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愈笔记(番外):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从图存到逆转.mp3

知愈笔记(番外):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从图存到逆转.mp3

00:00
14:05

大家好,欢迎来到《知愈笔记》,我是墨怀博远。

在加更的一期《知愈笔记》中,我满怀期待地指出,2024年或将迎来“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璀璨篇章”,亦可称之为“中国文化输出的繁荣元年”。因为这一年,我们见证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标志性事件。如中国外交在推动区域和平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技与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实施,China Travel、China Hotel、China Tech等关键词在国际社交平台上持续走红,成为吸引全球目光的焦点;中国奥运代表团在巴黎奥运会上的卓越表现,以及《黑神话悟空》等文化作品的海外热销,都预示着中国文化将在2024年迎来前所未有的传播热潮。

一、文化输出新篇章

有人可能会好奇,中国文化输出工作一直在做,为啥2024年变化如此之大?

若有朋友这样想,那我要说您很敏锐。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海外持续提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过,我要说的是,文化输出可能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形成持续不断的影响力,让世界各国的人能够为我们的文化折服,为我们的文化产品买单,这才是关键。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各国都可以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和数字技术,宣传本国文化,扩大文化的触及范围,对外提供高质量的影视艺术、音乐、游戏、动漫等,这些内容能够跨越语言、地域、文化界限,吸引全球观众。如我们的邻国日韩,在这些领域深耕了多年,让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为他们的文化产品买单,甚至成为日韩文化的“自来水”,形成很强的文化影响力。

二、文化影响力的四大支柱

2024年,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是由多种因素叠加、累积、相互作用的结果。我觉得主要有四点。第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为文化输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包括经济、政治和技术等方面的实力。

第二,政府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文化领域的繁荣。

第三,知名企业如腾讯、抖音、比亚迪、华为、大疆等在海外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中国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化,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搭建了平台和桥梁。这些企业通过社交媒体、在线内容平台等,构建了有效的文化传播网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矩阵和话语权。

第四,中国文化的传播策略也在不断创新,例如中国文旅、中国风光、中国传统服饰、中国时尚文化、中国网络文学与竖屏短剧等,在海外各大媒体与社交平台取得大量关注。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技术力量,如精准的市场地位、创新传播手段、内容深度挖掘、国际文化活动,加强与国际知名机构的合作,这些都提升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主流媒体和平台上的曝光度。

三、文化破圈与游戏产业的崛起

我觉得最精彩的是,2024年,很多行业都逐渐实现自己的文化破圈,为世界人民所熟知。例如《黑神话悟空》的这波文化输出,首先要回了属于自己的盖世英雄,如网友感慨:“你曾在美国西部骑过马,在欧洲当过海盗,在他国战场上当过士兵,在埃及当过刺客,现在你终于可以回到你的家乡,做你自己的英雄了。”不仅如此,随着该游戏的持续火爆,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意识到,中国的游戏公司不但手游很具竞争力,如今单机游戏也可以做到行业天花板级别。而且,中国的游戏产品极其丰富。例如我在观看网友上传的科隆游戏展时,很多外国玩家对中国的游戏公司如数家珍,什么腾讯、网易、游戏科学、米哈游。尤其是米哈游,很多外国人经常误认为是一家日本的公司,《原神》也经常被误认为是日本的文化输出。自从有了这次破圈,相信去日本秋叶原打卡,抱着《原神》海报哭着大叫“日本二次元文化”的迷路者会越来越少。

这里容我插一句,米哈游这类中国的游戏公司之所以成功,还要得益于它的文化包容性,他们充分尊重且提炼出了各个文明的核心思想,同时遵守当地的法律、习俗、价值观,这一优点,其他成功的中国企业也具备,比如抖音、大疆、比亚迪、华为、小米等,甚至这次的游戏科学,也在充分满足国内玩家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国际玩家的需求,比如英语配音就邀请了一批优秀配音演员,翻译极其考究。对我来说,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兼容并包,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融合。

所以,这就要说到一个关键问题,只有综合国力的提升,以文化自信为基石,有了自己的平台和话语权,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输出。如果没有这些为后盾,那么只能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电影产业。

四、电影产业的国际传播之路

电影曾经被誉为装在铁盒子里的外交大使,其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作用不言而喻。

近一二十年,中国文化输出的先行者就是电影,尤其是2001年《卧虎藏龙》的横空出世震惊世界,紧接着2002年,中国商业片厚积薄发,出现了《英雄》《无间道》两部震惊世界的作品,成为影史经典,也迅速拉高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地位,我们将其称之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提前预热也不为过。

遗憾的是,资本的大量涌入为新兴模式下的中国电影产业也带来了负担。在没有形成较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和较丰富的类型片的前提下,国内外资本急速推进武侠片和古装片的出海,还出现了大量极具争议性和粗制滥造的作品,导致国际市场一瞬间饱和,热度骤降。在2000—2010年期间,中国能在海外形成影响力的作品,都是具有个人品牌与影响力的作品,如张艺谋、周星驰、成龙、李连杰、巩俐、章子怡等人参与的作品,在海外的辨识度很高,其他作品的海外影响力一般。尤其遗憾的是2011年《金陵十三钗》,在当年冲击奥斯卡奖过程中遭遇盘外招,算是中国电影海外传播遇冷的标志事件之一。此后,鲜有国内的影片在海外获得现象级的影响。直到2023年的《流浪地球2》和《封神》,咱们再次尝试踏上国际传播之旅,任重而道远。

说到这里,就要说到咱们前面提到的话语权的问题。在国际电影传播方面,无论是国际三大电影节,还是好莱坞和奥斯卡的影响力几乎遍及全球,它们塑造了一种电影语言,影响着世界各地的电影制作和欣赏标准。中国电影人也常常与这些西方标准打交道,甚至在咱们中国某些地区的电影节上,也会遭遇这种标准,引发一些讨论。无论是艺术电影创作,还是学习好莱坞的成功经验,都会面临他们的质疑。这提示我们,要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电影,还需要在故事讲述和文化表达上找到更合适的路径。所以,总归一句话,我们不能一味地迎合这种话语体系的要求,这样难以形成我们自己的影视传播话语体系。这一点大家可以读一读边芹老师的《被颠覆的文明》,里面的观点对我们很有启发。

以下是我这些年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以此为例来探讨话语体系的重要性,仅供参考。首先,题材方面的问题。我们以二战题材为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国际上,虽然二战题材的作品很多,但反映中国抗战和太平洋战场的影片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多见。我们国内有很多关于抗战的影视作品,但它们大多数时候是在国内放映,而那些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的,往往是来自美国的作品,比如HBO的电视剧《太平洋战争》和电影《血战钢锯岭》。这种现象,我觉得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的。

当然,我们也常听到一些声音,说国内的抗战题材作品质量良莠不齐,够不上国际传播的标准。但是,这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抗战题材在国际上没有得到足够的声量。实际上,我们也有制作精良的抗战题材电影,比如《金陵十三钗》和《罗曼蒂克的消亡》等,它们在艺术和故事叙述上都有很高的水准。当然,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喜好都是不同的,这完全是个人的审美选择。

其次,中国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评价体系。目前国内最大的电影点评网站是豆瓣(过去还有一个时光网,现在时光网貌似已经荒废了)。在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是IMDB。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在查阅豆瓣界面的时候,经常会看到电影资料部分有IMDB的编号链接。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豆瓣的电影评分和IMDB网站的评分高度一致。但是近十年,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豆瓣的评分渐渐脱离IMDB评分,自成体系。也就是说,中国观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评价标准与观影喜好。

再次,著名编剧汪海林老师在一起演讲中提到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受到冷落的问题,就是模式化的东西不好看,看腻了。众所周知,好莱坞电影是中国影院的常客。当中国电影的海外与国内竞争力不强的时候,好莱坞电影曾经一度成为票房巨兽,国产电影纷纷躲到“国产电影保护月”中寻求庇护。大家应该有印象,大约五六年前,像《饥饿游戏》《复仇者联盟》系列及衍生作品,《速度与激情》《变形金刚》系列电影上映的时候,国内曾经出现类似1997年《泰坦尼克号》上映时的场面——一座难求。这些题材在国内没有忠实拥趸吗?当然不是,不瞒大家,我也是科幻和超级英雄故事的爱好者,我也喜欢《死侍》和《沙丘》,所以好莱坞电影在中国遇冷,是其自身的原因所致,模式化的创作也越来越难以满足当代观众的要求,某些题材和内容又束缚住了某些创作者的手脚。

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工业体系都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就在好莱坞不思进取的这十多年里,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第二大票仓,从《人在囧途之泰囧》之后,单部影片超过十亿票房犹如家常便饭,一些新晋电影人逐渐崭露头角,和北美电影市场分庭抗礼,甚至和北美交替成为世界第一大票仓。其实在票房这个方面,争夺第一或第二没什么意义,而最大的意义在于,中国电影票房是全球电影市场关注的重点,无论哪个国家或企业,都希望能来分一杯羹。那么尴尬的事情就出现了。欧美,还有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人想在中国赚钱,又想要中国电影的国际发行权和艺术评价的定义权。这就有点像什么呢?有点像一位知名画家对着自己最大的金主和收藏家指手画脚,况且这位金主本身也可以创作,还可以定价,那么时间久了,迎来对方的白眼儿和冷暴力是迟早的事。

一不小心又说了这么多,抱歉打开话匣子就没完没了。总之,中国文化的海外影响力是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和实力逐步建立起来的。综合国力的提升是我们文化输出的坚实后盾,这样才能带来稳定的文化输出,才能扩大海外的影响力。不仅如此,中国文化的力量正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来。我们既要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文化,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借鉴国际上的优秀经验。这样,我们才能在尊重国际规则的同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文化声音。

好了,这一期番外就到这里了。

下一期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