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长节目做了暑期档盘点,漏掉了几部值得谈的电影。今天补谈一下《姥姥的外孙》。
本期包含以下内容:
片名译作「姥姥」,是北方方言和本片语境的错配
环大陆家庭片,竟然也强势崛起,所以国产家庭片在拍些啥?
娜拉出走,还没走成
「电影巨辩·为了华语电影」第二期内容预告
、
翻译会影响一些文化细节的理解吗?
就直接用阿嫲不好吗
说的对
我很好奇播主你打分打了个7~7.5,而不是豆瓣的9分的原因,我不是啥专业人士,看不出剧本和导演的专业水准,就是好奇,讨论讨论。 还有同样都是东亚家庭题材,一样涉及到家庭成员离世,跟香港的年少日记对比,你觉得如何。
看到结尾给姥姥送行那段是很感动的,但是回头想这个结尾好像又有点平庸,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有点像温子仁的恐怖片,到了最后都是爱可以战胜恶魔,这种结尾是不是多了温情,少了更进一步的深思,有没有可能是创作者为了带动电影的目标受众的情绪,而做出的一些妥协,是不是思想深度的原因,让这部电影似乎更应该归类于优秀的商业电影,而不是列为经典
但是电影到了最后好像又是用爱来解决掉一切的隔阂,比如男主跟大舅讲了姥姥为了菩萨保佑大舅多年都不吃牛肉(潮汕人特别喜欢吃牛肉),最后感化了大舅让他进屋看望姥姥,男主因为姥姥的爱花掉了存款买了墓地,最后一家人也在墓地前聚在一起扫墓祭奠,因为姥姥的爱,这个家最后如她生前所愿聚在了一起
关于这部电影看过一个观点想跟播主交流下,B站的UP觉得,电影除了展示传统的旧秩序下,重男轻女思想主导下的姥姥家的财产分配,也就是男主妈妈说的“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之外,也通过小梅这个角色展示了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这种规则被打破,遗产留给了小梅这个女性,而在旧秩序被现代思潮打破,伴随而来的是家庭情感的疏离、家庭的冷漠,比如孙子辈的小梅对死去的爷爷可能没有太深厚的感情,儿子辈的大舅小舅只顾着争夺财产,对姥姥不管不顾,UP觉得电影展现的这种社会发展下的家庭关系的变迁,值得深思,不知道播主觉得这个属不属于过度解读了,还是说这就是你这期播客说的批判性和立场呢。
潮汕确实没有姥姥这个叫法,奶奶叫做“嫲”,外婆叫做“外嫲”。电影里头的人际关系,包括姥姥那一代的关系,还有姥姥的子孙两代关系,对于财产争夺和照顾老人的演绎都挺真实的,很多都实打实在我身边邻里亲戚见过;温情的也很真实,潮汕都比较尊老,类似姥姥的定期家庭聚会很多家也有,至少重大节日肯定会组团看望老人家;以及姥姥看电视看的都是潮剧(京剧的潮汕话版)、拜神、扫墓习俗、冰箱里头的剩菜不愿意丢掉这些细节都做的非常到位;
电影里头姥姥的表演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她的潮汕话虽然听着调子有点怪怪的,但发音算挺标准的了,查了下这位演员乌萨·萨梅坎姆只有四分之一潮汕血统,应该是移民后裔,估计是后期学的潮汕话,算是学的不错了。这才叫现实主义,脚踏实地讲故事,而不是把一堆很drama的情节堆到一起,强行创造戏剧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