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第九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进入“头脑风暴”模式:10场平行论坛同时展开。由李洱、陈彦、何向阳、乔叶、鲁敏、贺绍俊、戴锦华等著名作家、学者组成的特邀嘉宾们,与373名青年作家们一起,围绕“新的文化使命与新时代长篇小说创作”“城乡融合与青年创作”“诗歌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文学的多形态转化”“推动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加强青年文学理论评论队伍建设”“科普科幻文学创作前景”“青年作家作品的融媒体传播”等多个主题,展开十场平行论坛。
第九次青创会开幕式现场
“科普科幻作品正迎来崭新的历史定位和存在方式”
参加第九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的四川代表团共有12名成员,实际有11位青年作家到场参会。12名成员分别是:阿微木依萝、加主布哈、刘小波、刘勇、吴小龙、张利冰、周恺、降初、赵勤、袁野、程婧波、赖继。
参会的四川青年作家们
来自四川代表团的青年作家程婧波,在主题为“科普科幻文学创作前景”的论坛上,做了重点发言。她提到,自己作为一个从事了二十多年科幻创作和科普研究的人,近年来有一个新感受和新发现:随着现代科技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日渐走向深入和全面,科普科幻作品正在迎来崭新的历史定位和存在方式。科普不仅仅满足青少年对科学知识的直接需求,而日渐成为人们赖以理解生活的必要素质培养渠道;科幻也不再局限于类型文学或小圈子文化,而在面向未来的中国乃至全人类的现代文化创造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科幻的存在方式早已不是那种软硬之争、是否核心的“小圈子黑话”,而是作为一些创作的元素或者风格,广泛地存在于各类文化和文艺作品当中。传统与流行,古老与现代,正如那则名为《只此嫦娥》 的登月视频一样,正在发生奇妙的融合。运用这些科幻题材、科幻元素、科幻手法的作品,既可以在《人民文学》和《收获》上看见,也能够在起点、晋江、掌阅和番茄上见到。科普科幻作品作为理解现实、适应时代的文化桥梁,正在塑造一种新型的文化现实主义,其中科技不仅是生产力工具,也是现代生活情感与梦想的源泉,推动着文学与科幻的深度融合,成为全球文化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作家程靖波在论坛上
从博物、类书写作到世界科普写作
对非虚构的激活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青年作家朱婧,在“科普科幻文学创作前景”的论坛上,做了题为“当科学和文学相遇——科普文学的前景”的发言。
她首先提到,科普文学在科学研究领域,较少受到科学史家的关注。在文学领域,与科幻文学相比,科普文学的文学边界相对模糊。但其实在世界范围内,科普写作有悠久的历史。在倡导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今天,科学与人文的对话性愈加重要。紧接着,朱靖梳理了中国古典文学名物传统的博物、类书等科普文学写作的存在,这些传统经典先“物理”而后“人情”,敞开了科普写作成为“有情的文学”可能性。
除了博物学式的写作,世界科普文学写作的一些趋势值得我们重视。朱靖提到《花神的女儿》,这部作品以跨学科的视野关注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到19世纪浪漫主义和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参与植物科普的工作,《改编人类历史的植物》则从农学角度观察大航海时代不同大陆之间以及岛屿与大陆之间的植物迁移现象,综合科学经济和社会学的知识信息。《万物有文》则联系植物形态构造研究与装饰艺术创造过程。在近年徐来的《想象中的动物》、盛文强《海怪简史》和朱琺的《安南想象》等的虚构写作中,朱靖也观察到科普文学对虚构写作的激活。
新时代的长篇小说出现了“共同体美学叙事”
从事文学批评卓有成绩的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青年作家陈培浩在“新的文化使命与新时代长篇小说创作”论坛发言中,分享了他近年来对长篇小说这个文学体裁的观察,“长篇小说一直是跟社会进程密切相关的文体,长篇小说在回应历史、时代和重大现实问题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新时代文学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就就在于越来越多作家,既生动表现了生活的真实性和细节性,也努力把握生活的结构性和总体性。越来越多的作家不再满足于展示个体内心孤独的风景,而努力探索个体命运通达时代的广阔性和历史的幽深性之途。这种基于总体性追求的共同体意识,催生着相应的共同体美学叙事。”
陈培浩举到很多例子,“梁晓声《人世间》、徐怀中《牵风记》、徐则臣《北上》、陈彦《主角》、李洱《应物兄》、杨志军《雪山大地》、刘亮程《本巴》、乔叶《宝水》、孙甘露《千里江山图》、东西《回响》、阿来《云中记》、邓一光《人,或所有的士兵》、格非《登春台》、麦家《人生海海》、毕飞宇《欢迎来到人间》、东西《回响》、徐坤《神圣婚姻》、王尧《民谣》、罗伟章《谁在敲门》等优秀的作品,就既充满汁液饱满、珍珠般璀璨的生活细节,又把握住了特定题材和议题下的结构性和总体性,有力体现了新时代文学的现实主义艺术品格。”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