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该怎么走向世界?
原创 花猫哥哥 猫哥的视界
2024年08月20日 19:58 广东 1.0万人听过
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失联,欢迎大家加我的个人微信好友。
图片
语音技术来自讯飞有声
最近一两年,中国产业升级刚刚有了一点起色——比如我们新能源汽车,去年出口全球排名第一。然后国外就纷纷对我们新能源汽车竖起关税壁垒,一开始是老美,然后是欧洲,现在连俄罗斯、土耳其、巴西、泰国也纷纷对我们新能源汽车加征额外关税。
印尼最激进,前段时间甚至放出风声要对中国商品加征200%关税。
对于目前外部环境这种逆全球化的趋势,以制造业立国并且产能是按照全球配置的中国该怎么办?
网上有人提出,要搞执剑经商。
这是效仿19世纪帝国主义模式,是没有前途的。
这就牵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要走向世界不仅仅是商品走出去,资本走出去,服务走出去,更为重要的还有一个意识形态输出的问题。
中国有句老话,做事之前先要做人,只要商业伙伴认同你这个人,做生意才会事半功倍。中国出海之路同样如此,所以意识形态的输出是决不能缺席的,这是一个长远并且非常重要的工程。
那么未来我们该向世界输出怎样的意识形态呢?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我们历史中寻找答案。
1 清朝的嫁妆
现在我再来谈谈清朝。
这是一个在现代中国人心目中黑点极多的朝代。
满清替代明朝的过程是一场场血腥的大屠杀,这个持续几十年的屠杀直接导致当时中国人口锐减一半以上,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竟然被屠戮一空,以至于后来要用湖广的人口来填四川。然后就是清朝中期的文字狱,最后就是清末屈辱的近代史简直就是黑点累累。
按:最后一点我倒是觉得,即使没有满清,即便是汉人政权的明朝延续到近代,因为17世纪——18世纪我们很难复制西方的工业革命,所以,这场屈辱史大概率是躲不过去的。
但是我们就能因为这些黑点对清朝全盘否定吗?
不能。
首先清朝是带着嫁妆进入中原的,清朝替代明朝将我们的疆域至少扩展了一倍,最为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实就是,当清末衰落不堪的时候,清朝带着的嫁妆——西藏、新疆、青海、宁夏、蒙古、东北大部分地区,竟然没有分崩离析,除了外蒙古脱离之外,大部分疆域竟然完整地保留下来。这在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我们看看历史上那些多民族的大帝国,包括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大英帝国甚至包括后来的苏联,一旦帝国衰落,然后必然就是分崩离析,各地区纷纷独立。
为什么清帝国能成为罕见的例外?
这里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首先,世界史上那些传统的帝国,一旦用武力征服的地盘,必然会有后期的掠夺,不管征收税赋多少,对所属地区总是巨大的负担;
而清朝用武力拿下的地盘,包括西藏、新疆、青海、宁夏、蒙古这些地区,都是出于地缘政治安全的角度,拿下这些地盘之后,清朝不但没有在当地征收税赋,所有的驻军开支都是中央政府承担,另外,清朝还做了两件事。
其1,当地首领合法性与中央政府高度绑定,蒙古王公靠清廷册封,西藏宗教首领有一个金瓶挚签制度。
其2,当这些地区受到外来侵略的时候,清朝出兵出粮帮助该地区抵御侵略,蒙古是清朝帮助才抵御了准格尔的入侵,西藏同样是清朝出兵打败了尼泊尔的入侵。
简单总结一下,清朝对新地区政策包括,不为当地增加额外负担,提供安全保护,地区首领合法性与中央政府高度绑定,以上三点原因就是清朝衰落之后,西藏、新疆、蒙古等地区没有动力区脱离独立的现实利益因素。
其次就是民族融合以及中华文明的同化影响力。
2 民族融合
多民族如何和谐相处?
我的观点就是,民族之间越是强调差异性,越容易产生矛盾,相反,民族之间越是淡化差异,就越容易和谐相处,越容易融合。
从历史来看,强调民族差异性是帝国主义为了维护殖民统治所采取的惯用手段。
卢旺达大屠杀大家都知道,这是胡图族与图西族相互的种族屠杀,直接导致上百万人丧命,而事实上胡图族与图西族是西方殖民者硬生生制造的两个种族,然后用各种手段煽风点火制造矛盾,最后才酿成的悲剧。
同样,现在印度与巴基斯坦是几十年的世仇,双方立国之后爆发了无数次军事冲突,造成几十万人丧生,事实上在大英帝国统治期间,穆斯林与印度教相处是很和谐的,后来是英国各种挑唆,各种埋雷,才造成了印巴分治成为世仇的悲剧。
现在的中东为什么会成为全球的火药桶,根本原因还是帝国主义在其中上下其手,制造民族矛盾,挑唆民族冲突的结果。
很多人认为因为宗教信仰差异,民族传统的差异,所以民族矛盾与冲突与无解的,但事实不是这样,我们来看中国历史。
中国至汉代已降,历经汉唐宋明等朝代,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朝代,在这几千年的传统中,汉人形成这样的语境,只有在400毫米降雨线以内的土地——也就是能进行农业耕作的土地被称为化内之地,而在400毫米降雨线以外的土地——也就是降雨量不足,只能进行游牧生活的统统成为化外之地。
化外之地的游牧民族几千年都被统统称为蛮夷,是不开化野蛮的人群。
正是因为对化外之地的鄙夷,加上400毫米降雨线以外的地区无法进行农业种植,所以历代汉族政权很少愿意去占领并且治理这些地区(无法进行农业种植意味着占领并且治理这些地区财政上是亏本买卖),唯一的例外是汉唐时期,因为要维护丝绸之路的商业利益,所以汉唐时代才在河西走廊一带建立了安西都护府。
在清代之前,汉人与游牧民族斗了几千年,几千年汉人政权为了解决游牧民族的袭扰与冲突想了无数办法,包括修建长城,包括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
最后还是没能解决。
最后是哪个朝代彻底解决了游牧民族对汉族的侵扰问题?
是清朝。
清朝起家之地大致是外兴安岭一带,这在汉人视角中不折不扣的化外之地,而清朝起家的民族满人,同样一直被视为蛮夷,是鞑子。
由于先天身份上的缺陷,导致清朝入主中原不得不——至少是表面上要推动民族融合,除了满蒙联姻,满汉一体也是清朝最为政治正确的口号。某种意义上清朝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的历史。
说实话,清朝的民族融合是非常成功的。
举个例子。
在元末,朱元璋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个口号所到之处,天下无不纷纷响应,一直到明末清中期,只要谁提出反清复明,都有巨大的号召力,这说明,一直到清朝中期的时候,汉人群体还是非常在意民族差别的。
但是到了清末,情况发生了变化。
革命党一开始提出的口号还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但是这个口号却基本得不到民众的响应——为什么短短一百多年时间,民众心态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因为到了清末,多民族融合已见成效。
比如,在文化层面,此前汉、唐、宋、明(以汉族为主体)国家所使用的化外与化内的概念,在清代之后(渐渐替代为)域内与域外,海内与海外的二分法,到了晚清与民国,已经逐渐被中国与外国,国内与国外的二分法所取代,
也就是说,在清末,即使是汉族知识分子与精英阶层,已经不把西藏、新疆、蒙古等地区视为化外之地,不把蒙、藏、回、满等民族视为蛮夷。
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党效仿朱元璋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有巨大的政治硬伤——
驱逐鞑虏,这是将汉人之外所有的少数民族统统视为鞑虏。
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恢复中华,不过就是要恢复明代的两京十三省之地,所有的化外之地通通不要了!
在民族融合已见成效的背景下,谁愿意改朝换代就丢掉国家一半领土?
这就是历史罪人好不好!
所以,最后民国取代清朝,大家形成的共识是五族共和,也就是汉满回蒙藏五个民族和谐相处共建国家。
汉族与满回蒙藏等少数民族打了几千年,为什么却能在清朝短短一百多年时间(新疆、西藏等大部分地区清朝实现有效治理已经是清朝中期之后)就能实现民族融合?
两个原因。
清朝统治者由于身份上的缺陷,在政治层面不得不标榜满蒙联姻、满汉一体,也就说,在清朝民族融合在表面上是最为政治正确的。
其次,汉文化或者说中华文明的同化力太强大了。
清朝立国之初,虽然大肆宣扬满汉一体,实际上却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持满族相对汉族的民族独立性,
包括满人单独在满城居住(北京例外),满汉不得通婚,满人要写满文,说满语等等。
但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同化力太强大了,清朝入关夺取天下还不到百年,到雍正年间,能说满语能识满文的满族人已经是寥寥无几,到了后期,满汉不得通婚的限制也被打破,满族彻底融入汉族,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外形面貌,满族与汉族已经没有什么差异。
从历史上看也是如此,我国曾有过多次异族统治的时期,包括北魏的鲜卑族,北宋时期的契丹族,元朝时期的蒙古族,以及清代的满族,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民族都彻底融入中华文明之中,以至于到现在不分彼此。
前几年,曾经有欧洲的白左指责我们,说我们破坏了蒙古的传统文化,蒙古人几千年都是住蒙古包,骑马放牧,现在的蒙古人呢?开汽车住洋楼,这种转变简直让一票欧洲白左痛心疾首。
面对这个指责反而是蒙古人义愤填膺,怎么?我们蒙古人就不能过好日子?住蒙古包骑马放牧听起来很浪漫,到冬天里来试试是啥感觉?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所谓的民族传统其实就是在生产力不发达时期一种无奈的选择,只要能提升生活品质,没有几个人愿意回到所谓的民族传统生活中。
另一方面,虽然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但是与全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相比,我们的民族矛盾是最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与国外尖锐的民族矛盾与冲突简直就是天壤之别,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我们民族融合相对国外做得比较好,当然,我觉得本来应该更好的。
按:关于清朝与民族融合更深入的话题大家可以阅读我知识星球文章《清史为什么难产?》
3 四海之内皆兄弟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现在我们可以简单做一个总结。
其1,不同民族是可以和解与融合的,即便是有千年世仇的民族之间也不例外。
其2,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同化能力。
在此基础上,对外我们应该输出怎样的意识形态脉络就很清晰了。
首先,我们来看目前海外现状。
为了推动中国企业出海,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一个合作共赢颇具包容性的出海战略。打个不大恰当的比方,如果说清朝对边疆的治理策略相比过去帝国主义对于殖民地单方面掠夺要更为高明,那么“一带一路”倡议相比清朝对边疆的治理策略更胜一筹,这就为我们出海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然后,我们对外又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这是一个大格局的概念,是儒家文化求同存异的升华。
但是呢?
人类命运共同体更适合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比较官方的场合,在民间场合,这个概念就太高大上,大家想象一下,中国人到了海外,与几个老外聚餐,如果突然来一句,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干一杯,是不是有点怪怪的感觉?
所以,我们对外意识形态的输出,要在海外特别是民间场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必须有一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匹配,但是却更接地气更能被民间所接受的概念。
这个概念都不用我们挖空心思去创造,在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就能找到答案。
这个概念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个提法最早是论语提出,这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包容性,这个概念不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非常匹配,并且更容易被民间所接受。
想象一下,中国人到了海外,与几个老外聚餐,如果突然来一句,四海之内皆兄弟,来我们干一杯,是不是感觉一下子就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气氛变得更为融洽?
更为重要的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大部分地区冲突都源于宗教矛盾民族矛盾,这些地区冲突如同人类文明身体上的溃疡,让整个人类文明不断失血。
中国要走向世界,不仅要突破宗教差异民族差异构成的阻碍,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要肩负推动不同民族的和解,推动不同民族的融合的责任。
在这个意义上,四海之内皆兄弟是具有超越宗教、种族的最为高明的意识形态。
比如我们要推动不同民族的和解,开头就可以引用一句,四海之内皆兄弟,缘何风雨乱人间?这就是大家坐下来一起分析民族矛盾的根源,
找到原因就要提出解决方案,解决方案的核心是什么?这个时候还可以引用一句——四海之内皆兄弟,五湖震荡和为贵——和解是排名第一的优先事项。
和解之后怎么发展友谊?这个时候还是可以引用一句,四海之内皆兄弟,九州方圆是一家——和解之后就是要融合。只有民族融合,才是解决民族矛盾的终极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会有老外有疑惑,我们都打了几百年了,能和解吗?
来来来,我们给你讲一讲中国历史,讲中国汉族与满蒙回藏等少数民族几千年的战争史,我们都能融为一体你们又有啥不能和解的?
当然,中国的多民族和解与融合依托的基础是中华文化,所以中华文化你们也得了解一下,首先就从四海之内皆兄弟说起吧……
这样的意识形态的输出,这才能真正做到其来也渐,其入也深,水滴石穿,最终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几十年之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曾经不遗余力地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输出,包括所谓的民主制度,人权高于主权等等,但是这些冠冕堂皇的意识形态与其殖民掠夺的行径反差极大,所以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输出最终是失败的。
而我们的意识形态的输出不是为了殖民与掠夺,而是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多方共赢,最终达到结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所以我们的意识形态的输出——比如以四海之内皆兄弟为核心,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去传播灿烂的中华文明,这必然会成功也必定会成功。
四海之内皆兄弟,
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图片
图片
花猫哥哥
原创不易,赞赏也是一份温暖
17人喜欢
阅读 9.7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你应该有点主见,别什么内容也播,满清带什么嫁状了,明时那会都有,满清把历史都改了,清是东夷联盟组织,玄烨是盟主,准葛尔不服清,原因在于明时他们是平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