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

00:00
03:48
无障碍设计
背景:
无障碍设计来源于
20世纪50年代丹麦人提倡的正常化原则观念,主张障得者也应当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使其同样能够回归主流.此观点很快得到了各发达国家的认可.美国标准委员会于1961年制定了
《方便残障者接近和使用的建筑物标准》,这也是世界上首个无障碍标准,1974年,联合国召开的“身心障碍者生活环境专家会议”上提出了“无障碍设计”报告书,“无障碍”这一语汇开始出现。
2.定义无障碍设计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
一切关于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群众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应答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
满足人群主要为弱势群体包括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残障人士。
设计原则:
①公平性。强调无障碍设计目标广泛性,体现其公平对待,不歧视、尊重每一位设备设施、环境受众的隐私与安全感,让存在于社会体系中的每个群体、每个人都尽可能的能享受同等的参与与享受的权力。
②灵活性。同一种设施对于不同受众提供多样的运用方式。在造型、操作方式等的设计上使其具有受众多元化、运用多面化的特点。
③易用性:无障碍使用设施、建筑等的使用方式与受众的教育背景、文化及专业程度、生理状况无关,且利用高辨识度的文字、图片、语言等进行信息的有效传达,减少受众对于使用设施的功能盲化。
④安全性。对于受众来讲,安全最为重要。在设计中尽可能的避免意外发生所造成的危险局面,追求最大限度的安全性,例如,在老年公寓室内外多处安装紧急呼叫器,预防老年人疾病突发且不能及时发现所造成的恶劣后果。
⑤舒适性:设计产品对于使用者来讲可以舒适地使用,,不必花费不必要的精力在使用方法和过程上,」且不受使用者个人因素的影响保持舒适普遍性
5.(发展)无障碍设计的发展经历了初、中、后三个时期
(1)无障碍设计发展初期:
1974年,无障碍设计概念由联合国相关组织提出,设计目标人群为老年人及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在最初阶段,无障碍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为造成使用者障碍的公共设施及建筑,
随时间的推移,无障碍设计在建筑环境设施方面得到了很大发展,于1986年调整税收规定法案,允许部分税收费用可以使用无障碍技术改造的费用以替代,此举以利于鼓励无障碍设计推广;于1990年颁布《美国残疾人法》《(America with Disability Act),并由此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2)无障碍设计发展中期
随着无障碍设计的发展,人机工程学得到了引入.人们开始重视对特殊群体关怀应不局限于产品本身,更应延伸至心理层面。由于生理上的种种原因,处于弱势群体的障碍人士不仅需要在产品设计上的相应关照,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理需求。“人人生而平等”,这种平等不仅体现于生活,也相关于人格.这要求设计者在设计符合科学技术和使用要求的产品基础上更多注意到深层次人性化的内容,将尊重、独立、平等的理念运用于解决使用者障碍的基础上,体现出无障碍设计的价值所在。
(3)无障碍设计发展后期
新世纪,科学技术更得到了大的飞跃,新概念的产品层出不穷。无障碍设计理念的研究对象从初期的建筑环境设施扩大至无障碍产品又发展到了无障碍信息设计,设计目标人群变得更广泛,不仅包括老年人,残障人士,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还包括特别情况下因各种障碍影响而受限的正常人。从此角度来看,无障碍设计面对的人群应该是所有人群,
也即是某种意部资叉上的广义无障碍设计。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