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非遗的“天花板”有多高?2000年前就有了“大国重器”,自贡彩灯在中国独一无二

自贡非遗的“天花板”有多高?2000年前就有了“大国重器”,自贡彩灯在中国独一无二

00:00
10:34

9月14日,“万千气象看四川”三季度集中采访活动走进自贡,在中国彩灯博物馆、海天彩灯生产基地、燊海井、自贡恐龙博物馆体验非遗中的瑰宝。

这趟非遗之旅,有怎样的惊喜?自贡非遗的“天花板”,到底有多高?非遗人眼中的非遗,又有着怎样的地位?

中国彩灯博物馆

惊!自贡盐龙灯有这么多“宝贝”

“一片羽毛要剪2000刀,这只用幻彩亚克力制作的孔雀彩灯,身上的羽毛要剪上千万刀。”在中国彩灯博物馆,5.5米高的灯组《雀之灵》让众人连连惊叹,这组彩灯也是自贡第30届国际恐龙灯会最大的亮点之一。

在大厅内的多媒体展示屏前,一处展台放置着“北京人用火灰烬”。呈棕褐色的一小堆灰烬,看起来普普通通,“年龄”却已经有几十万年!

这些保存在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村旁的龙骨山上的用火灰烬,是约69万年前北京人的祖先会使用火来取暖和吃熟食的证据,它们远远超过之前在欧洲等地发现的距今10万年左右的人类用火证据,大大地提早了人类用火历史。

燊海井

在燊海井,工作人员将汲卤筒放入千米深井中。过了好一会儿,随着汲卤筒的升起,白花花带着咸味的卤水喷涌而出。这些卤水,来自凿成于1835年的世界第一口人工钻凿的超千米盐井——燊海井。

它综合体现了中国古代钻井技术发展的水平,是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同时揭开了这块迭纪嘉陵江石灰岩层区秘密:全球最优秀的自贡黑卤水。

解说端着从千米深井燊海井中汲出来的卤水让大家品尝

而在自贡恐龙博物馆,“镇馆之宝”太白华阳龙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原始、保存最完整的剑龙类。太白华阳龙的发现,为剑龙起源于亚洲提供了有力佐证,确立了其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十大明星恐龙之一。

自贡恐龙博物馆

强!非遗人眼中的非遗“无可替代”

张方来是中国彩灯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也是自贡的彩灯专家。2007年,“自贡彩灯传统制作技艺”成功申报省级非遗;2008年,“自贡灯会”民俗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都是他一手操办的。

1988年,张方来第一次与彩灯“触电”,是在自贡第二届国际恐龙灯会上进行园内广播。此后的36年,从灯贸委到彩灯博物馆,张方来与彩灯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半辈子都在跟彩灯打交道,做过项目、搞过策划,干得最多的还是研究。”张方来说,近10几年来,几乎每年他都会参与自贡灯会的前期策划。

在他眼中,自贡彩灯技艺,就是非遗传承中的“优等生”,是打开年节文化的一把钥匙。“自贡彩灯是群体性传承,以生产性进行保护,是非遗传承中最好的一种方式。”他说,目前,据他所知,中国没有哪一个非遗能像自贡彩灯这样独一无二,不仅走向全球,还带动产业蓬勃发展。

自贡海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万松涛也从事彩灯行业近30年。“第一份彩灯企业的工作是美工,这么多年,从彩灯美术制作到彩灯策划设计、到彩灯制作工程管理,几乎所有岗位都干了一遍。”

作为“自贡彩灯传统制作工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万松涛认为,自贡彩灯非遗在中国非遗里独树一帜,在传统彩灯制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天下第一灯”名不虚传。

燊海井生产部主任游强是“自贡井盐传统熬制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外公和母亲都是烧盐匠,我可谓是家族传承,目前主要开展这项非遗的研究、传习工作。”

前几年,游强一直为找不到传承人发愁,但这两年,喜欢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已经收了两个90后当徒弟了,我们非遗传承也讲究‘活态传承’,先要活下来,然后再谋传承发展。”

在他眼中,“自贡井盐传统熬制技艺”是造福人类的“烧盐术”,有了百味之祖,一切山珍海味才有了味道。“一说谁都明白,世界上最难吃的东西,就是忘记放盐的食物。”

燊海井是利用“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法”凿成的,在天天与这口井打交道的游强看来,这是2000年前的“大国重器”。这种技法经历了东汉章帝时期大口浅井到大口深井的孕育期,北宋初年的卓筒井转型期,明清时期小口深井成熟期,有近2000年的历史。

2006年,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申报成功,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自贡的恐龙化石闻名全球,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馆员、研究部主任江山,从事古生物化石研究已经20多年,“20多年前,还是个毛头小伙子的我,慕名来到中国第一座专业性恐龙博物馆、世界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之一的自贡恐龙博物馆。这一干,这么多年就过去了。”

古生物化石研究外人看来很枯燥,但在学地质的江山看来,却特别有趣。“我们研究古生物化石,一是为了进行科普推广,二是开展化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在他看来,自己的工作,和非遗也有相似之处,是探秘生命演化的一扇窗口。

灯组《雀之灵》

牛!自贡非遗成就达到“世界级”水平

自贡非遗到底有多牛?来看看自贡彩灯、井盐技艺、恐龙化石的“天花板”有多高?

1992年开始建设的中国彩灯博物馆,是国家级非遗“自贡灯会”民俗和省级非遗“自贡彩灯传统制作工艺”项目的传承保护单位,是自贡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一总部七园区”的重要组成,现为自贡世界地质公园内景点。

作为中国最大规模的彩灯文化专题博物馆,开馆30年来,博物馆不遗余力地征集以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国家彩灯、灯彩、花灯工艺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征集反映自贡灯会历史、自贡彩灯技艺特色与特殊材料的证据证物。目前,已有藏品4237件/套。

外国友人与自贡彩灯亲密接触

作为自贡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的重要彩灯企业,海天文化早在2017年就大力践行“走出去”战略,与多个境外合作伙伴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积极参与和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文化与旅游产业上的融合发展。

2018-2020年,持续推出海外灯展项目。2021-2023年,累计在荷兰、西班牙、比利时等16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灯展50余场。2023年底至2024年初,海天文化与数十个使领馆、中国文化中心及海外商会等机构共同合作,在全球近20个国家或地区举办20多场形式各样的龙年春节点灯活动,活动宣传触达上亿人次,受到各地民众广泛欢迎和认可。

说完彩灯,那井盐呢?

自贡井盐起源于东汉时期,人工挖掘是采盐的主要方法,那时盐的生产量非常低,且盐的质量也不是很理想。到了北宋庆历年间,四川劳动人民发明了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凿出了数以千计的卓筒井,使钻井技术从人工挖掘发展为机械钻井,大大提高了采盐的速度。

明清时期,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在自贡地区逐渐臻于成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顿钻凿井工艺。至清代道光年间,世界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出现,这标志着古代井盐钻井技术的成熟。在清朝顿钻技术在井盐生产上的广泛运用,使自贡获得了“富甲全川”的美誉。

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近日也传来好消息。9月3日,第二批100个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日前公布,我国有3个地质遗产地入选,分别为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和桂林喀斯特。

自贡恐龙博物馆馆长曾小芸介绍,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入选有三个理由:它填补了恐龙演化和研究历史的空白,是最为集中和高度多样化的中侏罗世恐龙化石群,是研究恐龙及其他脊椎类动物的最典范代表。这次入选,是自贡恐龙博物馆所获地质遗产价值级别最高奖项,代表该馆在科学价值、保护措施和研究水准等方面,都得到了国际认可,在宣传宜居地球、生命演化、古生物魅力等科学知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