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一部名为《亮剑》的小成本抗日剧横空出世。短短十年时间里,《亮剑》就在各频道累计播放超过3000次,在创造了又一个收视传奇的同时,“亮剑”也成为奋斗精神的代名词。
而这部制作并不算太精良的电视剧之所以能够风靡大江南北,除了贴近时代背景的剧情设计,更有我军指战员浴血奋战的影子,其中的很多战斗更是我军历史上光辉案例的逼真再现。
虽然没有完全按照小说原著拍摄,但《亮剑》时间跨度依然很大,基本贯穿了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辉岁月。
而在晋西北铁三角参加将军学习班期间,三位将军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分析,着实发人深省。
作为三人中唯一参加抗美援朝的将军,孔捷对某些媒体的乐观宣传大为不满,直言不讳地表示他指挥的一个师吃不掉美军的一个营,付出巨大伤亡后还是让对方溜之大吉。
对此,李云龙曾嗤之以鼻,但听完孔捷的分析,他也不由得心生敬佩。
孔捷所言的失败的歼灭战,可以说普遍发生在当时的朝鲜战场上,尤其是第四次战役期间,志愿军在发动横城反击战时,曾以四个师围歼砥平里美军一个加强团,然而在志愿军付出巨大代价后依然未能达成战役目标,最终联合国军援军赶到。功亏一篑的志愿军只能在坚持战斗三天两夜后无奈撤围,而后东线总指挥即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多次检讨。
而砥平里之战的“反转”,也大大增加了中美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对抗提供了宝贵经验。
虽然美国在砥平里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但却陷入了更大的尴尬中,因为这有力证明了此前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狼狈败退到三八线的主要因素,不是实力不济,而是战斗意志薄弱,即《亮剑》中一再强调的“亮剑精神”。
再直白点说,就是“被吓得”。
由于“惜命”,美军一旦减员超过30%就立刻投降。再加上志愿军作为轻步兵的巅峰最擅长的就是神出鬼没的远距离穿插,总是能突然出现在美军败退的必经之路上。所以美军向后进攻的尽头永远比向前更卖力,志愿军神出鬼没的打法让美军胆战心惊,其冲锋号的号声更是来自地狱的呼唤。所以美军怕了,而且对志愿军怕得要命。
于是他们跑起来一日百里,志愿军尽管浴血奋战且穷追猛打但依然歼敌不多。
但是砥平里之战让他们意识到:原来我们还有恐怖的火力装备优势,只要学会结硬寨、打呆仗,缺乏重武器的志愿军必然就束手无策。
所以,砥平里之战让美国开始醒盹了,不过志愿军方面的情况似乎不容乐观。
从联合国军跨过三八线,一路进抵鸭绿江并轰炸我国东北领土开始,我国就下定决心打败美国野心狼,尽管武器装备极其悬殊也义无反顾。
但联合国军似乎有点儿太好打,在跟着感觉走的麦克阿瑟的领导下,联合国军遭遇到了志愿军的迎头痛击,尤其是第二次战役,联合国军从清川江一路败退到三八线以南,朝鲜战争的局面再度被彻底扭转。
而后志愿军再接再厉发动第三次战役,全面撕裂三八线并一路打到三七线,并解放汉城震惊世界。
而如此辉煌的胜利,不仅彻底震撼了美国和苏联,令世界刮目相看,也让我们从上到下都产生了相当乐观的情绪。例如当时的《人民日报》就发表了“向大田前进,向大邱前进,向釜山前进,把不肯撤出的美国侵略者赶下海去”的社论。
不过,随着李奇微的到来以及针对志愿军“礼拜攻势”和“月圆攻势”的“磁性战术”的横空出世,志愿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挫折,尤其是第四次战役中的砥平里之战。
而即便如此,因为李奇微的“磁性战术”也不是坚不可摧,所以包括彭德怀在内的志愿军高层虽然对战场形势保持着超乎寻常的冷静,但依然有打大仗甚至毕其功于一役的思维。
第五次战役,就是这一思维的集中体现。
不过,这次二战后的最大规模战役,虽然歼灭了联合国军8.2万人,但我军也付出了8.5万人的惨重损失,是五次战役中唯一一次伤亡数量超过对手的战役。虽然扭转了第4次战役所处的被动局面,但也意味着志愿军不可能在短期内将联合国军彻底赶出朝鲜。
在第五次战役激战正酣时,作为志愿军最高决策者的毛主席敏锐地意识到战争进程的变化,于是起草了一份电报:
“类似战役证明我军实行战略或战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围美军几个师或一个整师,甚至一个整团都难达到歼灭任务。所以打伪军可以实行战略或战役性的大包围,打英美军,则在几个月内还不要实行这种大包围,只实行战术的小包围,即每次只精心选择敌军一个营或略多一点的对象,全部的包围歼灭之。至于打的地点,只要敌人肯进,越在北面一切越好,只要不超过平壤元山一线就可以。”
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看到电报后,完全赞成这一主张。
5月17日,毛主席在接见志愿军陈赓副司令员和解方参谋长时,重复了打小仗的思想,并将这种打小歼灭战的方法称之为“零敲牛皮糖”。
而如何敲好这个糖,毛主席补充道:
“一次使用3~4个军,也可以多一点,其他部队整补待机,有机会就打,如此轮番作战,在夏秋冬季歼敌削弱,明春则可进行大规模的攻势。”
毛主席深知,面对到几乎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志愿军是真正的气多钢少,除了恐怖的战斗意志和高超的战斗素养,相比于联合国军没有任何优势。尤其是李奇微发明磁性战术后,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火力装备优势,用坦克飞机对付志愿军的轻武器,以装甲车汽车碾压志愿军的两条腿。
在这样的情况下,志愿军的两条腿根本跑不过联合国军的汽车,即便依靠强悍的组织能力将联合国军团团包围,以轻武器为主的志愿军也不可能迅速而有效地消灭敌军完成围歼,第二次战役期间,东线战场就是这种情况。
所以,将目标缩小,缩小到足以干脆利落消灭的小目标,而后通过集腋成裘的方式积累战果,达到类似于游击战疲敌耗敌的目标。
不过随着6月10日第5次战役的尘埃落定,美国再度提出停战谈判的要求。为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彭德怀计划以担任一线防御部队加二梯队共4个军在8月中旬雨季过后进行中等性的战役,这就是“第六次战役计划”。
7月27日,彭德怀正式下达作战命令,计划出动志愿军13个军,和人民军4个军团,以及航空兵22个团,目标是一举攻破联合国军防线,将战线打到三八线以南。
不过,此刻志愿军副总司令邓华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因为不久前他曾多次视察一线,发现对面的联合国军已经在阵地上构筑了层层的铁丝网,并设置了空前坚固的碉堡群。再加上联合国军的海陆空优势配合,可以说联合国军已经形成了空前强大的立体防御体系,或者说进可攻退可守的作战体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坚持大规模进攻,无论战役成败都将付出巨大代价。更重要的是即便打赢也不可能彻底将联合国军赶下海。
在这样的情况下,彭德怀请示毛主席,毛主席也同意邓华的主张,而后联合国军率先在东线发动夏秋局部攻势,但遭遇惨烈失败,而后不得不在11月27日重开谈判,与中朝方面达成“就地停火”的军事分界线协议。
在这样的情况下,志愿军最终放弃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反而开始在前线构建同样强大的防御阵地,并将作战指导思想重点转移到打小歼灭战上,从此抗美援朝战争对峙线基本稳定在三八线。
而后志愿军取得一系列胜利,第六次战役也就不了了之了。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双方陷入了边打边谈,谈完又打,打完再谈的消耗战上,而志愿军在战场和谈判桌上都据理力争,陆续打赢了反细菌战、反绞杀战、上甘岭战役等胜利,最终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终于获得了伟大的胜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