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买到的低价是你以为的那个低价吗?

你买到的低价是你以为的那个低价吗?

00:00
34:27

文 | 汪惟

*本文系作者参加九派新闻“九派圆桌”直播《电商平台低价的秘密》议题讨论上的发言整理而成,发布前经作者审阅。

产品完成了使用价值和开发成本,尾货即便是低价销售,也好过丢弃

价格战似乎是从拼多多开始的,许多电商平台都推出了自己的百亿补贴计划。对于商家而言,如果他们选择通过低价策略来吸引顾客,那么他们就不会拿足够的资金去投放广告,商家可能会认为,依靠自身的低价优势就能够吸引大量流量,无需支付广告费用,只需要支付一些基本费用,如开户费或商城费,以及年服务费等简单费用。这样,对于平台来说,竞价排名、页面浏览量相关的广告费用,以及购买分成等收入可能会相应减少,低价往往意味着更低的利润。

“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商家总是寻求利润,我曾经见过一个极端的案例,商家采取平进平出的模式,这种不可思议的行为,如何赚钱呢?答案隐藏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比如通过销售盛放商品的筐或桶来获取利润,或是延迟支付供应商款项以创造现金流。

一旦产品完成了使用价值和开发成本,剩余的尾货即便是低价销售,也好过丢弃。因此,商家总有办法盈利,而平台虽然利润较薄,但得益于互联网低边际成本,依然能保持盈利。

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运营策略,支撑起整个产业。边际成本的概念在这里同样适用。以拼多多为例,它的股价之所以迅速攀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高人效比,即使员工数量远低于淘宝和天猫,创造的效益却超过它们。这与组织能力息息相关,强大的组织能力可以让平台以更低的成本运作,例如,服务十万家商家需要两个人,而其他人可能需要八个人。低成本自然可以支撑更低的售价,而那些成本较高的平台,则可能需要寻求更高的产品溢价。

这一切都是由公司的组织能力和市场投入的先后顺序共同决定的结果。有些行业的履约成本天生就高,例如打车行业,需要大量司机提供服务。但如果早期投资已经收回,平台开发完成,体系已经健全,那么运营成本就会相对较低。同时,如果运营团队的能力强,成本也会相应降低。这就意味着平台可以以更低的利润率运作,通过扩大规模来增加总体收益。

从基础设施层面来看,云计算服务,是支撑整个低价产业的基石。它们涉及大量的研发工作,尽管在许多人眼中,这些研发可能看似微不足道,但它们往往是根据流量来计算和衡量的。人力资源也是关键因素,运营成本更低。产业间的联动效应也不容忽视,例如阿里巴巴集团,它通过1688平台,作为母公司为其他业务提供支持和选择,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拼多多的国际品牌temu一样。

目前,许多平台在这个阶段可能并不盈利,甚至略有亏损,但它们有主营业务的支撑、股价的上涨和融资的支持,这些都是平台能够持续运营的原因。从最近发布的众多公司财报来看,无论哪家公司,都没有真正的亏损。以阿里巴巴为例,尽管市场受到拼多多的挤压,它仍在盈利,只是盈利减少了。随着更多的竞争者和电商平台进入市场,利润可能会被摊薄,但它们并没有亏本。这是完全正常的现象,无论是京东、阿里、拼多多还是字节跳动,它们都在赚钱,赚得也不少。

居民在超市购物。图/新华社

除了低价,更好的服务将成为电商平台竞争的关键

我们今天讨论的这些电商平台,通常被称为货架电商。这些平台的供应链并不完全由自己打造和选择。除了像天猫超市、京东京造这样的品牌,它们拥有自己的供应链,并在物流方面有所建树,比如京东的物流服务,以及天猫的菜鸟网络,但这些带来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并不大。我认为可能只占10%到20%。

平台在供应链中的角色,主要是选择和优化的过程,而不一定是深入到生产和种植环节。他们可能在帮助提升特定地区的生产效率和销售效率,如云南的蓝莓产业。但从广义上讲,电商平台对供应链的介入是有限的。

电商平台可以想象成一座商贸城,它提升了经营效率,但对生产效率的提升并不明显。平台可能为商家提供市场数据和参谋,帮助他们了解消费者需求,但具体的生产优化和产业布局,并不是平台的职责。尽管有些商家可能因经营不善而退出,但平台依然提供数据支持,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选品决策。

电商行业的战略布局是一个长期过程,至少在未来5到10年内都将如此。在这个周期内,我们可能看到的是与现状相似的情况。无论是淘宝店铺还是京东,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上一代的电商模式。

作为一个十年的电商老用户,我经历了从淘宝的“满68元包邮”到拼多多的“一件包邮”的转变。现在,一键退款、仅退款政策和对商家的制裁等,都成为了消费者对电商平台的新要求。

京东现在也面临类似的情况,消费者需要达到一定金额才能免运费,或者使用运费券享受优惠。这些可能都是上一代电商的优势了。现在,消费者对商品的真实性、质量和退货政策的要求已经变成了基本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对电商平台有了更高的期待,比如一键退款的便捷性,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我认为,平台提供的服务质量只能提升,不能降低。消费者一旦体验到了高质量的服务,就难以接受低质量的服务。未来,除了低价,更好的服务将成为电商平台竞争的关键,无论是一键退款还是退货包运费等。

直播带货。图/cfp

买手电商模式在未来可能会变得更加普遍

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低价策略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产能过剩导致了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低价产品。但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创造需求、发现需求并将需求传达给消费者的能力依然稀缺,这也正是高价值品牌能够卖出高价的原因。

就像LVMH集团的创始人,他通过讲述品牌故事、引领潮流趋势,将产品附加值提升到极高水平。未来,中国的品牌会提升他们的价值,实现更高的溢价。而在品牌价值低的商品往往只能以低价出售。就像镊子这样的小工具,你不可能指望通过它卖出什么花样,可能最终只能以一元三角的价格包邮出售,这是市场竞争的无奈之举。

每个电商平台都有其独特性。例如,我的前老板目前在小红书工作,而小红书开展电商业务实际上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中国的互联网环境非常分散,商品价格分布在不同的平台上。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往往需要在多个平台之间进行比价和选择,最终可能在某个平台完成购买。这个过程就像是在各个平台间逛了一圈,但最终选择了性价比最高的选项。小红书作为一个以内容为主的平台,其电商模式被称为买手电商,即通过内容生产来获取附加值,并从中赚取差价。

买手电商的核心在于内容创作和中间商的角色。他们不直接生产商品,而是通过内容吸引消费者,从而实现销售。这种模式在未来可能会变得更加普遍。

平台仍可能为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产品提供一定的流量支持。例如,天猫和淘宝的节日活动,为一些特色商品提供了曝光机会。这些商品往往价格不菲,但围绕特定需求和有趣的观察点,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然而,消费者是否愿意为这些产品支付溢价,则是另一个问题。平台在保障自身大盘稳定的同时,会利用剩余的KPI去支持一些创新产品,以维持其核心竞争力。

四大平台均推出仅退款政策。图/cfp

仅退款政策不是所有商家和买家都能享受到

拼多多的仅退款政策并不适用于所有商家,尤其是一些高价值的商家或者特定类目的商品。这种政策更多地集中在低价商品上,如两三块钱的商品。这不仅是对类目的选择,也是对商家排名的一种激励。优质的商家不会受到这种政策的影响。

拼多多在退货方面的做法尤为值得一提。许多退货的运费实际上是由拼多多支付的,这与其他平台的做法不同。当我购买了仅值两块钱的商品,面临退货时却可能要支付高达六块钱的费用,这时平台可能会提供一个仅退款的选项。这种做法方便了消费者,但直接解决现实问题:如果消费者对购买的商品不满意,他们可以选择直接退款而不必承担退货成本。

然而,这种政策并不适用于所有平台和所有商品。试想,如果购买手机等高价值商品也能享受仅退款服务,那将是多么不切实际。如果真的这样,我可能就会天天去购买然后退款手机,一个月的收入就轻松到手了。

但这种情况很少见,因为仅退款服务并不针对所有买家。如果你不是一个拼多多认定的优质买家,或者你的好评率不高,对产品要求严格,消费量不大,经常购买低价商品,那么平台可能不会为你提供这样的服务。相反,如果你是一个值得挽留的顾客,平台可能会提供更好的服务来满足你。

拼多多的商业模式依赖于庞大的订单量,这使得它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想想看,那些便宜商品,月销量动辄达到5万件,这样的数字足以证明其市场地位。商家不可能放弃这样的销量,他们可能会用在其他顾客身上获得的利润来弥补那些不太理想的购物体验。

目前,所有电商平台都在推动商家向专业化发展。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未来,无论是几年还是几十年,想要通过开一个网店来轻松赚钱的机会几乎不存在了。

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专业性更强。互联网让比价变得非常容易,消费者可以直接按价格或销量排序,轻松找到性价比最高的商品。如果你的商品没有特殊性,没有差异化,那你只能通过低价来竞争。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产品同质化,工作时间和生产成本都差不多,价格体系非常透明。互联网正在使一些没有管理的市场逐渐走向均一化,竞争变得更加充分。在这样的环境下,低价商品自然会占据市场的底层,但仍然有商家能够从中获利。

商家通过精细化运营,不断提升自己的评分和市场地位,避免仅退款的情况发生。例如,在大众点评上,那些评分极高的餐厅,是通过专业运营手段提升分数,达到排名优先的。这是必然的情况,他们会用各种方式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从而获得应有的利润,并找到独特的赚钱方式,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无论是通过灰色市场还是其他手段,他们总能找到盈利的方法。

作为平台,其核心是平衡买卖双方的利益,不可能只倾向于任何一边。一个健康的电商平台既需要买家也需要卖家,只有这样,市场才能活跃起来。就像淘宝在7月2日或6日推出的新规,通过服务分或过程分来评估商家表现,如果表现不佳,平台可能会主动介入,提供仅退款的选项。反之,如果商家服务做得好,平台则不会介入。这样的机制,旨在激励商家提升服务质量,避免仅退款的情况发生。

我认为,这对消费者和卖家来说都是相对公平的。毕竟,平台并没有特别限制买家的行为。卖家只能通过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来赢得市场,包括优化消费体验、售后服务等每一个环节。如果服务得当,就不必担心买家选择仅退款。

卷低价短期能吸引消费者,但长期对品牌建设不利

低价策略对消费者来说有其吸引力,但对商家而言,长期依赖低价并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苹果为例,如果没有品牌和质量的保证,即便是低价,也难以形成持续的竞争力。

商家为了追求低价,往往不会在品牌建设上投入,这导致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区分不同商家的产品。最终,消费者可能只记得价格,而忽略了产品背后的品牌和质量。这种低价竞争,虽然短期内能吸引消费者,但长期来看,对品牌的建设和发展是不利的。

实际上,这里是一种无品牌的逻辑,也就是不依托品牌效应,只比较价格。比如我现在手里的这个杯子,如果今天买3块5,明天买2块2,我不太关心品牌,只要看起来差不多,即使知道3块5的杯子可能比2块2的好,但如果我已经买了足够多,就不会再去退换。下次我可能就会想,买个1块5的杯子,心里想着,反正就是个杯子,再差也差不到哪去,又不是有毒。

对于3块5的杯子,我并没有品牌意识,因为在平台上,每加一个logo就意味着成本增加,这样商家的利润就减少了。但人其实是需要品牌的。人们为什么要买品牌手机而不是其他已经倒闭的手机,比如锤子手机。那是因为人们对品牌有更高的信任度,而且一些设计确实提供了附加值。但对于白牌产品,基本上没有这种附加值。

有时候,我也很困惑,想买稍微好一点的东西,却不知道怎么选择,最后可能就买个最便宜的。并不是我付不起更多的钱,而是市场上太多低价竞争,没有形成明显的品牌差异化。如果我能拿到两个不同价格的产品进行比较,我可能就会感受到贵一点的产品确实好一些,更符合我的需求。但很多时候,品牌营销人员并没有很好地传达产品的优势,没有真正打动我。

消费应该是多元的,我们理想的消费状态是“千人千面”,让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买稍微好一点的东西,而最有钱的人可以多消费一些。如果连最有钱的人也只买最便宜的东西,那消费市场就难以扩大,对消费长期来看是不利的。

对于绝对低价的竞争,我首先要说的是,世界上真正的低价是在闲鱼或者1688上,但这些平台基本没有服务。如果淘宝、天猫和天猫超市只是简单地追求低价,那它们之间就无法形成差异,这不是最佳选择。更好的策略是提升服务,然后再去竞争低价市场。跟随竞争对手的策略并不总是有效,尤其是当已经有先发优势的时候。

淘宝天猫可能会选择自己的道路,而京东作为一个自营平台,宣传低价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它可以控制整个供应链。京东一开始就是以“多快好省”为口号,现在它可能会继续强化这一点。会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宣传。

从我大学时代开始,京东一直是3C产品价格优惠的代名词,有人从京东倒货,可以说京东的出现几乎摧毁了电脑城。它的成功并非因为“多快好省”,而是因为它让价格变得更加透明,它原本的路线就是如此。

京东可能会继续沿着这条路线,推出更多如18元商品这样的优惠活动。虽然18元可能只能买到一些小物件,并不是京东的核心领域,但我相信京东会根据其组织能力,持续优化和强化这一省钱优势。而淘宝可能需要关注整体市场,稳固其地位。

淘宝及其多个品类和不同策略,可能需要通过天猫来实现。天猫的口号听起来像是一个相对有品质的平台,它不可能宣称自己是最便宜的平台。如果天猫宣称自己是最便宜的,那它可能会失去与国际大品牌的合作机会,因为这些品牌不会愿意与一个只打价格战的平台合作。

小红书用户群体消费能力很强,但也可能面临低价商品的矛盾

我认为,我们现在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尾声。计算机革命,包括PC和手机的普及,都已经达到了瓶颈。手机市场的增长已经放缓,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已经拥有了手机。我们现在是一个存量市场,没有新的手机用户加入,移动购物的增长也已经见顶。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现有的用户群体中寻找增长点。除非未来有第五次工业革命,否则我们可能会继续面临增长放缓的局面。我还没有看到任何新的技术或创新能够带来新的增长点,尽管AI可能是一个方向。目前,我只看到产能过剩的现状。

我相信会有一些平台退出价格战,但这主要是小平台。比如日活跃用户在万级或百万级别的,日活跃用户达到几千万的大平台则不太可能退出。例如,得物这样的平台可能因为专注于高价商品而退出价格战,但对中国整体电商市场的份额影响不大。即使它退出,也只会在特定垂直领域存在影响,比如球鞋垂直社区。如果真的有平台退出,其他几家公司可能会迅速填补市场空白。

值得注意的是,小红书作为一个重要的流量平台,其用户群体通常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然而,小红书的电商业务可能面临低价商品的矛盾。未来三年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将非常有趣。

很多轻工业领域商品的价格和质量,我们已经没有对手

老话说“画人最难,画鬼最易”,意在说明我们常常对不了解的事物缺乏感知,当我们深入了解后,会发现其中的品质差异。例如,一块钱的商品和十块钱的商品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差异巨大。

我对食品质量的了解相对较多。比如,有些头部商家在直播平台上出售的肥牛和酸菜鱼,售价100元11包,但实际上完全是拼接肉,质量非常差,甚至比麻辣烫里的还差。这种低价产品对下沉市场的消费者可能尚可接受,但我个人绝对不愿意花100元去买这样的东西。

确实,低价产品往往质量不佳。不过,有些低价产品在特定情况下还是能满足需求。例如,有些五金产品,进口的可能用十年,而国产的使用寿命只有两年,但价格却仅为进口产品的十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国产产品的耐用性较差,但从经济角度来看,它依然能满足短期需求。

我身边的很多外国朋友对中国的小商品价格非常羡慕。虽然一些大件商品如电脑、手机的价格差别不大,但中国的小商品价格却相当具有竞争力。还有,我们在鹅肝和鱼子酱的价格和品质上都具有优势,国内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水平,同时品质也相当出色。中国还在攻克松露种植技术,现在云南也开始种植松露,说明中国在一些领域的生产能力非常强大。

中国的勤劳和智慧体现在许多方面。我们有一种哲学观念:即使面临困境,也要努力创造利润。例如,在浙江的一个铝加工厂,CNC雕刻加工费用竟然是免费的,厂主只是要求我们提供一些废料。这个例子体现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灵活性。

在很多轻工业和中轻工业领域,尽管在一些高科技领域我们还面临挑战,但在价格和质量上,我们已经没有对手。最便宜的产品质量通常也较差,但只要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就能被接受。而在某些领域,设计和附加值也是消费者选择的关键因素。即便某些产品质量一般,只要外观好看,消费者仍愿意为其支付更高的价格。

目前,我们在一些领域确实没有找到更好的选择。如果有更高质量的产品,价格是30或50元,我也会愿意购买。但现在我往往我们只能在最低价中挑选,因为缺乏选择。

在亚马逊平台上,站内的卖家需要支付服务费,亚马逊对这些卖家有一定的管理,但目前并没有明显限制。对于站外的情况,国际外贸电商通常会创建独立站点,在这些网站上销售独特产品,并通过Facebook等社交网站购买流量,这部分亚马逊基本无法干涉。

价格竞争对电商生态的影响显而易见。目前,很多商家将注意力转向国际市场,特别是俄罗斯和中东地区,这些市场对价格的要求相对宽松,但还未到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地步。

未来,随着消费者对纯低价商品的兴趣下降,市场上可能会出现更多以兴趣为核心的高质量产品,特别是在直播电商和兴趣电商领域。比如,钓鱼爱好者会选择高品质的鱼钩和鱼饵,而不是最便宜的。类似地,消费者对某些特色商品,如高端游戏或定制产品,愿意支付额外费用。

男性消费者可能会对价格更加敏感,而女性消费者通常更容易被产品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吸引。总的来说,未来的市场趋势可能会倾向于关注产品的独特性和兴趣点,而不仅仅是低价。

商家如果仅依靠货架电商,价格仍然是最直接且有效的竞争手段

我认为低价竞争最终会导致市场的进一步分化。就像日本经历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一样,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伴随阵痛,但也会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机会。不过,我觉得这个过程在中国可能会比日本更长一些。

比如,以前京东在电器城和电脑城的竞争就已经挤压了大量中小型商家的生存空间。在日本,类似的现象发生在大型超市,它们通过高效的经营模式压缩了中小型独立零售店的生存空间。大卖场能提供更低的价格,因为它们的规模效应和经营效率更高。

为了保护中小型商家,日本出台了“大店法”,限制了大卖场的数量和规模。这些中小型商店通常有更强的社区属性和创新能力。然而,除了立法之外,我看不到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日本书店也可以作为一个例子。现在中国书店的数量很多,但它们往往依靠转型,比如通过销售百货商品或提供免租服务来维持运营。但是日本的书店有价格法律限制,在网上买和线下买是同一个价格。日本有些书店通过出售二手书或回收书籍来降低价格,这些做法不受法律限制。

在中国,我们主要依靠自由市场竞争,这对中小型商家造成了更大的压力。许多小型美妆店面临困境,但它们也在尝试转型,比如转变为化妆店或美甲店,因为这些服务在网上难以完全实现。这种市场重组将导致资源的重新分配,也可能催生出新的商业机会。

在电商行业,除了拼价格,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做大市场蛋糕。例如,一些平台尝试通过推出独特的产品来抢占市场,这些产品只有它们自己才有。曾经的淘宝精选和网易严选,都尝试过这种模式。然而,现在这些模式的影响力似乎减弱了。

另一个思路是拓展线下业务和服务领域。比如,京东正在扩展到洗衣、家政等服务,而不仅仅是传统的电商货架模式。淘宝也在通过闲鱼回收手机,甚至有些平台提供上门服务。这些措施旨在提高GMV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如果仅依靠货架电商,价格仍然是最直接且有效的竞争手段。

作为商家,还有一种更具挑战性的策略,即持续提升技术和设计能力。虽然提升技术和设计可以帮助保持市场竞争力,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技术迭代和设计更新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投入。此外,竞争对手可能会快速跟进或模仿,这对商家的持续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国内一些企业尝试在轻工业领域中追求卓越,像星巴克的杯子,每季度都会推出新设计,这种不断创新的策略使得其他竞争者难以跟上。这表明,即使在轻工业领域,创新和设计的差异也能显著影响市场表现。

这是一个解决方案吗?我认为是,但你能学习吗?这很难。比如,在中国,有些企业在全国拥有五千至六千家门店,甚至更多。它们庞大的销售网络支持着高昂的设计费用和庞大的设计团队。而对于一般的零售公司来说,尤其是在零售行业中,情况则相对复杂。比如,国外品牌 Trader Joe's,它们的优势在于开发独特的产品。

这些公司通过多年积累,开发了大量产品,虽然有些高利润产品可能难以模仿,但它们的其他产品也足以与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抗衡。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组织能力的问题,也缺乏明确的解决办法。我们可以去国外与外国竞争者竞争,特别是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国需要新的生产能力,虽然生产可能不再在中国,但生产依然需要有人完成。

6月18日,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星网电子商务创业园一家快递企业,工作人员忙着分拣、扫描出库等工作。图文/新华社

定制化和多样化的产品未来会越来越多

价格战在未来十年内,特别是在实物电商领域,可能不会有太大变化,竞争依然激烈。然而,未来有一个新趋势值得关注,就是定制化和多样化的产品将会越来越多。例如,现在我们可能以两块五买一个充电头,未来可能会有十款三块钱的充电头,每款都具有不同的图案和设计,这些设计可能是通过 AI 生成的,并结合了新的工艺。

举个例子,我最近AI 绘画能够生成各种新颖可商用的案例。例如,盒马的IP就体现了这一点,它通过各种设计展现不同的季节场景。未来,AI 可能会生成无数种你想得到的场景,每天一张或三张,一年可以达到一千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竞争维度。虽然这些产品看似不同,但本质上仍是低价竞争,且由于投入成本低,这些产品的价格也会很便宜。同时,AI 还改变了浮雕行业,可以直接从照片生成明暗图,这些图可以直接用来进行机器雕刻。

以前,我们常常需要制作高低模和阴影模,但现在这些都不再必要。我认为未来也会继续如此,尤其是中国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强大。大约20年前,我曾去中国台湾,那时台湾流行盖旅游章,我也盖了一整本,那时候大陆还没有这种文化,而现在,各大旅游景区的盖章文化已经泛滥到让人不愿意再盖章了。例如,苏州、西安等地,一个店里可能就有100多个章,这种现象体现了一种过剩的同质化。

我们最近研究了网红餐饮店,特别是火锅店。火锅店,尤其是四川火锅店,是餐饮行业中最成熟、竞争最激烈的领域。早期,我们可能会吃重庆火锅和一些品牌如德庄,而后有了鸿姐、珮姐等品牌。如今,像芈重山、朱光玉等品牌兴起,每一代火锅店都有不同的特色,比如最早主打毛肚,但现在毛肚几乎都一样。现在,像这样的店已经不再强调毛肚,而是开始注重店内景观、甜点等产品,因为这些新趋势已经改变了火锅店的面貌。

现在,还有一些更便宜的火锅店,比如大斌家,一个人花40到60块钱就可以吃到火锅。未来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同时,西餐店也成为了一种新趋势,但这些西餐店并不局限于法餐、意大利餐或地中海餐,而是提供西式的碳水化合物,因为碳水化合物的成本非常低。

我们都吃过一次烤牛排。牛排的成本是很高的,尤其是要吃到真正的优质牛肉,比如西冷这类,成本非常高。以前,如果想吃到一块好的牛排,至少需要花费八百、一千元,便宜一点也得四五百。然而,现在的店铺里,人均消费一百二十元,就能吃到披萨和一些肉类,虽然消费水平下降了,但精神层面消费没有减少,你吃到的食物质量虽然降低了,但体验并没有减少。

这种错位性的竞争在未来会变得更加明显。比如,化妆品行业中的新原料公司,比如华熙生物,通过创新和社区营销找到新的增长点。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Lululemon这样的公司,他们通过社区运营和品牌创新获得成功。

然而,整体消费水平的确在下降。举个例子,麦当劳刚进入日本时,一个汉堡售价110日元,但为了应对泡沫经济的冲击,当时他们将价格降到了80日元,比创始时还便宜。

中国的餐饮行业也面临类似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式餐馆可能会转型成像Royal Host或萨莉亚这样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在低价竞争的同时,还能提供不同的消费体验,便会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我认为,低价竞争并不是完全负面的,它会筛选出更具竞争力的公司。这种情况下,像大创这样的公司在东南亚表现不错,但在中国市场却难以立足。而中国的MINISO在这一领域表现突出,这种竞争也促进了商业洞察和组织能力的提升。

这种竞争不会带来完全的悲观局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