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文学体裁(3)融合和新变

5文学体裁(3)融合和新变

00:00
16:49
文学体裁的融合和新变
1融合(二)
(1)不同语域的混用。
①侧重文学的有意识跨界,表现为不同语域的交织和并置。
②布迪厄称所有语域的混用或扩容为“被压制者的回归”——文体的杂糅使文学回到了原初时代。
③例: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一部兼具诗歌和“学术”研究的作品。约翰·希德,查尔斯·金保特。
④或可为作品特色和亮点。
(2)不同艺术媒介的融合。
①源远流长。
例: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文绘画中园林建筑的艺术美,园林建筑中的诗情画意。
西:2016年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②画面、声音等媒介进入文学。
A画面进入文学,例:特殊印刷的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B声音进入文学,例:有声书。

2新变(二)
(1)数字文学的问世。
①概念:文学与数字技术结合的产物,通过计算机软件或超链接生成。
②代表性类型(二)
A超文本小说(超链接小说)
A)第1部超链接小说:1987年 美国 迈克尔·乔伊斯《下午,一个故事》。900多个链接。
B)后来的超文本小说:直接将超链接穿插于叙述之中。
C)打造新型作者和新型读者,并构建两者新型关系——“合作”关系。
B机器人写作(人工智能写作)
A)诗歌以假乱真。
B)叙事作品还未成熟。
③影响:
A创造了新的创作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了文学内部的结构形态(改变了文学的性质和呈现方式),带来新的阅读体验和审美体验。
B新的文本所充盈的对常规和秩序的反抗和对读者创新性的召唤,必然会为文学题材带来新质,并引发更多的可能性。
(2)非虚构文本的挑战。
①概念:采用纪实而非纯想象的方式写作的文本。
②影响:对文学虚构性质的排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体裁的解构,给文学体裁的边界造成了新的动荡。
③起因: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人们对真实事件的阅读偏好。
④特征(二)
A“在场”“介入”
B立足个人体验
⑤影响(具体):非虚构文本用“虚构/非虚构”的划分方式,打破了原有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文学分类格局。试图站在虚构的对立面,重新建立文学与世界的联系,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体裁的特性,并引发对审美标准的再思考。

3不变与变(二)
(1)大体须有(三)
①每种文学体裁应该具有与其他体裁相区别的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整体性特征。
②读者的期待视野所形成的理解习惯,对文学体裁的基本构架起限定作用。
③在划分标准上,文学体裁相区别的整体性特征不以时间、时代、地域、民族语言为标准。
总:文学体裁的结构方式和构成要素所内含的普遍性和规范性,使得文学体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历史、疆域乃至媒介的限制而延续至今。
(2)定体则无(三)
总:文学体裁“常有其体”,但绝不是固守不变的。任一体裁的规则和边界,都会遭受来自文学活动内部或外部的冲击。
分:考察方向(三)
①文学自身的发展。
A文学体裁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
B文学体裁演变的两种现象:
A)陌生化。
B)边缘向中心移动:“许多正统文学的文体原都是由‘俗文学’升格而来的。”
例:《诗经》大部分诗歌原是民歌,汉乐府诗、六朝新乐府诗、唐五代的词、元明的曲、宋金的诸公调等,都是从民间诞生的。
②作家的自觉追求。
面对文学体裁的现在规则与创作实践的冲突,作家自觉追求更好的叙事抒情的手段技巧,对原有的体裁规范有所突破。
例:莎士比亚的戏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
③社会的、技术的条件。
社会的、技术的条件,推动新兴文学类型的产生。(漏了)
总:文学体裁从来就不是常规的固定的形式,而是一个不断更新的领域,探索和变化是文学体裁的存在方式。

其他:发展的文学体裁观。
①不十分强调体裁之间的区分。
②关注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与其他体裁相通的东西。
③关注文学作品冲破体裁限制的出奇制胜之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