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悲秋”文化,历朝历代的诗人都极尽秋天的萧瑟和悲伤。无论是让人肝肠寸断的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还是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亦或曹雪芹“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无一不言秋的肃杀、愁苦和悲伤。但在唐朝,有位诗人几经贬谪长达20年,历经磨难,面对秋天却一扫萧瑟之气,发出激昂之音,“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他就是“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才高八斗,曾是唐朝“永贞革新”的领袖人物、骨干成员,为何接连被贬官?刘禹锡与柳宗元从22岁相识,两人同时考中进士,同时遭遇贬谪,又同时被召回,他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兄弟情深?刘禹锡一生被贬谪两次,辗转他乡23年,他的人生经历与他的文学创作又有哪些联系?
刘禹锡祖辈住在洛阳,父亲刘绪是天宝末年的进士,但生不逢时,还未光耀门第,就因战乱被迫南逃。后来,刘绪辗转到嘉兴任盐铁转运副使,在任兢兢业业,很得民心,仕途和口碑都不错,但却常年无子。772年,妻子卢氏终于诞下男婴。据说,卢氏生子前夕,曾做了一个梦,梦见圣人大禹赐子。《禹贡》曾云,“禹锡玄圭,告厥成功”,说舜赐予了大禹一块玄圭,表彰他的治水之功,卢氏认为,我梦到大禹赐子,可谓天赐之玄圭也。刘绪听闻妻子卢氏之语,开心地说,“夫人言之甚佳!”当即便为孩子取名“禹锡”,寓意功德圆满,更期待他来日秉圭入相,青史流芳。卢氏在生下刘禹锡之后,他们夫妻二人再未添子,如此一来,刘禹锡便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家中独子。
虽说,刘禹锡是家中独子,但刘家家教严明,从小就被要求学习诗书礼仪、经史子集,9岁便可咏诗赋词。刘禹锡天生聪慧,而且非常好学,每当家中有人前来,只要是学有所长,他便拿着笔纸,不离左右,口中唤着师长,不停地请教,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录着。少年时期,刘禹锡就得到当时著名的诗僧皎然、灵澈的指点。
贞元六年(790年),18岁的刘禹锡从江南出发,北上人人口中的人间胜境——长安。来到长安后,因文笔好,又是灵澈上人的弟子,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贞元九年(793年),21岁的刘禹锡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这一年,进士及第30余人,时年20岁的柳宗元也位列其中。刘禹锡、柳宗元便是在这场新科进士雁塔题诗中相识的,此后二人又一同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再次中第。如此一来,刘禹锡成为长安街巷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贞元十一年(795年),刘禹锡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第二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二人从此踏上仕途之路。不得不说,刘禹锡考神附体,三科登第!
但第二年,父亲刘绪就去世了,他痛不欲生,立即卸任辞官,回到扬州为父亲治丧。3年丁忧结束后,刘禹锡开始找工作。此时,淮南节度使杜佑向他伸出橄榄枝,请他任幕府掌书记。杜佑是晚唐时期大才子杜牧的爷爷,杜佑素有爱贤之名,幕府中多有贤臣良将。
因杜佑和刘禹锡相识较早,刘禹锡又是一个智慧超群,有胆有识,写得一手好文的人,因此杜佑非常器重他。后来,刘禹锡从杜佑入朝,上任监察御史。监察御史素有八品宰相之称,据说连京兆尹(三品大员,相当于今天的首都市长)见了都要让路。
33岁前,刘禹锡一路青云直上,从监察御史做到农田水利财政部长,金光大道在这个年轻人面前缓缓展开。青年时期的一帆风顺,让他面对安史之乱后尚未恢复元气的唐朝时,一心想着治国平天下,干件大事。
可惜天不遂人愿。贞元二十年(804年),这一看似太平的年份,随着德宗皇帝的几场病暗波涌动,刘禹锡的一生也因此被彻底改变。
此时,刘禹锡、柳宗元与王叔文交善,王叔文非常看好刘禹锡,经常夸赞,“梦得有宰相器”,此时王叔文是太子李诵的侍读。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德宗皇帝去世,顺宗(李诵)即位,王叔文的机会来了,他的政治抱负大可借助唐顺宗来施展。
刘禹锡的才华、志向深受王叔文的肯定,便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国家财政管理。至此,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参与了以王叔文和王伾为核心的史上著名的“永贞变革”。“二王刘柳”一时炙手可热。
“永贞变革”变革似乎给江河日下的大唐王朝打了一针“强心剂”,但强心剂的效果还未凸显出来,被触碰利益的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便联合反扑,这场本可以挽救大唐的改革被强制叫停。唐顺宗被迫退位,他的儿子李纯继位,“永贞变革”核心人物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偏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司马。这场风风火火的改革只持续了半年之久便成为历史的黄沙。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刘禹锡、柳宗元等人顺遂的仕途、光明的前程戛然而止,这一贬,就是11年。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10年时光,木已成舟,枯荣交错,刘禹锡早已从当初初入官场的毛头小吏艰难跋涉着步入中年岁月,这一年他已经34岁。
10年时光,刘禹锡身处朗州司马之位,既没有具体职任,也不亲实务。“司马”本是皇帝用来优待宗室,或者安置闲散官员的职务,但满腹才华的刘禹锡却空有报国的志向却无处可施,他该是多么无奈而又失望、愤恨。
刘禹锡曾在《谪九年赋》中写道,“长沙之悲,三倍其时。……突弁之夫,我来始黄。合抱之木,我来犹芒。山增昔容,水改故坊……”“屈贾谊于长沙”也不过才3年,而自己已贬谪9年,却仍不知归期何在。9年了,昔日的黄发小儿已长成堂堂男子汉,来时刚刚发芽的幼苗也已变为参天大树,山更高了,水更远了……
夜晚,清冷无人时,不知他是否为当年的一腔热血后悔过,被命运教训过的刘禹锡,会在官场上如鱼得水随波逐流吗?
元和十年(815年),从大唐的殿宇中挤出一道光来,直射当年永贞变革的罪臣们,他们被宽恕了。朝廷下诏,让他们回京。11年来,日日夜夜,这群身居荒蛮之地的罪臣们终于等到了这天,他们将此视为翻身的绝佳机会。柳宗元在回京路上还兴致勃勃地写下《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11年了,柳宗元再次回到长安,心中百感交集,他有愤恨,但更多的是激动。阳春三月,这一路回来,花开千朵,既清新又温暖,一切都是新鲜又令人期待的。
与柳宗元的激动不同的是,刘禹锡并没有收起性子,夹起尾巴做人,他的个性依旧如初,依然目光清朗豪情万丈,依然意气风发、气宇轩昂。
谁也未料到,欣喜的回京会因一首诗,发生戏剧性的转折。
初回长安,有人劝他去拜访宰相武元衡,请求权贵的恩典,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除此之外,他还写下一首诗,让他再次遭遇贬谪。
春日,桃花盛开,刘禹锡跟朋友们前往京城的玄都观观赏桃花,看着人来人往,想着奸臣当道,刘禹锡愤恨地写下《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长安历来有春日赏花的习俗,可从前看的都是国色天香的牡丹,曾几何时,开始流行看轻薄妖冶的桃花了?
这首诗讽刺意味非常浓厚,将桃树暗指为权臣,而这些权臣很多都是在永贞变革后依靠检举、揭发和告密起家的。当“刘郎去后”,权贵们才欣然登上帝国的高位。
这样浓重的讽刺意味,谁又会看不明白呢?刘禹锡难道不知这样不肯低眉顺眼的态度会换来什么吗?他当然知道,但他依旧耿介刚直,毫不在意。
果然不出所料,刚回到长安的刘禹锡再次被贬。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刘禹锡被贬为播州刺史,在柳宗元的一再请求和宰相裴度的争取下,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在连州刺史任上5年,元和十四年(819年)他的母亲不幸去世,他才得以离开连州回家丁忧。就在刘禹锡悲痛的扶着母亲灵柩回长安之时,惊闻好友柳宗元去世,这个消息对他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3年后,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又过了3年,长庆四年(824年)夏,刘禹锡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刘禹锡在刺史的位置上辗转了11个春秋,他早已不再年轻。又过了两年,宝历二年(826年),他奉旨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
刘禹锡在和州通判任上写了一首非常著名的骈文《陋室铭》。按照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厢房的房子,知县却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仅不怒,反而很高兴,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矾,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命人将其住处搬在县城北门,房间由三间减到一间半。此地在河边,风景不错,刘禹锡又写道,“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得知后,气坏了,又让人将其搬在城中,而且房间很小,只能放下一张床和桌子,刘禹锡愤然铺开宣纸,转瞬间,《陋室铭》挥洒而就,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安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首骈文不足100字,却将他内心的气节表露无遗。
从初次被贬的805年,到奉旨调回洛阳的826年,两次贬谪,前后共历23年。23载春秋,足够一个婴儿蜕变成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而刘禹锡却蹉跎成一个近50岁的老者。
刘禹锡从和州归洛阳时,途经扬州,遇到了白居易,写下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刘禹锡度过了23年的光阴,花开花落,岁月荣枯,自己就像晋人王质这个烂柯人一般。23年,再次回到故乡,早已物是人非,而当年的那些人早已不在,只能吹笛子赋诗去怀念他们。
在刘禹锡写这首之前,白居易先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白居易说,你被贬在外,过着寂寞凄苦的生活,满朝那么多的官员,却唯独你多次被贬在外。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遇不公,这23年,你失去的太多了。
好友白居易对于刘禹锡的经历愤怒又无奈,他直言,“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为刘禹锡的不公待遇而呐喊,抱不平。刘禹锡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侧畔依旧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是万木皆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对于自己的经历固然感到惆怅,但他却如此豁达、振奋,反而劝白居易不必对自己的蹉跎忧伤。
正是如此心态,刘禹锡才能在贬谪朗州时写出这首名传千古的《秋词》。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贬谪虽遏制了刘禹锡的政治生涯,却也成为他文学创作的福音。第二次被贬,直接成就了刘禹锡纵横中唐诗坛的两项独门绝技——民歌乐府诗和咏史怀古诗。
被贬夔州时,刘禹锡结合民歌韵律首创《竹枝词》系列乐府诗,其中传唱最广的当属以下这首: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将初坠情网的少女内心既惊喜又困惑的复杂情绪巧妙刻画出来,以“晴”代“情”,匠心独运,一语双关。
“竹枝词”又叫“巴渝词”,是巴蜀地方的民歌。竹枝词一般被视为“下里巴人”,难登大雅之堂,但刘禹锡却主动去采集、创造竹枝词,而且在当时已经小有名气,就连白居易这个看不起“山歌与村笛”的人也曾跟着潮流写起竹枝词。
政治生涯的大起大落,也让刘禹锡对历史沉浮洞若观火,独具慧眼,成就了他咏史怀古诗的写作。
《金陵五题·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中晚唐诗坛之上,若论咏史怀古诗,刘禹锡是第二,恐怕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
而在其30多首咏史诗中,作于和州任上的《金陵五题》又属巅峰之作!
第一首《石头城》区区28字便将六朝古都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冷寂萧条之状描写地淋漓尽致,尤其“潮打空城寂寞回”堪称神来之笔!
《金陵五题》中的《乌衣巷》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样是写世事更替,此诗妙在以小见大,见微知著,通过燕子做巢这一特写镜头巧妙地折射出金陵的沧桑巨变:燕子依旧飞来,世家豪族的华贵宅第却早已沦为普通百姓的烟火民居……每每读来,今昔异貌,繁华成空的凄凉之感毕现。这首诗曾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王羲之曾在《兰亭集序》里说道,“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刘禹锡眼中当年的乌衣巷早已繁华不再,荒草丛生,再回想自己的一生,悲欢离合,不过如此,他也就释然了。
而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两首殿堂级神作都是刘禹锡凭空想象而出,彼时他未曾到过金陵古都。
除此之外,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在唐代辞赋史中,乃至整个辞赋史中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马积高在其著作《赋史》中评价中唐时期的辞赋家,列柳宗元为首位,韩愈、刘禹锡并列其次,又将柳宗元之辞赋同屈原相提并论,即可见一斑。而实际上,刘禹锡本人也是对自己的文章水平颇有自信的,在其《子刘子自传》中他说:“天与所长,不使施兮。”这里的“所长”指的即是自己的长于文词,而在这“文词”之中当然也包括辞赋在内。在刘禹锡的11篇辞赋作品当中,以《秋声赋》最受后人推崇。
虽说一波三折的仕途之路,让历史上少了一个志得意满的政客,却又让历史多了一个独特的诗人。
或许,一切自有天意,文学创作井喷的同时,刘禹锡仕途的转机也再次降临。
828年,在宰相裴度等人的大力举荐下,刘禹锡再返长安,时年56岁。
经历了23年的贬谪生活后,他回朝任主客郎中时再次游历玄都观,又非常执拗地写下《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玄都观的百亩庭院,一多半都长了青苔。桃花一株也没有了,只有那野菜花儿开。种桃的道士哪去了?之前的刘郎今又来了。
看,刘禹锡真是一个执着的人,是一粒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
果不其然,他再次付出了代价,博足了眼球的桃花诗第二弹让当政者深感其桀骜不驯,难以驾驭,本想委以要职的计划也转为其他无关痛痒的闲职。
3年后,裴度下台,年近60岁的刘禹锡被再度排挤出京,又历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三度遭贬,年近花甲的他早已看透世事,从容赴任。
从此,他再未回到长安。
晚年刘禹锡居住在洛阳,经常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去世时70岁,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人在年老时,常常会思考自己的功与过,若问刘禹锡会后悔当年的“永贞变革”吗?
他的答案应当是:不会。
退居洛阳6年后,刘禹锡自知大限将至,写下绝笔自传《子刘子自传》,其中没有大篇幅对自己的文学成就做任何夸耀,也没有为自己坎坷的一生做任何哀鸣,他花了近一半的篇幅为永贞革新主要人物王叔文辩护,最后一次为革新事业振臂高呼!
这是多么难得!
永贞革新虽历时100多天,刘禹锡却用一生来坚守。
即使无人理解,即使自己因此流落在外23年,即使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无怨无悔,甚至还吟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样积极、豁达的诗。
要说历史有名的难兄难弟诗人,当属刘禹锡和柳宗元了。
公元793年,刘禹锡和柳宗元同时进士及第。柳宗元出身于“河东柳氏”,是辉煌了600年的高门大族,如果你在史书上看到姓柳的大官,基本上就是这家人。他的母亲出自“范阳卢氏”,属于“五姓七家”之一。柳宗元的出身放到现在,简直是红到没边。刘禹锡常说,“我乃中山靖王之后。”来体现自己的身世。这两个算是门当户对的人,自然能聊的话题也比较多。进士及第后,二人在不同的地方任职做官10年,期间,他们看到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凋敝、百姓贫苦,凭借着共同的理想使命,一同成为王叔文永贞变革的骨干力量,刘禹锡任屯田员外郎,成为财政改革的得力干将;柳宗元则做了礼部员外郎,充当改革派和老干部的传话筒。
永贞变革失败后,刘禹锡、柳宗元一同被贬。“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非常有名的《江雪》就是柳宗元来到永州后所写。此时柳宗元青梅竹马的妻子早逝,来到永州不到半年老母亲也撒手而去,他不免觉得孤独寂寞冷。仕途、生活皆不顺遂,刘禹锡经常勉励他。
在贬谪其间,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当时柳宗元看到好友韩愈写的论文《原道》,对其中的观点不以为然,同样写了一篇论文《天说》,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予以回应,和韩愈展开了一场哲学领域的论战。刘禹锡一看,也挥笔写了论文《天论》三篇,对柳宗元进行策应和声援,柳宗元深受感动。
公元815年,皇帝下诏赦免永贞变革中的罪臣,刘禹锡和柳宗元奉旨回京。却不料,柳宗元刚到京城不久,刘禹锡就因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惹得龙颜大怒,再次遭遇贬谪。柳宗元因给刘禹锡说情,也被连累被贬,刘禹锡被贬播州,柳宗元被贬柳州。但这时,柳宗元还体谅着刘禹锡。因刘禹锡有80岁老母,倘若随着他去往播州,舟车劳顿,身体定是吃不消。于是,柳宗元上奏皇帝,要求“以播易柳”,自己去更远的播州,加上裴度求情,唐宪宗才发善心,刘禹锡由播州改贬为连州。柳宗元自身都难保,却还在关键时刻为刘禹锡说话,可见二人的交情并非一般。
第二次被贬,柳宗元和刘禹锡一路同行,互诉衷肠,相互安慰。在这次贬谪途中,柳宗元共有3次唱诗,刘禹锡也有3次相应的和诗。柳宗元写下《重别梦得》,“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柳宗元还在想着倘若年迈时归田务农了,他也还要和刘禹锡成为邻居。刘禹锡在《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中写道,“去国十年同赴诏,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慌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衡阳一别,柳宗元和刘禹锡再未相见,二人靠书信联系交流。
长期的贬谪生涯,持久的困顿让柳宗元未老先衰,离开人世时年仅47岁。临死前,柳宗元多次写信给刘禹锡,请他代为照管自己的子女,并且将他一生的文稿全部托付于刘禹锡。弥留之际,柳宗元的嘴里还断断续续地呼唤着“吾友梦得”。柳宗元在柳州去世时,刘禹锡正护送母亲的灵柩途经衡阳,听闻此消息,他“惊号大叫,如得狂病。良久问故,百哀攻中。涕泪并落,魂魄真越。”刘禹锡看到上次衡阳别离时的一景一物,睹物思人,长歌当哭,写下《重至衡阳伤柳仪曹》,“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马嘶遁故道,帆灭如流电。千里江篱春,故人今不见。”此后,刘禹锡还写下《祭柳员外文》,《重祭刘员外文》等一系列诗歌和文章,并且用半生的心血编撰成《河东先生集》。人生路上,有此好兄弟,夫复何求?
晚年的刘禹锡搬到洛阳居住,实现了“邻舍翁”的心愿,只不过那些好友中,唯独没有柳宗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