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狠话,留一线生机是一种能力

不说狠话,留一线生机是一种能力

00:00
06:02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个世界上,会说话的人,总是比不会说话的人路途顺畅。
这一点,在最近又一次掀起热议的《甄嬛传》中得到了佐证。
有人提问说:后宫那么多女人,为什么只有甄嬛能握住皇上的心?
不仅可以以废妃之身重新入宫,甚至皇帝在临死之前,都在期待甄嬛能再叫自己一声“四郎”。
有人答:这固然和“菀菀类卿”有一定关系,更重要的,是她说话时的态度和展露出来的情商。
她几乎很少反驳,也很少去说狠话。
大部分时候都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话做事,让她在成为“后宫状元”的同时,位分上也一升再升,最终宫斗成功。
看了甄嬛的经历就知道了,真正厉害的人,说话都“软”。
她的“软”,体现在无论什么时候,都给自己留有余地。
在《甄嬛传》中,甄嬛一共有两次拜别皇上。
第一次,是“纯元故衣”事件。
这是嬛嬛心灰意冷的一次。
也是在这一次,她知道自己获取的怜爱与欢愉,都是因为为人替身。
那一句“能有几分像纯元,是你的福气”带给她的是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创伤。
但那时候,她不能耍小性子,因为没过多久,她的父亲也被罢官下了地狱。
为着能救甄氏一族于水火之中,她强忍着委屈,大着肚子去找皇上。
那一天,她看到皇上写给纯元皇后的信,信中一句话令她肝肠寸断:
“纵得莞莞,莞莞类卿,暂排苦思,亦除却巫山非云也。”
也是在那一天,她放下了所有的骄傲,跪着乞求皇上能饶恕自己的家人,得到的,却是全家老小要被流放宁古塔的消息。
她将皇上的心狠和薄情全都看在了眼里。
可即便到这个时候,在生下胧月要离宫修行时,她都没说出绝情的话。
她念了一首诗,卓文君的《诀别书》: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第二次,是再度回宫后,皇帝要将她送往准格尔和亲。
对于当朝贵妃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屈辱。
甄嬛怎么做的呢?泪流满面,三次叩首,念了一首《春日宴》:
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长寿千岁,二愿身体康健,三愿人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有人不解,说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答案也很简单,因为她有要保全的人,有未完成的事。
第一次拜别,不仅是出于对过往情深的告别,也是因为她知道,自己的母家和胧月的性命,都在皇上的一念之间。
所以,她不得不留有情面,念着皇帝能顾念旧情。
试想一下,倘若甄嬛当时言辞激烈,句句数落皇帝的凉薄。
后来的她能否顺利回宫,能否护得了甄氏一族的性命?
第二次拜别,是因为她有了更多想要爱护之人。
除了自己的甄氏一族,她多了一双儿女,多了一个挚爱的果郡王。
她希望用自己的柔情,能让皇上再度念起旧情,这样,就可以护得身边人周全了。
倘若将话说尽,将事做绝,会换来什么下场呢?
最近和《甄嬛传》同样掀起热议的《如懿传》,就被很多人拿来作对比。
反观如懿的表现:
当年要和皇上决裂时,她痛彻心扉,那个曾经与她情投意合的少年郎,如今竟成了这番模样。
她几乎用了所有的恶毒的话语来总结他们的关系。
臣妾的眼前人已非心上人,两两相望,唯余失望。
刚愎自用薄情寡性自私虚伪,是你,疑心深重,更是你,不如皇上废了臣妾,臣妾这个皇后,已经做的厌烦疲倦,不想再忍了。
也在最终,落得一个断发的下场。
人都说,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位置,但能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往往是他的性格。
真正圆滑处事之人,都会明白,在最难过的时候少说狠话,就是在给彼此留有余地。
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忍住那一句最伤人的话,是给未来的自己,留下的一线转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