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2011年初,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来到范县等地慰问困难群众。
卢展工慰问的其中一户人家,主人叫做李文祥,当时已经86岁了。
李文祥曾是村里的生产队长,带领村里人脱贫致富,立下了汗马功劳。
卢展工
但他自己却两袖清风,甘于清贫,这样的精神让卢展工大为感动。
不过,卢展工没想到的是,李文祥的故事还不止这么简单。
一个布包
卢展工进入李文祥家中时,是有些震惊的。
李文祥一把年纪,但住的房子还是破破烂烂的,可以说是全村生活条件最困难的一家。
群众反映,李文祥早年间,一直忙于村里的生产建设,一辈子没留下多少积蓄。
早些年,随着村里家家户户都富起来,大家都想自发的拿些钱出来,给老队长盖新房子。
但是,李文祥一听到信,立刻找到大家,特别严肃的拒绝了。
后来,大家还想过给李文祥送东西、送钱。
可是老人家脾气倔强,坚决不要,就这么在自己的旧房子里过了大半辈子。
卢展工环顾四周,发现李文祥的房子里,真是一件值钱的东西都没有,连家具看着都是用了几十年的。
唯有厅堂中间的一张照片比较特别,照片上的年轻人穿着一身军装,朝气蓬勃。
卢展工仔细一瞧,才发现这正是老人年轻时的照片。
这引起了卢展工的兴趣,他问李文祥:“您还当过兵?”
李文祥点点头,没有否认。
此时,卢展工注意到,这张照片上的李文祥,身上挂着好几枚军功章,也就意味着,老人很有可能在战争年代立过功。
但之前,卢展工向村民们询问情况的时候,大家都并没提起这件事。
可见,老人应该没对乡亲们谈起过自己往日的功劳。
这让卢展工更加好奇,于是,卢展工便和老人聊起了过去当兵的事情,老人渐渐打开了话匣子。
聊到兴头上,卢展工便试探着问老人,过去当兵的时候,有没有留下什么纪念奖章之类?
老人想想,便点点头,说是有一些,卢展工便极力请老人把这些东西拿出来看看。
在卢展工的一再请求下,李文祥便从卧室里拿出一个神秘布包。
这布包一打开,里面的东西让卢展工目瞪口呆。
原来,这破旧布包里装着的,是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的奖章,人民功臣奖状、战斗模范证书,每一件东西 都记录着一次惊心动魄的战斗。
而这些东西,过去,老人从没有给乡亲们看过,就连老人的孩子们也都不大清楚父亲的过往。
看着这些东西,卢展工立刻决定,要把老人的事迹上报中央。
那么,眼前这个务农半生,看似平凡的老人,过去在战场上,究竟有怎样一番经历呢?
战功赫赫
1925年,李文祥出生于河南范县一个贫困乡村,父亲早逝,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
1947年,22岁的李文祥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训练之后,成为了三野部队的一名爆破战士。
在1948年九月,解放济南的战争之中,李文祥立下大功。
当时,敌人为了对抗我军,在城墙外设下重重障碍,还使用了化学武器,使我军寸步难行,总攻一度停滞。
万般无奈之下,部队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挑选几名战士组成敢死队,将炸药推到城墙根下,把城墙炸开一个缺口,让战士们能够攻进城去。
但这个任务九死一生,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之下,可能还没有走到城墙下,就会中弹身亡。
即便到达预定地点,也未必能够成功实行爆破任务,如果撤退不当,是很有可能牺牲于此的。
但是,为了尽早解放济南,战士们都争先恐后的报名,加入部队没多久的李文祥,也高高的举起了手。
当时,上级见他举手,还对他说,这次的任务应该党员冲锋在前,他还没有入党,就不要冒险了。
但李文祥却掷地有声地说:“我今天不是党员,将来是!”
在李文祥的拼命坚持下,上级终于同意,让他同几个战友一起,执行这次危险的任务。
在后方战友的掩护下,几名战士推着装满炸药包的手推车,一路往城墙跟下冲去。
敌人发现他们的踪迹之后,便对着他们的方向狂轰滥炸。
很快,几名战友纷纷倒地,李文祥也负了伤,流血不止。
但李文祥当时一点都感觉不到疼痛,他只是拼命地向前跑,宁愿用生命来换取这次胜利。
终于,在经过一段不知疲倦的狂奔之后,李文祥终于来到城墙下,随后,他点燃了炸药包。
一声巨响之后,城墙被炸塌。
早已准备好的七支攻城部队顺着这个缺口,冲进了城中,将济南城一举拿下。
万幸,李文祥虽然受了伤,但并没有伤及要害,经过医生的治疗之后,李文祥很快便重返战场,上级更是对李文祥提出了大力表彰。
1949年,李文祥如自己所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49年五月,李文祥又一次成为战场上的奇兵。
当时,我军攻打上海,敌人依托地堡的掩护,向我军扫射,冲锋战士们死伤无数。
这时,是李文祥急中生智,他将自己隐藏在尸体中间,待敌人放松警惕之后,他拿起炸药包,猛然上前,将炸药包直接投进地堡。
一声轰响之后,敌人的地堡被炸得四分五裂。
我军战士抓住这个机会,立刻冲锋,终于攻破了敌人的防线,李文祥也因此立下一等功。
投身农村
征战多年,李文祥立过无数大功,也受过很多伤。
但这些事情在之后的岁月里,他都鲜少与人提起。
建国之后,李文祥在军中又留了几年,直到1956年,他离开部队,随后被分配到福建省建设厅,担任干部。
李文祥在福建成家立业,过起了安稳的生活。
但六年之后,李文祥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倍感意外的决定,他要回乡务农。
60年代,我国农村建设面临着诸多难题,人才匮乏成为了农村发展的一大难关。
大量贫困地区,人们依然采取着原始的耕作方式,脱贫致富遥遥无期。
另外,1962年,由于一系列天灾人祸,生产资源严重短缺,所以,急需让一批城市人口向农村迁移,以此来缓解国家的困境。
所以,国家发出了号召,希望各地的有志人才,能够主动支援农村建设。
看到国家这份号召,李文祥不由得想起自己出生的那个贫困村庄——北街村。
那里地处贫瘠,洪涝灾害频繁,在参军之前,李文祥甚至没有吃过一顿饱饭。
如今,建国十多年了,但家乡的境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所以,李文祥当即就下定决心,他要回到家乡,成为一个农民,带领所有的乡亲们改变命运。
很多人是无法理解李文祥这个决定的。
在条件困苦的60年代,回到农村务农,放弃手中的铁饭碗,那不是自讨苦吃吗?
但李文祥当时却说:“共产党员应该听从国家号召,群众饿肚子,干部有责任!”
令李文祥欣慰的是,他的妻子得知他这个决定之后,没有丝毫的抱怨,反而为丈夫这份精神而倍感自豪。
就这样,夫妻俩匆匆收拾行李,便赶回了千里之外的河南北街村。
来到家乡之后,李文祥发现,家乡的状况比自己预想之中要更加糟糕。
由于连年的自然灾害,村中土地早已颗粒无收,青壮年很多都已经外逃,只剩下一群老弱妇孺,大家为了填饱肚子,甚至只能吃草根树皮。
更糟糕的是,李文祥在经过简单考察后,发现包括北街村在内,范县绝大部分农田,都已经因为长期受灾而变为寸草不生的盐碱地。
这样的土地很难种出粮食,没有粮食,大家岂不是要活活等死吗?
但李文祥当然不会轻易屈服,他说:“我就不信,改变贫穷比攻城打仗还难!”
在思考了几天几夜之后,李文祥忽然有了一个好主意。
他的家乡,虽然土地资源贫瘠,但是却背靠水洼,正好可以引水,来种水稻。
但这个想法一提出,很多村民都表示怀疑。
毕竟,河南地处北方,千百年来,哪有北方种水稻的道理呢?
但李文祥的这个想法,自然是他经过反复考察之后,基于实际而提出的。
他知道,想要让村民们过了心里那道坎,自己这个生产队长就得以身作则。
所以,他二话没说,做了村里第一个引水种稻的人。
这下,大家没话讲了,队长自己都做了表率,那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对于几家实在不愿意种水稻的钉子户,李文祥便亲自上门,磨破了嘴皮子,一遍遍的劝说。
最后,全村终于集体同意,按李文祥的办法试一试。
但这可是个大工程,意味着要对全村的农田进行改造。
李文祥还是坚持以身作则,有劳心劳力的任务,永远都是他冲锋在前。
在他的带领下,全村的农田改造如火如荼的进行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北街村的粮食产量翻了足足五倍,忍受了多年饥荒的村民们,头一次迎来了这样的大丰收。
奉献一生
但李文祥并不满足于此,在解决了吃饭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之后,李文祥便开始针对村子进行轰轰烈烈的大改造,修路、建学校、修养殖场,几乎是面面俱到。
几年的时间,北街村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从过去河南数一数二的贫困村,一跃变成了万众瞩目的模范村。
乡亲们也纷纷在李文祥的带领下,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村里的旧砖房被推倒,大家都盖起了新瓦房。
但在这些新房子里,只有一间破屋格格不入,这座破屋,就是属于生产队长李文祥的。
李文祥刚来到村子里的时候,因为当地条件困难,根本没办法安置。
李文祥也压根没跟村里提要求,把村里的一个破庙稍作修整,就当作了自己的家。
接下来几十年,他都住在这座房子里。
按理说,他是生产队长,想要给自己换一间新房子,再容易不过了。
但最初有人提这件事的时候,李文祥总是摇头表示,乡亲们都还住着破房子,他哪有心情搬新屋子呢?
而等到大家都住进了新房子,李文祥却还是没有搬家。
这是因为,多年来,他把所有的心血都花在了村子里,村里那些学校诊所,最初开办,缺乏资金,还得靠他自己贴补,再加上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多年下来,实在没留下什么积蓄。
其实,李文祥想要改善物质条件,易如反掌。
凭他在战场上所立下的那些赫赫功劳,完全可以过上优越的生活。
但全村,却只有他的老伴知道他过去的战场经历。
村民们只知道老队长当过兵,但因为李文祥提的不多。
所以,村民们便以为,李文祥过去只是个普通士兵,没有什么特殊的经历。
甚至,过去,范县民政局对全县的战斗英雄进行统计的时候,李文祥因为不想要国家补贴,干脆隐瞒了自己的作战经历。
直到这一次,省委书记偶然来访,看到李文祥的军功章,李文祥的英雄事迹才终于为世人所知。
范县政府决定为老英雄增加一些补贴,可李文祥如以前一样严词拒绝。
包括换房子这件事,他也说:“我的房子一不透风,二不漏雨,还能住。咱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到最后,大家无可奈何,只能想办法用体检的理由把老人“骗”出去。
趁李文祥不在家,为他把房屋翻新了一番,这才终于让功臣住上了新房子。
但李文祥回到家之后,却有些恼火。
因为,在李文祥心里,自己作为共产党员,为国家奉献一切都是应该的,他实在不想向国家索取任何好处。
李文祥一辈子,常常念叨一句话——“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这是他入党时立下的誓言,也是他一生做人的准则。
参考资料:
中新网《退伍军人李文祥隐功埋名50年,曾获人民功臣称号》
新华网《时代英雄李文祥遗体告别仪式举行,曾弃功名扎根农村五十年》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