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醒】 赠书!
欢迎您在任意平台留下精彩评论,我们将在全平台精选3位幸运听友各送出纸书1本,敬请留意小助手回信哦!
「扯读」BULLSHREAD
这是一本充满着疑惑与解惑的书。
“神经病”和“精神病”不是一种病?
左右脑功能会“此消彼长”?
孤独症的基因来自爸爸?
梵高、蒙克、拜伦、伍尔夫都有精神疾病?
……
人脑是个奇妙世界,我们太好奇。于是本期@包子、@Q和@桑夏来到了人类机体中最神秘复杂的领域之一——大脑——聊聊《我们时代的神经和精神疾病》,浅开个眼界。
书中原文粗暴概括:
* 这本书探讨了产生我们思想的大脑过程如何变得混乱,导致困扰人类的毁灭性疾病:孤独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 它解释了了解这些混乱的过程对于改善我们对大脑正常工作的理解,以及为这些疾病找到新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 它还表明,通过研究大脑功能的正常变化,可以丰富我们对大脑如何工作的理解。
* 最后,这本书表明,对大脑的生物方法开始揭示创造力和意识的奥秘。
你没看错,这是一本关于脑部神经与精神疾病的硬科普,与人文世界关系不大。
那为什么我们还想翻开它呢?答案是:出于人类对自身和万物本能的好奇、对周边人们精神状态的关怀、对诸多病症澄清误解的渴望,以及反求诸己的自我关照。于是,我们来到埃里克·坎德尔(Eric R. Kandel)笔下的脑内世界。
埃里克·坎德尔在业界如雷贯耳,哈佛、纽大、哥大等招牌只是他最不起眼的标签,历史与文学跨界医学也只是小意思,最为人熟知的是“诺奖得主”——因在记忆存储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坎德尔于200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精神疾病患者占据全球10亿人口,他们在遭受疾病折磨时,也或多或少地承受着污名化和病耻感。在这里,我们跟着坎德尔探索、解惑、澄清误解、面对更多困惑。当然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状态和关于“小众群体”印象的思考——
* 如果你对脑神经与精神疾病也有探索求知的欲望;
* 如果你周遭有人正在经历着病理意义(而不是网梗或自嘲)的精神疾病:孤独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 如果你对跨性别者、“瘾君子”等“非正常”人群保有同理心
——这本书值得拥有。
「扯读」BULLSHREAD
本期节目,你将收听到以下内容——
1.《我们时代的神经和精神疾病》作者及内容简介
2.为什么有人“不会说人话”?
3.看似不相干的疾病,原理竟然都是相似的
4.排除法:一种科研思维方式
5.孤独症还是自闭症?不同地区叫法背后的隐喻
6.男性“越早生娃越好”的科学依据
7.片段分享:关于大脑与艺术、关于跨性别者
8.整体评价及继续回应听友!
最后,依然有主播们倾情推荐的相关影视书籍,自取不谢:
书籍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EP50.人脑改造计划:智商从68飙到185是种什么体验?
《寻找百忧解》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高兴死了》
《疾病的隐喻》
电影
《美丽心灵》
《致命ID》
《心灵捕手》
本期节目涉及的音乐——
好想爱这个世界啊 - 华晨宇
片头声音特出 | 小乐
录音 | 包子 Q 桑夏
后期 | 包子
上传 | 包子
图片&文案 | Q
突然想起小时候对世界充满好奇,现在工作忙都快忘记那种感觉了,该多读点科普书重拾好奇心
科普读物涨知识,了解未知世界,精神疾病也很有意思
想起朋友得抑郁症那段日子,希望早点了解背后的科学解释,能更好地提供帮助
大脑可塑性和压力对创造力影响大,如何在工作中平衡压力和创新?
科普类读物开拓眼界,精神疾病名字难记
涨知识,揭开神经精神疾病背后的秘密
原来科普读物能解开生活中的疑惑,得找来读读
先赞再听
,,
'好奇心不被抹杀'这句话很触动人,小时候对星星很好奇,现在却很少抬头看星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