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魏晋南北朝部分 刘义庆 南朝民歌 北朝民歌

014魏晋南北朝部分 刘义庆 南朝民歌 北朝民歌

00:00
11:36

模块十六   刘义庆


知识点一 刘义庆及《世说新语》概述


     刘义庆(403-444),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南朝刘宋宗室。喜好文学,招聚文学之士撰《世说新书》,后人改为《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著名笔记小说,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记载汉末以来至东晋士族文人的言谈和逸事,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名士的生活情景和精神面貌,以及当时道德、思想与习尚。语言精炼,辞意隽永,鲁迅指出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


 


知识点二   《子猷访戴》  (泛读)


1、题解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第五子。戴:指戴逵,字安道,不乐仕进,好鼓琴,善属文,擅长书画雕刻。任诞:魏晋士人常常在生活上任性而为,即所谓任诞


2、主旨内容


 本文记载了王徽之于大雪之夜,喝酒、看雪,咏《招隐》诗,访隐士戴安道,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他生活中追求的是,即兴味与意趣。大雪之夜种种活动,都是因兴而发,访戴的路上更是尽情享受了这种意趣,所以见戴也称为多余了。这是不受任何拘束和限制的率真举动,是当时盛行的名士风流。


 


知识点三   《周处》  (泛读)


1、题解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周处:西晋人,字子隐。任地方太守,有政绩,迁御史中丞,后战死。


 2、主旨内容


赞扬周处的改过自新。这是全文重点,周处年少时作恶的情形仅作交代。全篇立意鲜明,有详有略,情理相得,很有教育意义。


3、周处改过自新的三点表现


 一是侠气,年轻时凶彊暴犯百姓,但有侠气,故答应杀虎斩蛟;二是有自改意,发现其为人情所患,立即就有悔改之意;三是陆云对他的教诲,他明白了做人的道理,终于改恶从善,称为忠臣


孝子


 


模块十七   南朝民歌


知识点一 南朝民歌概述


 南朝民歌,文学史上指东晋至南朝陈末这一时期的乐府歌辞。今存约五百首,主要收在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杂曲歌辞中。清商曲辞可分为吴声和西曲两类,吴声是长江下游以建业(今江苏南京)为中心这一地区的民歌,西曲是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的民歌。


 南朝民歌内容多为女子所唱的情歌,表现的爱情大多坦率而健康,有的则轻俗浮艳。此外尚有一些娱神歌等。南朝民歌总体上以清新婉转、自然本色见称,善用谐音双关,当时文人对乐府民歌多喜模仿。


 


知识点二 《西洲曲》(精读)


 1、题解


 《西洲曲》属南朝乐府的《杂曲歌辞》,是经过文人加工的南朝民歌。西洲是地名,是诗中女子和她情人曾经欢会的地方。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代表作。


2、情感内容


写江南女子一年四季对情郎的刻骨相思。


全诗写一个女子从春到冬、从早到晚对情郎的刻骨相思。可以分为五层:第一层从开头到两桨桥头渡,写女子想折梅遥寄情郎,以表相思。第二层从日暮伯劳飞出门采红莲,写从夏到秋的日夜相思。第三层从采莲南塘秋仰首望飞鸿,写夏末初秋时采莲怀人。第四层从鸿飞满西洲海水摇空绿,写秋天女子登楼遥望,却盼不到一纸书信。第五层从海水梦悠悠到结尾, 写现实希望的破灭而转为梦中相思相会。诗中的女子四季相思,早晚相思,连绵不断,感情细腻缠绵,十分动人。


3、景物描写的作用


通过景物变易显示季节更替,从而显示少女一年四季相思绵绵的特点。


诗歌善于通过景物变易来表明季节的变换,以时序渐进表现女子相思怀念的深情,条理井然。它善于运用景物来暗示时间季节的推移,在一篇之中写出四季相思,毫无牵合、拼凑痕迹。开头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从冬春之际写起,以回忆自然领出。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暗暗过渡到夏天;出门采红莲由夏天转入秋天,而以秋天为描写重点,初秋采红莲,仲秋弄莲子,深秋望飞鸿。写景在诗中不仅具有暗示时间的作用,而且具有烘托主人公心情的作用。日暮伯劳飞,以伯劳(鸟)好单栖衬托孤寂;采莲的描写有物我相怜之意;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写出期待与盼望;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写出无限的怅惘与空虚。这样就写出了主人公从春到秋都在追求不已的心理历程,写出了她追求的执着,对爱情的忠贞不二。


4、艺术特点


1)谐音双关。


     诗中多次出现这一意象,谐音,莲子怜子,暗示爱怜的人。低头弄莲子暗示爱抚情郎;莲子青如水表示对情郎的爱情纯洁如水;置莲怀袖中表现对对情郎珍爱;莲心彻底红


表示爱情的成熟与热烈。


2)顶针手法,前后句相互勾连。


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出门采红莲采莲南瑭秋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使用顶针手法的效果,正如沈德


潜所说: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


 


模块十八    北朝民歌


知识点一    北朝民歌概述


     北朝民歌,一般指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梁鼓角横吹曲。以鲜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歌谣为主,或经过汉族文人的翻译和润饰。


 北朝民歌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尤其写出了当时动乱社会的现实,也富于尚武精神,其中的情歌则显得粗放直率。风格较南朝民歌质朴无华。


 


知识点二   《折杨柳歌辞》   (上马不捉鞭)、(腹中愁不乐)  (泛读)


1、题解


     折柳告别是古代习俗,柳者留也,送者行者常折柳以为留念。以折杨柳为题的乐府诗,始于汉代,现存的作品以南北朝时期居多。北朝乐府中的《折杨柳歌辞》共五首,这里选的两首是夫妻双方临别时的对答词。


2、情感内容


 前一首是出征的丈夫所唱,表示不愿离别的依恋之情。已经骑在马上,但不是扬鞭催行,反而拿起了杨柳枝,表示但愿留下。可是周围送别曲响彻一片,所以愁杀,其中既有离别之悲,又有一路艰辛、前途茫茫的愁苦。


     后一首是妻子的答词。丈夫出征,妻子愁不乐,用重叠的词义表示极其愁苦。她要变苦为乐,追随丈夫出征。丰富的想象表达了深厚的爱情,符合北方女子勇武的性格,符合丈夫骑马出征的情景。这种口吻是文人笔下所没有的。


 3、艺术特色


 因为是夫妻对答,两首诗内容相接,词语相承。前一首提到马鞍,后一首即以马鞍展开想象;前一首用愁杀,后一首用愁不乐呼应。前后都用了蹀座,前者是渲染离别氛围,后者则是表示夫妻形影不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