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长久的关系,都是讲条件的

所有长久的关系,都是讲条件的

00:00
11:17

作家寇士奇说过一段话:
“永远不要盲目相信一段关系,因为不存在凭空的感情。
那些走得长远的人,要不互相引领,要不互相温暖,要不互为臂膀,都是有前提的。”
任何关系的建立,本质上都是各有所需,各有所图。
不讲原则的感情,总是容易引起麻烦和冲突;没有价值的支撑,再好的关系也会走向破裂。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相交,也没有不明不白的决裂。
长久的关系,都离不开下面这4个条件。
01
契合的三观
心理学家西奥多·纽科姆,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把一些互不相识的人邀请到一起,讨论颇具争议的话题,然后让每位参与者对其他人的好感度打分。
结果表明,在讨论中观点一致的人,给对方的打分都很高。
也就是说,有共同见解的人,更容易认可对方。
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观念相合的人,总是更容易走到一块,产生共鸣。
正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观念不同的人,好比两条平行线,无论怎样延展,最终都会相互错开。
唯有三观一致,两个人才能相互靠拢,始终并肩同行。
马未都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及他和文物收藏家秦公之间的故事。
有年冬天,马未都去一个文物店看文物。
当时秦公是店里工作人员,两人聊了几句,发现在文物上,彼此有很多相同看法。
他们谈得很尽兴,都有相见恨晚之意。
自那以后,马未都就常常去文物店找秦公,或是直接登门拜访。
两人在一起,要么一起鉴赏文物,交换见解;要么一起畅谈生活,品悟人生。
他们之间,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
有时半夜里,秦公一个电话打过来,马未都就立马从床上爬起来,赶去秦公家里,两人一聊就是一夜。
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人生理念,造就了这段圈内人津津乐道的友情。
很认同一句话:成年人的关系,感情是粘合剂,三观则是基石。
没有粘合剂,两个人或许仍能靠在一起,互相支持;但若失去脚下的基石,即使靠得再近,最终也会走散。
与同频的人在一起,才能彼此相互接纳,携手共进。
两个人只要三观契合,无论岁月怎么变化,都能相处不腻,久伴不厌。

02
对等的能量
心理学家詹姆斯曾提过一个观点: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能量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其实都是能量的交换。
和低能量的人在一起,无形之中,就会让你陷入巨大的消耗。
与同等能量的人结交,才能彼此赋能,相互扶持着走下去。
作家史铁生和柳青,是一对忘年交。
20多岁时,史铁生因腰腿病重导致双腿残疾,只能依靠轮椅度日。
刚坐上轮椅的那些年,他整日心情低落,对生活完全失去了热情。
柳青知道后,就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写点东西呢?我看你是有能力写点什么的。
原本陷入低谷的史铁生,便拿起笔来,开始尝试创作,最终写出了《我与地坛》等一系列作品。
正是柳青的鼓励和劝慰,这才重新点燃了史铁生对生命的希望。
而每当柳青遭遇挫折或困难时,史铁生也是第一时间问候他,给他加油打气。
有一次,柳青写了个剧本,在评论界反响很差。
柳青感到很挫败,甚至想放弃剧本创作。
史铁生了解情况后,就对他说:你别放弃,你绝对可以写出好作品。
听了史铁生的话,柳青重新有了信心,他继续潜心创作,后来也写出了广受赞誉的剧作。
两人相互扶持,给对方精神上的支撑,这也让他们的这段友谊,传为了一段佳话。
马家辉曾说过:一段良性的、长久的关系,是大家一起成长,而非一起沉沦。
彼此吞噬、相互消耗的关系,很快就会走向终点。
只有让能量在各自身上流动起来,为彼此赋能,才能相互滋养。
保持高能量的链接与互动,人与人的关系才能在正向循环中走向长久。

03
合理的边界
作家蒋方舟,曾谈及生活中的“讨好型人格”。
拥有这种人格的人,做任何事,都会优先考虑别人的感受,没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地迎合所有人,完全不管自身处境。
看上去是与人为善,但时间久了,不仅让自己不堪重负,还会让关系失去界限,走向破裂。
正如白岩松说的:为什么别人越来越不把你当回事,因为你太好说话。什么事情,一找你就答应,什么东西,一要你就给。
再好的关系,若总是处处妥协,事事退让,也只会让相处越来越累。
心理学家哈丽雅特,曾讲过自己的故事。
哈丽雅特刚工作时,认识了一个叫珍妮的同事,两人关系非常要好。
珍妮每次有事找她帮忙,她都一口答应:
每天她最早到达公司,有时珍妮让她帮忙打印些文件,她都说好;
每次中午出去吃饭,珍妮让她帮忙带个餐、买杯咖啡,她也都应承下来。
久而久之,哈丽雅特感觉非常累,但又不好意思拒绝,只好硬撑着。
后来有一次,在办公室,珍妮递给她一沓文件,说:我今天太忙了,这份表格里的数据,你帮我统计下吧。
哈丽雅特实在忍不了了,她当即站起来说:我也很忙,你自己能做的事请别再来找我!
珍妮愣了一下,然后主动向她道歉。
此后,珍妮对哈丽雅特客气了不少,两人关系也纯粹、和谐了很多。
周国平说,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
关系一旦越界,就会催生很多烦恼;把握尺度,捍卫底线,两人才能相处轻松自在。
很多时候,学会心硬一点,该拒绝处当拒绝,该狠心时就狠心。
明确一定的边界,是维系一段关系的必备条件。

04
必要的尊重
看过作家白先勇和陈文茜的故事。
两人虽是多年好友,却在艺术观念上,存在不少分歧。
后来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上映,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个作品。
但白先勇却从不在陈文茜面前提起这部戏。
陈文茜知晓后,感慨地说:对此,我非常感谢!他可以创新,我可以顽固,谁也不去说服谁。
想起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
在交往中,若是强求一致,就免不了争执与冲突。
包容各自的不同,尊重彼此的差异,才能避免冲突,相处融洽。
民国时期,沈从文结识了翻译家王际真,两人经常一起聊学术,谈写作。
几年后,王际真决定去美国深造。
当时国内大学老师紧缺,很多人找到沈从文,希望他劝王际真留下来。
沈从文却表示,自己不干涉王际真的选择。
后来,到了40年代,国内局势不稳,很多人劝沈从文出国。
有人让王际真也劝劝,王际真摇头说:我知道从文,他是不会离开故土的。
于是他就只写了封家常的信,让沈从文多保重,其他只字不提。
这种互不干涉的相处模式,使得两人的感情数十年如一日,始终舒适自然。
作家特德·姜说:成熟意味着看到差异,但又意识到差异并不重要。”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它们也造就了不同的观念与行为方式。
与人相处,学会理解各自的差异,不干涉彼此的选择。
平等对待,相互尊重,才能让这段感情深厚绵长。▽非常认同作家任万杰说过的一句话:
“我现在越来越喜欢有条件的关系。
因为彼此能够满足的条件,是客观事实,可以通过共同努力,让其永远不会消失减少。”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所有长久的关系,都是有基础和前提的。
学会保持足够的清醒,与人交往边界清晰,与人来往真心以对。
懂得理解与尊重,守住底线和原则,你才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每一段关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淼宇熙熙

    声音很好听哦

  • 祥栩啊

    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