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载芳逝世:她是“一眼医生”,在临床坚持到88岁

江载芳逝世:她是“一眼医生”,在临床坚持到88岁

00:00
09:14

江载芳的一生似乎比普通人要长。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江载芳的职业生涯没有在60岁画上句号,直到88岁那年经过一场手术,她才离开临床。

作为一名医学教授,江载芳70多岁仍在带教博士研究生,在学生眼里她精力旺盛,没有老态。95岁之前,她还关注医学进展,会仔细检阅儿科医学教材。

2024年8月27日,98岁的江载芳离开人世。“她挺好的,正常地走了,没有什么别的嘱咐。”

“一眼医生”的医学生涯

8月27日下午,北京儿童医院教授江载芳在京逝世。

江载芳出生于1926年,是我国著名儿科医学家、教育家,中国小儿结核病的拓荒者、北京市儿科研究所早期主要领导者。

江载芳的医学生涯始于17岁。

1943年,江载芳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1946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毕业后到1994年,江载芳在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等单位工作,相继担任过北京儿童医院内科主任、北京市儿科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江载芳重视临床,被称作“一眼医生”。她经验丰富,基本功扎实,可以从与家长的交流、患儿的细节表现上发现蛛丝马迹,经常不需要开什么检查,就能一眼看出问题。

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中心名誉主任赵顺英记得,一个小孩曾因肺炎化脓住了很久的院,江载芳认为一般的感染不会这样,怀疑病因是异物堵塞导致慢性感染,就去问家长孩子嗑瓜子吗,家长说,孩子很聪明,从小就会嗑瓜子。这个说法佐证了江载芳的怀疑,从这个方向入手,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果然发现病因是异物吸入。

“医生不要光爱病,要爱病人。”这是江载芳经常跟学生说的话,她认为医生最重要的责任是先给患者解决问题,而不是将病例发文章。

反映在实践中,江载芳经常“横跨”专业,哪些病患儿多,她就钻研哪些病。在北京儿童医院,江载芳创办了结核、呼吸、肾脏、小儿结缔组织病等多个专业。早年查房时,结核病、风湿病、肾脏系统病、神经系统疾病……江载芳都看。

江载芳在国内率先诊断出很多小儿呼吸少见病和疑难病,如Pickwickian综合征、高IgE综合征、高IgM血症、先天性中枢性通气不良综合征、小儿肺曲霉菌病、闭塞性细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疾病、弥漫性肺泡出血等,公开报道后,逐渐为全国的儿科医生所认识。她也率先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病原微生物研究引入国内儿童呼吸疾病治疗领域。

今年7月,江载芳署名主编的《儿童呼吸系统疑难及少见疾病》出版。赵顺英介绍,十多年前,疑难病还不像现在这么受重视,儿科领域经验更少,但北京儿童医院要解决其他地方无法解决的疾病,发现疑难患儿越来越多,江载芳就点题要做这样一本书。经过十年多的撰写,“江老师的心愿终于完成了。”

一生所系小儿结核病

谈起江载芳,无法绕开小儿结核病。

1955年,江载芳被国家选送到苏联最好的医学院——莫斯科第一医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肺炎。

入学之后,江载芳发现当地肺炎防治的水平和中国差不多,而结核病防治更加先进,正逢那时我国小儿结核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她便改变方向,到苏联医学科学院下设的结核病研究所专攻小儿结核病。

结核感染可导致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主要在于能不能使用激素,当时认为,激素会抑制人体免疫,加重结核病,是小儿结核的“禁区”。

江载芳的研究课题正是抗结核药物加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小儿结核病。研究必须24小时监测血液和尿液中的激素水平。结核病研究所在莫斯科郊区,没有实验条件,江载芳带着样本赶到市区做实验,每天往返好几趟。

1959年,学成回国的江载芳在北京儿童医院创立了小儿结核病专业,并将这一治疗方法带回国内,极大地降低了小儿结核病特别是结核性脑膜炎的病死率。她创立的应用侧脑室引流术辅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积水的治疗方法,至今仍在全国推广使用。

江载芳对小儿结核病的关注持续到晚年。赵顺英介绍,小儿结核病与成人结核病相比病例少,相对边缘化,儿童的表现与成人不同,药物剂量也不一样,儿科医院在诊断与治疗上更有经验,但有段时间,小儿结核病的治疗权限划给了成人结核病医院。

结核患儿如治疗不佳,脑部、肺部会留下后遗症。江载芳对这个问题十分牵挂,给当时的卫生部主要领导致信反映情况,推动了政策放宽限制,让儿童医院也可以收治一些没有传染性的结核病患儿,并与中疾控等单位联合举办培训班,帮助医生加强对小儿结核病的了解。

那是2005年前后的事情,当时的江载芳已年逾古稀。

“做医生要实大于名”

1983年,江载芳被首都医科大学聘为儿科教授,1985年任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

赵顺英1996年成为江载芳的博士研究生,上下还有师兄师弟,七十岁的江载芳精力充沛,没有老态。

江载芳熟悉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她对后辈很宽容,平时以鼓励为主,很少干涉学生的思维。除非发现学生有不爱病人的行为,或者处事上与医院文化不符,不正当地追名逐利,这是她不能容忍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了帮助年轻医生阅读国外医学文献,江载芳在北京儿童医院开办业余英语学习班,每周二下午义务教英语,寒来暑往,坚持了20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年轻医生们的英语好了一些,但信息仍不发达,也没有钱购买外文医学刊物。赵顺英记得,每次出国,江载芳都会带专业书籍回来,她还很重视结交国际友人,希望为年轻医生创造出国学习的机会。

由江载芳联系并选送出国进修的医生有40多人,进修专业涉及呼吸、心血管、内分泌、感染、营养、结缔组织、新生儿、病理、放射、免疫、微生物、病毒、神经、遗传等十几个领域。她的很多学生成为学科带头人、突出贡献专家、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等。

江载芳担任两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期间,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成功申请并在北京举办第23届国际儿科大会,俗称医学界的“奥运会”。

除了“爱病人”,江载芳还常常叮嘱学生,“做医生要实大于名”,“要学习”。江载芳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工作带教之余,她所有的时间几乎都用来读书,对生活没什么讲究,在单位吃食堂,在家经常吃外卖。

88岁那年,经历一场骨科手术之后,江载芳离开了临床,但她仍然关注医学新闻与学术进展。学生去探望她时,会给她带外文杂志,汇报科室工作。95岁之前,江载芳还关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每个章节的内容,她是这本教材的主编之一,诸福棠是她的老师。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初版80万字,经过几代儿科医生的心血,到第9版已有600多万字。医学像一支火炬,在一代人与一代人的接替中继承与发展,江载芳曾接过这支火炬,用几十年的生涯点燃它,然后将它交给后来者。

江载芳离世前,家人、学生、医院同事一直在床边陪着她,“她挺好的,正常地走了,没有什么别的嘱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