻开这一页,你就已经来到了英国峰区的砂岩,踏上这条“深入群山之旅”的小径,一段独属于你的岩上时光由此开始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