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法院: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体呈下降态势,部分监护人监护失责

海淀法院: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体呈下降态势,部分监护人监护失责

00:00
05:39

9月10日上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召开发布会,向社会发布《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矫治教育工作机制白皮书》,通报了2019年至2023年度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审理情况及案件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发布会提及,未成年被告人的失学比例较高,58.21%的未成年被告人存在辍学问题,17.91%的未成年被告人尚未完成义务教育即步入社会。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体上呈下降态势

新京报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海淀法院少年法庭目前已实现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三审合一”。此次发布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矫治教育工作机制,就是通过总结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借鉴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中已有的犯罪防治经验,将犯罪预防工作重心前移,关注涉未成年人民事、行政案件中的“苗头问题”,分析原因并给予必要的干预、指导,消除未成年人成长中的各种不利因素,从法治角度进行的系列预防与治理。

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将继续落实“特殊、优先、双向、全面”的保护理念,将涉未成年人民事、行政案件反映出的犯罪预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隐患,一并依法妥善解决、处理;深入研析案件反映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等方面深层次问题,以更加有效的司法保护促推“六大保护”融通发力,协同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发布会上,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庭长秦硕通报了2019年至2023年度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审理情况及案件审理中发现的问题。

首先,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体上呈下降态势。90%以上的涉案未成年被告人存在不良行为,因存在严重不良行为在涉罪之前被行政处罚的未成年被告人占32.84%;法定监护人不能有效履行监护职责,七成左右的家庭存在亲子关系紧张、疏远等不同程度的家庭教育问题;未成年被告人的失学比例较高,58.21%的未成年被告人存在辍学问题,17.91%的未成年被告人尚未完成义务教育即步入社会;临界预防措施不足,多数未成年被告人明知法定年龄与处罚措施之间的关系,存在“明知故犯”现象,法律规定的多种矫治措施衔接不够到位,落实预防犯罪的效果不够明显;朋辈群体容易出现“交叉感染”,未成年被告人共同作案占比超五成,部分被告人虽不是在同时同地实施同一案件,但相互之间熟识;网络负面内容对未成年群体产生不良影响。

部分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未引起监护人足够重视

此外,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在民事、行政案件的审理中发现,部分未成年人存在的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未引起监护人的足够重视: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不良嗜好,监护人未予关注,亦未正确引导,帮助戒除,日后引发更为严重的行为问题;未成年人的部分行为已经构成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但未引起家庭、学校等密切接触未成年人单位或个人的足够重视,未加以教育和管理;未成年人家庭功能失调,教育方式不当,导致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关心、关爱和有效亲子沟通,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出现偏差行为;未成年人首次触网日益低龄化,由于分辨网络信息的能力差,可能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浏览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负面内容,出现网络不良行为,从而引发侵权事件;发生在未成年学生之间的琐事矛盾、过激打闹或者学生欺凌等行为,没有被及时发现,一旦长期存在,可能导致错误行为升级,给同学造成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者心理阴影。

海淀法院少年法庭通过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矫治教育工作机制的常态化运行,针对民事和行政案件中发现的存在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开展“一对一”警示教育,制定个性化矫治方案。通过出具矫治教育令、跟踪教育监督等方式,确保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纠正;针对监护失责的父母予以训诫,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为不良行为及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提供家庭支撑;联合政府职能机构及与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主体,打造区域特色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以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与行为矫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