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临终遗言,道出自己不放张学良的原因,宋美龄听后潸然泪下
面包讲历史
眾説烽耘
2024年08月01日
前言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大陆到台湾,张学良将军的一生真可谓是颠沛流离,后半生更是于囚禁中度过,蒋介石临终前短短四个字遗言,将“囚禁”的时间无期限的延长,蒋经国听后无奈,宋美龄闻之更是潸然泪下。
曾经意气风发的将军,在漫长的软禁生活中慢慢磨去了棱角,成为了一名再普通不过的老人,但就是这样一位表面平平无奇的老人,曾经可是蒋介石的得力干将,可二人的关系是如何至此的呢?
“羊入虎口”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因心脏于台北士林寓所去世,哪怕是临终之时对于张学良的态度还是坚决不放,并叮嘱儿子蒋经国“不可放虎”,作为蒋夫人的宋美龄闻之泪流满面,一方面是丈夫这么些年对张学良的猜忌与仇怨并没有随着时间慢慢消散,另一方面则是对当年承诺没有兑现的愧疚,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主动送蒋介石回南京,当时宋美龄承诺“一定会再将汉卿送回西安。”而返回南京的“大总统”却不顾往日兄弟情份以及夫人的承诺,将张学良送上了法庭,等待他的将是无尽的软禁生活。
而面对数十年的软禁,张学良并没有公开诋毁侮辱蒋介石,反而是接受了这种生活,仅仅是申诉与暗示蒋介石来自证清白,但蒋介石丝毫未信,回想当年亲如兄弟的二人不由的让人唏嘘。
兄弟反目
彼时的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就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易帜倒向南京政府,跟随蒋介石;二是屈服于日本人。经过慎重的思考后,张学良还是决定易帜南京政府,对于张学良的投靠,蒋介石是满心欢喜的,并贪婪的将双手伸向了张学良,此刻初出茅庐的少帅还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什么。
1929年为了收回中东铁路张学良的东北军与苏军开始了战争,但开战之前蒋介石曾明确表示,只要两方开战政府一定会出钱出力解决问题,这给了张学良足够的底气,更何况当时的苏联正面临大饥荒,兵强马壮的东北军一定可以与之抗衡。
真等到开战时,战术上的落后以及蒋介石政府迟迟不来的支援导致东北军大败,此战过后不仅中东铁路没有收回,东北军也元气大伤。二人之间的关系慢慢的开始出现裂缝。
紧接着时间来到了1930年,为争夺中央统治权,汪精卫联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发起挑战蒋介石南京中央政府及国民党中央会议的内战,5月蒋介石宣布“平叛”,史称中原大战。坐拥东北军的张学良就成为了双方争夺的主要对象,纷纷许以高位扩充地盘极力拉拢。
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发出拥护中央、呼吁和平的声明,不失时机地出兵华北,10多天时间,东北军即完成了对平津地区的占领。10月15日,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联电张学良,表示接受和平解决。此战过后蒋介石大喜,如此人物必定交好,为拉拢张学良二人便结拜为兄弟,张学良给足了蒋介石利益与应有的尊重,而蒋介石也保证了张家在东北的地位。
兄弟二人其乐融融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36年12月12日,自臭名昭著的“九一八事变”张学良被迫执行不抵抗政策以及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导致东三省沦陷,就在此民族存亡之际,蒋介石却仍在一意孤行要进行所谓的“剿匪”作战,这使得国内的抗日力量在内斗中不断被消耗。
此时张学良站了出来,于1936年4月9日乘坐飞机前往延安与周恩来进行了会面并于9月签订了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的《抗日救国协议》。此后10月份到12月份更是连续五次劝蒋联合抗日都遭到了拒绝,并且蒋介石开始进一步实行所谓的“围剿”计划,这让张学良寒了心,决定在蒋介石宣布第六次“围剿”的动员令的同时进行兵谏。
张学良联合杨虎城以及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高级将领们,于12月12日发动了兵谏,史称西安事变也叫做双十二事变,此次事变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等六项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国民政府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然而就是这一次深明大义的举动却被小肚鸡肠的“大总统”记恨了一辈子,在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到南京,落地后蒋介石却直接将张学良送上了法庭,军委会对张学良做出审判“判处十年有期徒刑,本刑特予赦免,仍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此令”。此时的张学良只能默默安慰自己,十年,一定能等到自由,但是这一等就是就是半个世纪。
囚禁生活
自西安事变结束后,张学良主动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这一手负荆请罪,让准备秋后算账的蒋介石不好发作,只能命人将张学良送往了宋子文公馆,12月31日张学良得到命令,前去军事委员会开会,可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解除武装以及军事法庭的审判,随后被转移至已经提前清空的孙祥熙公馆,至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幽禁生活。
1937年1月4日国民政府委员会一致通过了张学良的判决,借此机会蒋介石将张学良迁至奉化的雪窦山,在宋美龄等人的不懈劝说下蒋介石才同意让张学良的夫人于风致和赵四小姐与之同住,以此来缓解被囚禁的郁闷之情。
这期间蒋介石还派来了一位姓步的老先生给张学良上课,步老先生是清代的进士,每天的任务就是给张学良唧唧歪歪的讲《论语》《中庸》等等考进士的名篇,当时张学良及其讨厌这位老先生,不多时日,步老先生也觉得无趣就自行离开了。
“恨天低,大鹏有志难展”这是张学良将军被转移到湖南省南部的郴州苏仙岭苏仙庙时题诗于壁上之句,这儿风景虽美,但张学良心忧国事,身无自由,满腔壮志难酬,悲愤之余,只能以诗词来抒发心中的不满。
在苏仙庙时还发生过一件让随行警卫冷汗直流的事,在庙里居住的张学良想要下山去城里洗澡,照例警卫随行,行至途中,有一个佩戴国民党炮兵中校领章的军官迎面而来,发现张学良后,立即恭敬地立正敬军礼。张学良则若无其事,非常镇静继续走自己的路,未予还礼,也不与那个军官谈话,这可把特务们吓得手忙脚乱,这里怎么会有人认识他呢﹖而且还是个炮兵中校!
来不及向上级请示,直接就将张学良重新带回山上,又立即与郴州军统联系,才知道国民党有一个炮兵独立旅下辖两个炮兵团,刚由外地调来郴州。那个向张学良敬礼的军官,现任这个旅的炮兵团中校副团长,毫无疑问是张学良东北军旧部。得知情况后,随行的特务们冷汗直流,紧急联系上级开始准备转移,当天晚上的岗哨就增加了一倍,等到正式的迁移指令下来才松了一口气。
1938年末,张学良被转移到了贵州省,囚禁于修文县的阳明洞,连年的辗转以及贵州的阴雨天气,使得张学良的身体越来越差,若非夫人于凤致与赵四小姐的精心照顾,这段日子会非常难熬,同时为了填补生活中的空洞,张学良开始研究起了《明史》。
1941年5月,因急性阑尾炎张学良被转移的贵州中央医院治疗,本身并不是大病,但因耽搁时间太长延误了治疗时机形成了局部性腹膜炎,在经历了漫长的治疗后才得以出院,出院后就住在了紧邻市区的黔灵山麒麟洞,因为离市区较近,张学良在贵阳的消息,逐渐传扬开去。蒋介石大为不满,他命令戴笠把张学良转移到与世隔绝的穷乡僻壤去,不让世人知道他的踪迹。
1942年2月,张学良被迫离开云封雾锁的麒麟洞,迁往开阳。在开阳刘育乡时为了打发时光,张学良与赵四小姐开辟了一片菜地,并养了不少家禽,过起了农家生活。
1946年10月蒋家王朝行将就木,本以为自由的张学良又被送到了台湾,先后去了井上温泉(新竹县)、高雄市西子湾、台北市北投居所,就算到了台湾张学良还是过着软禁生活。
挽联道尽此生恩怨
张学良与蒋介石的恩恩怨怨一辈子,甚至改变了自己的后半生,但是真听到蒋介石去世的消息时,张学良沉默了,在听到蒋介石“不可放虎”的遗言后还是哭笑不得,自己多年来拼命自证清白到头来还是换不得老大哥的一点改观,暮年的张学良没有人才济济、真枪实弹,甚至自己的东北军都七零八落,蒋介石仍视他如虎,只能摆摆手一笑了之了。
自蒋介石去世的消息传来,张学良沉思了三天,挥笔写下了十六个字“关怀之殷,形同骨肉;政见之争,宛如仇雠”,前去吊唁软禁自己大半辈子的好大哥,到达现场后张学良只是平静的看着躺在水晶棺中的蒋介石,随后拂袖离去。张学良的到场引起了现场不小的轰动,在看到那十六字的挽联后更是唏嘘不已。
1988年1月13日,令谁都没有想到的是78岁的蒋经国先一步离开了这个世界,台湾地区政坛领导易主,李登辉的上台使得蒋家一家独大的局面改变了,张学良苦苦追寻的自由终是于耄耋之年到来了。
结语
短短两句话,十六字,诉尽了两位之间的情谊与恩怨,争议与评价都显得毫无意义了,向民族英雄致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