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帝王杯中酒,二锅头里藏京华风云(一)

32、帝王杯中酒,二锅头里藏京华风云(一)

00:00
13:08

《北京传说》第四章北京的老字号与市井传奇故事
32、老北京与二锅头不能不说喝的故事(一)
说起北京喝的那首推北京传统“小烧”了,那就是人们耳熟能详北京二锅头的源头……
小二、二逮子……北京人与二锅头关系之微妙,从对其称呼上就可见一斑。这就像在称呼邻家的发小,胡同里的玩伴儿。
朋友聚会喝二锅头,亲人相聚喝二锅头,自斟自饮喝二锅头,借酒消愁是二锅头,真情流露时还的是二锅头……在北京,冬季吃饺子时配以二锅头是一种常见的搭配,俗语“饺子就酒,越喝越有”体现了这种搭配的传统性和普及性。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早年间,老北京市面上没有瓶装酒,大家请客都要到街上的酒铺里打散酒,俗称“零打”或“散打”,酒铺里有几个大酒缸,盛着京城的烧酒,打酒用木制或竹制的酒墩子,有大有小,一两的,二两的,半斤的,保准不缺斤短两。老北京城东的烧酒,因为口感地道,喝着得劲儿,格外受北京人的青睐。无论是在家小酌,还是在四合院里、胡同老槐树下,人们把酒言欢时都喜欢用它。
给您说个小情景,您听听:傍晚时分,在北京的一个古朴小巷里,藏着一家摆着三、四张露着木丝儿老八仙桌围着桌子是四个条凳的小酒铺,月光洒进这个一半店门、一半窗的门脸儿。酒铺里灯光摇曳,照亮了那些充满岁月痕迹的木桌。墙上挂着的老北京旧画,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繁华的年代。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酒香,混合着花生米、炸酱面、豆汁儿等老北京小吃的诱人香气。
在这个的一个角落,这个小酒铺静静地矗立着,仿佛与世隔绝。这里的灯光并不刺眼,带着一丝怀旧的气息,照亮了木桌上的每一道参差的刻痕。墙上挂着的旧画,似乎在诉说着老北京的故事,而空气中弥漫的酒香和花生米的香味,则让人不自觉地沉醉。老张,这个酒铺的常客,今天带着几个好友一同前来。他们中有工人,有商人,也有退休的老人,但在这里,他们都只是简单的酒友和街坊四邻。
三五好友聚餐,离不开这二锅头。一瓶酒打开,将酒分倒在几个杯子里就开喝。有的是豪饮,几口酒下肚,话就多了;有的是浅尝,慢慢喝,细细聊。这种情景在北京城的小酒铺里触目皆是。大家知道,老北京人有两大嗜好,一是泡茶馆,二是下酒铺。会个朋友或自己休闲。二三两酒、一盘花生米,喝着聊着,北京人情有独钟的惬意。
“来,喝!”老张是个退休钳工,常年在这里喝酒聊天,老张媳妇来这儿找他,一找一个准儿。这时,他豪爽地举起酒,为每个人倒上满满的一杯二锅头。这种酒,仿佛能够瞬间点燃人们心中的热情。
老李是胡同口的三轮车运输工人,一歇脚,就来这儿,喝酒聊天能解一天的劳作的疲乏。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脸上露出了豪爽的笑容:“痛快!这才是咱们北京人喝的酒,地道!”他的话引起了在坐的共鸣,笑声回荡在小酒铺里。
王老师则显得更为文雅一些,他轻轻抿了一口酒,细细品味着其中的味道:“这酒,得慢慢品才有意思。”他的话让气氛变得更为轻松愉快。
街道主任老赵一边剥着花生米,一边加入了大家的谈话:“咱们这年纪了,还是得悠着点。”老赵的话让大家不禁感叹岁月的流逝,但同时也更加珍惜眼前的相聚时光。老张哈哈大笑:“瞧瞧你们几个啊,一个豪爽、一个文雅,还有一个理智,真是各有千秋。”他环视了一圈在座的各位好友,“不过说了归齐,都是咱老北京人儿,有着同样的嗜好和情感。”
随着夜色的加深,小酒铺里的灯光也变得更加柔和。老张他们还在继续聊着天南海北的话题,笑声和酒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而美好的画面。
小酒铺的老板心里“门清”,每天上板关门后,要办的一件事就是查看铺里的酒钢里头还剩多少货。要是快没了,赶紧让伙计们去上货,就怕第二天一开张“断了顿”。那可是影响酒铺声誉的大事,虽然是胡同里的一个小酒铺,也是大伙的欢笑俱乐部啊,马虎不得。而且也对不起常来酒铺喝酒的街坊四邻,您听见了吧?这就是老北京有史以来的二锅头酒,北京爷们儿的精神寄托。
说起二锅头的历史起源,这二锅头的酿造技艺起源于元代,最初为烧酒。元朝时期,据《北京通史》记载大兴酒厂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可追溯到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金世宗下诏,令大兴少尹招复酒户酿制美酒,当时烧酒作坊烧制的“金澜酒”,口味醇厚、清洌甘爽、十分香美,此酒专为金王朝上层所享用。世人以饮之为荣,金人曾有诗赞曰:“金澜酒皓月委波入牖,冰台避署压琼艘,火坑敌寒挥玉斗。追欢长是秉烛游,日高未放传杯手。”由诗中可见当时王公贵戚通宵达旦欢饮此酒的景象。到了元英宗(公元1322年)时在大都设置糟房百所,酿制“阿刺吉酒”(即白酒)和小米黄酒等酒类。明、清两代为皇家禁苑,瀛海行宫即皇帝行围打猎、论功行赏之地也,当时建有烧酒作坊一个,名叫“裕兴烧锅”,专为皇宫酿造御酒,北京同仁堂药店开业后,规定只用此酒入药,当地老人解放前多赶着毛驴车为同仁堂送酒,北京地区已经开始使用蒸馏技术来提高酒精度数,这种蒸馏酒被称为“烧酒”。元代的酿酒工艺为后来二锅头酒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清朝康熙年间,北京的酿酒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以高粱为原料的烧酒行业。在民间就逐渐传播开来,到了康熙十九年(1680年),“源升号”酒坊的酒师赵氏三兄弟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他们进行了重要的工艺改革。由此带出了一段源昇号二锅头的传奇(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j阳光灿烂

    👏🏻👏🏻👏🏻👍👍👍

  • 演员马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