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调研5天后,企业盼的客户“群聊”,开摆!

上门调研5天后,企业盼的客户“群聊”,开摆!

00:00
06:58

“今天这场对接会,就是希望大家给对方一个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机会,尊重市场,自由对接,真正共赢、互惠”。

9月10日下午,在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的一间会议室里,7家环保、化工、装备制造企业聚在了一起。主持人一句简单的开场白后,这场特殊的供需对接会召开了。

这是由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组织召开的“天翔环境公司产品供需对接会”,希望环保产业链条上的在蓉企业能够无缝对接,更好地实现供需协作,增强产业链的韧性与活力。

而会议的由来,却是源于企业的一条留言。9月4日,成都发布推出“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专题报道。成都天翔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董办负责人王培勇看到文章后,随手发了一句留言,希望部门有机会也来自己所在的企业走走看看。

9月5日下午,调研队伍就叩响了企业的大门。调研中,企业提出,希望产品能够找到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应用企业,尤其是希望能在成都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

而对接会的召开,距离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上门调研天翔环境仅过去了5天时间。若单算工作日,只有3天……

意向客户从目标走到现场

“机会难能可贵”

东方电气、玉龙化工、川润液压、川发龙蟒、兴蓉再生、成都环境集团……会场在座的这些企业都曾经出现在天翔环境的“目标潜在客户”名单上。

作为一家生产研发污水、污泥等环保处理设备和其他高端专业设备的成都企业,天翔环境有一系列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产品、技术希望在成都落地开花。今年7月,青白江区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建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西南中试产业基地在天翔环境正式启动。基地已有多项先进成果,达到了向全行业推广的条件。

成都天翔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在9月5日的调研会上,企业曾向部门表达了扩大市场的愿望,希望给这些“成都造”的产品和技术,找到成都本土的应用场景。

“当天下午的交流结束后,公司各个板块当晚就梳理了待推广的技术和意向客户清单。”天翔环境总经理周东来告诉记者,来到现场的企业都是天翔环境早就想建立合作的意向客户,“机会难能可贵”。

与此同时,有在座企业也正为一些具体业务在市场上积极寻找着技术供应商。

比如成都环境集团就在为一套污水处理系统的升级寻找新的技术供应商,而玉龙化工、川发龙蟒等大型化工企业则对特种废水的处理有着常态化的需求。

所以会议还没开始,现场的自由交流就已经开启了。

企业直来直往谈需求

“机会有了,新思路也有了”

对接会时间并不长,所以企业谈起业务,都是直来直往。

“我们有很多进口的存量设备,都涉及后期的维护问题,而这些存量设备主要就是脱水机。”在听完天翔环境的产品介绍后,成都环境集团排水公司副总经理丁宇对其脱水机产品技术产生了兴趣。

丁宇说,目前,公司的进口设备大多采用原厂维修,但成本高昂,周期较长,且存在交通和时效问题。“所以我们一直很希望找到技术过硬的本地企业提供脱水机的维修维护服务,承担每年一次的设备大修和保养。”他希望了解天翔环境的技术细节,并探讨是否能够在维修维护方面展开具体合作。

这一想法,让天翔环境子公司净优源总经理李林鹏一下子兴奋了起来。“虽然我们主要做产品研发生产,但存量设备维修维护的技术、条件和能力,我们是具备的。”他说,这不仅是双方供需上的契合点,也给公司接下来的业务打开了新的思路。

另一方面,丁宇还希望为公司的爆气系统寻找提升爆气效果的新技术,而天翔环境恰好有相应的研发。

“会上的简单推介可能没办法让我们了解技术细节,后续你们是否可以把技术现有的客户应用给我们做个展示?咱们再约一场深度的技术交流怎么样?”丁宇直接提出诉求,李林鹏当即答应。

一个半小时的交流后,企业代表在现场相互留下了联系方式。“政府部门为我们与目标客户破了冰,接下来我们得主动洽谈,开拓市场。”李林鹏说,一场对接会,平台有了,机会有了,新的思路也有了。

为“成都造”拓市场

今年计划开展108场供需对接

这次的对接会上,除了到场的7家企业,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的多个业务处室都坐在了现场:招商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处、产业协作处、装备制造产业处、宣传教育处……此外,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环保产业与科技信息化处,以及青白江区经信局、青白江区高管委也都派出相关工作人员参会,为现场的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与服务保障。

“企业供需对接是市场行为,他们的利益点是否能达成一致,最终还是看双方自由洽谈的结果,而我们要做的是提供好平台、提供好政策的服务与解答。”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招商处处长王万平说。

而在成都市“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的推动之下,企业间的供需对接,只会更加密集,更加频繁。

“围绕成都市19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我们今年将开展‘成都造’拓市场百日攻坚行动,进行108场供需对接。”王万平说,“成都造”企业的供需对接将常态化地开展下去,形式从“点对点”到“多对多”,规模将更大,分类也将更加精准,进一步打通产业链供需协作的堵点卡点,让企业实现充分对接、精准对接,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