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武汉市社科院专家:立足大时空观,理解长江文化的内涵

对话 | 武汉市社科院专家:立足大时空观,理解长江文化的内涵

00:00
16:40

长江横跨祖国东西,在6300余公里的流程里,时空交叠、地域相连,孕育了长江文化。

长江又与黄河“江河互济”,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

9月14日晚,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市开幕,展示长江流域13个省特色文化。

▲9月14日晚,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长江之畔正式启幕。长江两岸上演“以天为幕、以城为景、以长江为舞台”的璀璨景象,长江流域城市的人文风情点亮长江夜空。

作为长江的“腰”,湖北与长江的关系紧密而特殊。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辽阔的江汉平原是长江赠予湖北的沃土;“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三峡大坝则蕴藏着湖北的大江情怀。

立足湖北、立足武汉,如何读懂长江文化、读懂长江?

大刚观察对话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相关学者:

陶维兵,武汉市社科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朱哲学,武汉市社科院农村与生态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陶秀丽,武汉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光艳,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大江学术编辑部执行主编、主任编辑王光艳博士;

赵煌,武汉市社科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01

理解长江文化

大刚观察:长江文化具有深厚内涵,从您的研究角度,我们该如何去理解这一文化?

王光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长江黄河“江河互济”,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

长江文化是地域文化,也是流域文化。长江流域不同地段因自然环境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但在长期共存中,不同文化间的和解融合,形成具有共同价值观的整体。

长江文化是时空交织的文化,也是民族融合的文化。长江流域是民族聚居区,历史上百越、百蛮、百夷、百濮等民族,大多居住于此。我国现存55个少数民族中有34个居住在长江流域。

长江文化是移民文化。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历史上的九次大移民至少有五次大移民与长江流域有关。

长江文化孕育并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结晶,诸多内核均来自长江文化滋养。

长江流域稻作文明与黄河流域粟作文明并肩而行,描绘了中华文明的壮阔图景,酿造了中华文化的玉液琼浆。

赵煌:长江是自然的、文化的,它凝聚着家国天下的价值情感,因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

长江是地理的大江。长江,绵延6300余公里,横跨三大阶梯,穿越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湖泊,以其广袤无垠和瑰丽绚烂,引得诗人见景而生诗性。

“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展现的是长江源头的纯洁磅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展现出三峡的高耸峻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展现出江南水乡的春意盎然。

▲这是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拍摄的正在蓄水的三峡大坝。新华社发

长江的大美和气象万千,造就了诗人的诗性审美情趣。

长江是文化的大江。长江沿线人文名胜遍布,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凤凰台、谢脁楼等名楼,皆因诗人名篇佳作层堆累砌而演变为文化符号。

长江,在地理空间上支撑起国家版图,在历史时空下召唤着人们的家国情怀。每当国家危亡之时,长江总能激起人们内心忧国忧民之情。

春秋战国时期,屈原流放至长江汉水一带,仍不忘“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北宋以后,长江成为诗人忧思怀远的地方。范仲淹以一首《岳阳楼记》不仅描绘了洞庭胜境,更发出忧乐天下之先声。

而当南宋王朝自恃长江天险,偏安一隅,诗人的忧国情怀和“江山之感”则更为强烈。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此刻诗人笔下的长江,无不表现得壮怀激烈,已然成为国家认同的重要标识。

晚清以来,民族危亡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呼声。张之洞力推国家工业化,“不觉亚欧遥”成为诗人对家国未来的期许。

武汉保卫战时期,一大批诗人齐聚武汉创作大量爱国主义诗歌,为坚持抗战集聚了精神力量。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高峡出平湖”的长江画卷幻化为追求国家现代化的象征。

陶维兵:我觉得要更好理解长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应该立足于一个大的时空观,把它放到中华文明的视野中去思考:

为什么世界四大文明中的其他三个都中断了,而中华文明却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就是因为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形成了江河互济的格局,两个子文明系统相互补充、不断融合,使中华文明具有了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

陶秀丽: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历史上著名的水道都成为各自国家或区域文明的重要枢纽。

长江作为孕育中华文明的两大母亲河之一,航运自古发达。

航运承载着物资交易、人员流动、信息传递、文化交流等多维功能,在长江文化、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航运文化史就是一部承载和展现中华文明融汇交流、发展进化的历史。

当前在水陆空联运交通体系下,长江航运以其运量大、成本低、运程长的优势,依然承担了沿江市县60%-80%的货物运输,是当今世界上最繁忙的河流。

传承弘扬长江航运文化,建构长江航运文化在新时代长江文化、长江高质量发展中的时代价值,提升长江航运文化在世界航运文化中的引领作用,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增进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使命担当。

02

长江文化的湖北贡献

大刚观察:地域层面上,如何理解湖北与长江紧密而特殊的关系?

王光艳:湖北与长江的联系确实是紧密而特殊的,这种特殊性在文化层面上有着深刻的体现。

地理位置特殊。湖北地处长江中游,得中独厚,是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的交汇地,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湖北在长江流域中占据了重要的枢纽地位。

历史文化独特。湖北是长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从炎帝神农文化到荆楚历史文化,从秦汉三国文化到近现代革命文化,湖北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与长江的发展紧密相连。

朱哲学:湖北地处长江中游,丰富的水资源和多样化的自然条件,发育了森林、湿地、农田、城市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农耕文化。荆楚农耕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水稻、茶、中药材、桑蚕、淡水鱼及蔬菜等的驯化和繁育方面具有突出的历史地位。

现存于湖北境内一些农业遗址和景观,证实了湖北是长江稻作农业发源地之一。

湖北发现的原始稻作遗存不下十数处,专业鉴定发现,遗存的稻谷品种与今天江汉平原种植的水稻是一致的,同为粳稻型,由此可以推断出,湖北尤其是江汉平原地区水稻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整合荆楚农耕文化资源,打造一系列荆楚农耕文化地标,构建农耕文化IP体系,能够更好地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促进湖北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长江文化脊梁”。

陶维兵:湖北的长江岸线最长,而且处于长江的中游、腰部,在空间上链接了长江上游和下游的,在文化上通过汉水融通了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而且也是长江流域的治理中心。

陶秀丽:武汉处于长江汉水交汇之地,水运的便利塑造了其作为中国古代长江中游著名商埠的城市功能和历史地位。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汉江入江口的天然地理优势,汉口商业日益繁华。早在明朝时期,汉口即成为我国中部地区货物集散的著名码头,位列全国“四大名镇”;至清朝中前期号称“天下四聚”之一,成为国内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晚清轮船运输兴起后,武汉成为国际知名港城,被称作“东方芝加哥”。

在清朝末年,仅在汉口一地,从硚口到集家嘴就分布有各类码头60余座,许多地名沿用至今,成为这座城市特别的记忆符号。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陆续开发建设了武汉港、汉口港、武汉新港、沌口港、阳逻武汉新港等五大港口。

▲位于长江边的汉南港。长江日报记者 史伟摄

新时代的武汉正着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传承弘扬长江航运文化,对于凝练传承武汉城市文化,丰富长江文化内涵,增强城市文化自信,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支撑作用。

大刚观察:在当代长江形象的更新中,湖北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

王光艳:湖北是长江文明的赓续传承者,具体体现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中国长江博物馆等的建设上;

也是长江生态的保护实践者,参与长江岸线生态修复、流域综合治理,建设中法生态城等;

还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推动者,长江文明的创新传播者。

大刚观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核心因素离不开“人”,针对长江流域文化的活化利用,湖北目前的文旅项目,如知音号游轮、夜游黄鹤楼、开放江滩等,起到了怎样的活化利用效果?

朱哲学:湖北的这些文旅项目,通过打造特色主题乐园、发展文化演艺项目等形式,丰富了文化体验形式;通过建设文化公园与展示区、举办文化展览与活动,推动文化传承与保护。

这些文旅项目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激发了文化创意与创新,促进了湖北地区文化产业大发展;部分精品项目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关注,塑造了知名文化品牌,提升了湖北地区文化知名度与影响力。

03

长江文化内涵挖掘

大刚观察:长江文化是学术圈研讨颇多的话题,关于长江文化内涵,还有哪些等待挖掘的空间?

王光艳:比较而言,长江文化内涵挖掘方兴未艾,远没有穷尽。等待挖掘的空间非常多,比如,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如何体现?最新考古成果如何解读?

赵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还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一是长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在文化推动城市发展的创新驱动作用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如何弘扬长江文化新时代价值,发挥长江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引领性优势作用方面有待进一步挖掘。

二是部分长江文化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长江商业文明、长江航运文化、长江诗路文化领域是长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应当进一步拓展深化研究。

陶秀丽:长江航运文化传承弘扬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世界港口城市历史码头区有许多成功改造的经验。

历史航运码头集聚区往往承载着一个城市曾经辉煌的历程。

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重塑和提升历史码头区的文化功能,打造沟通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文化载体,以文化赋能产业创新,是世界港口城市和历史码头区探索复兴、重新焕发老区活力的普遍举措。

比如曾经是东亚最大码头的上海十六铺码头通过改造,变身“时尚新地标”;荷兰的鹿特丹因港而兴,建设了全球顶级的航运历史博物馆,通过场景还原生动再现鹿特丹的海港记忆,发展为全球文艺青年的打卡胜地。

同样是历史上因水运而兴的城市,在武汉长江主轴核心区,特别是历史码头集聚区,规划打造长江航运文博中心,将其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先行区建设整体布局。

这对于活化武汉传统历史码头文化,凝练传承武汉城市文化,丰富长江主轴核心区发展业态,推动历史码头集中区功能拓展和产业创新,提升武汉城市地标空间的功能品质,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9月14日晚,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长江之畔正式启幕。长江两岸上演“以天为幕、以城为景、以长江为舞台”的璀璨景象,长江流域城市的人文风情点亮长江夜空。

大刚观察:如果长江文化要从学术层面更多迈向大众层面,在保护、传承与弘扬方面,还有哪些可以做的工作?

陶维兵:我想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做好长江文化的社会面普及和传播。

武汉市社科院在省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的大力支持下,协同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等单位,连续举办公益性长江文化讲座“大江论坛”。

通过线上线下等形式,推介宣传长江文化,让公众了解长江文化,效果很好。

还可以通过长江文化主题的展览展示、演艺等活动促进长江文化从学术层面更多迈向大众层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