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看了一部极其优秀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
《里斯本丸沉没》“打捞”起了一段沉没的历史。1941年圣诞,香港的英军部队在战斗中被日军俘虏。次年9月,日军押送战俘乘坐货船“里斯本丸”号赴日。途经东极岛海域附近时,被美军潜艇“鲈鱼”号误判为日军战船并向其发射了鱼雷。船只即将沉没,日军残忍地封闭关押战俘的船舱,而在英军战俘破门逃出船舱后,又用机枪扫射这些漂浮在海面上的战俘。
危难之际,东极诸岛渔民挺身而出,驾着渔船冒死营救英军战俘。面对汹涌的海浪与无情的战火,面对在海水中垂死挣扎的战俘,他们驾驶着简陋的小船,毅然决然地驶向事发海域。46艘小船,65次往返,历经一天一夜的紧张救援,384条鲜活生命得以逃出生天。但尽管有中国渔民舍身相救,最终英军战俘依然有828人死于这场悲剧。
而电影《里斯本丸沉没》,正是打捞起了这段沉没在海底八十多年的历史。
影片呈现的不仅是过去的记忆,还探讨了许多深刻的问题。在战争的残酷背景下,善恶、取舍、生死的抉择都被放大,也让我们得以见证绝望中的人性光辉与不灭的希望之火。
我想起有一本书同样是讲述这段历史的,这就是舟山本地作家杨怡芬的小说《海上繁花》。
《海上繁花》的创作始于杨怡芬的一次偶然阅读,2005年,她在本地报纸上读到一则新闻,说的是1942年发生在舟山东极海域的“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这则新闻让杨怡芬触动,“原来我们这片海域,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是跟二战历史相连的,所以我开始关注并尝试书写这个故事。”
为了解这段历史,杨怡芬翻阅了卷帙浩繁的资料,拨开层层迷雾,找寻史实真相。杨怡芬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点,虚构了“里斯本丸”号上被救的战俘伊恩及其一家的悲欢离合。从1941年香港保卫战到1945年,伊恩一家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动荡、屈辱与曙光。同时,作者对侵略与抗争、生命与尊严等主题进行了理性思考。
聂梅姐姐好那天在聂梅的电影院里面和令爱一起评里斯本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