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快乐之本

智慧是快乐之本

00:00
19:49
乐27
3智悬是快乐之本
2人生最重要的是开启自己的智
人生生涯规划,第一重要的就是自我成长,开启自己的智想,这
件事刻不容缓。假如我们智慧不开,入生会愈走愈沉重,因为下错很
多判断,就做出很多错误的抉择,又不知道如何改正,所以愈走愈觉
°旱Y않
有智慧,人生才懂得取含
找对象要有智慧,养育孩子要有智慧,经营事业也要有智慧,甚
至于让你的身心得到轻安更要有智慧。第一重要的就是自我成长。
要努力学习,而学习要选对方向,选对老师。所以一个人时时刻刻都
在慎思,都在明辦,自我成长很重要。家庭经营也很重要,一个企业
家假如家败了,再有权、再有钱也毫无意义,他自己也会觉得很空虚。
毕竟世间的富贵荣华都是过眼云烟,一个人老年能不能享清福,取决
于他的家庭有没有经营好。卢叔叔曾经说过,生活要自己去掌控,不
然就会出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状况,那是因为自己太没原则,
不会拒绝。当你很有原则的时候,你所有的生意伙伴就会来顺应你
的原则。卢叔叔说,他有一个做法坚持了几十年,就是星期天不应酬,
定陪他的父母、太太、孩子吃饭,这样他的家庭生活就能够稳固,才
能有家人、引导教育子的机会
看书籍也要有智去择,人生有限,要看书就要看几千年来
被人认可确定的文章。而这种文章也不需要你看很多,小小一本可
能你人生就受用不尽。我们很多讲课的老师现在都有一种感受,任
何一个人来请教同题,一本《弟子规》绝对能解决。真是如此,至贤
人那种智慧,真不是我们所能想像的。《论语》里有一句话:“弟子入
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一
个人道德、学问归纳为七个钢领,这七个纲领就涌盖了所有处世待人
EQ跟是一不是二
现在我们看到市面上提到IQ很重要,EQ很重要,还有HQ很重要
C0很重要,PO很重要,不知道以后会出多少Q。西方的书籍把简单的
东西讲得很多样化,这样他就有版税可以赚。但是中国的圣哲人谈
道理,都是把所有复杂的问题整理成非常简单的纲领。像佛陀一句
话就把诸法实相讲得非常圆满,“万法因缘生”,有哪一法离开了这句
话?佛陀又说“身口意三业”,所有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没有离开
这三业?都没有。所以谁最会归纳?佛陀、圣哲人最会归纳。结果
这个归纳法,西方人发现了,就说是他们发明的。中国圣哲人,还有
佛陀,几千年前早就把这些道理运用得非常彻底,但是他们不会以为
这是自己的功劳,这些圣人都非常谦卑。
我们来看看什么叫1Q?什么Q?我们举两个就好了、1国
商,EQ叫情商,情绪智商,我们说是感情。10重要还是EQ重要?理智
重要还是感情重要?这样的书看得太多了,佛法都不能契入,因为佛
法是不二法。感情丰富的父母有没有理智?假如他感情丰富,没有
理智,他会把孩子教得无所适从。而他那个感情是真实的吗?不是
真感情,真感情一定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设想。为什么家长会把核
子教得杂乱无章?因为他爱之反而害之,而这个“爱”是以他的好恶
作为标准,他觉得我喜欢先夹菜给我儿子吃,别人不能干涉;我喜欢
给孩子多少钱,我就拼命给他,你管不着。所以他说他很爱子女,但
是他那种爱不是真感情,而是欲望。
假如一个母亲很爱她的孩子,什么事都不要孩子做,让孩子好好
念书就好了,请向这个妈妈有没有真感情?没有那是受,那是
望。她认为我愿意怎么教他就怎么教,我希望怎么爱我就怎么爱,那
不是真正为孩子着想。很多母亲有两三个小孩,就对其中一个特别
好。那都不是真爱,控制占有的欲望杂在里面。她是用好之心
去爱孩子,好恶不是真心:时时处处替孩子着想,找到最好的方法教
育他,这才叫作真爱。
有真情的人必然有真理智,这才是正确的。佛法讲“悲智双运”
而悲跟智是一不是二,真性里面具足慈悲、具足智慧。我们从这一点
就可以了解到,根本就不要去分别它,只要我们处处为对方着想,从
对方的利益着眼,你做事当中就同时具备理智,也具备真情、真意。
很多人说,这个人比较理智,做起事情来有规矩,但在做事上连他的太太对他都颇有微词,这样的人生就不尽圆满。有些人看起来工作
也很努力,事实上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而不是真正能够体恤
到身旁所有亲友,以及员工的需要。假如他是这样的出发点,他的事
业终究会败下来。所以我们立身处事应该是时时提起理智、提起
感恐器,智双运,这样才正确。有真感情的人一定是建立在理智之上
有真理智的人一定知道如何去爱人。所以Q限10是一不是二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学习要善学,要学得巧妙,这个巧不是投机取巧,是要借力使力
杨老师花了几十年求学问的经验,我需不需要花几十年?只要我们
虚心受教,这些长者绝对是全盘托出。如果你能够随时运用在日常
生活当中,你的人生就会少走很多冤枉路。
善学的人见贤思齐,虚心受教,所以他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看得更远。谁是巨人?古圣先贤四五千年的智
慧是巨人,你站上去了没有?你的孩子站上去了没有?所以当我们
能够珍惜别人的经验跟智慧,就可以免走很多冤枉路。
从内心寻找乐
真实智慧才能让人生快乐,而真实智慧来自于好学。《大学》提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人生的目标。“明
明德”用佛家语解释就是当我们明了自性,明心见性,自己就成就了,
那时候就会法喜充满;明明德也是自觉。“民”,近人民,才能了
解他的需要。进一步要“新民”,“新”就是帮助众人转恶为善、转迷
为悟、转凡成圣。在《大学》里还提到,“荷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最
重要的要从他的思想开始转变,这是觉他。最后“止于至善”,当我们
能明明德,所有的众人也能够明明德,我们就自他圆满,所以“止于
至善”在佛家讲就是圆满成佛。我们看到儒家修学的目标跟佛家修
学的目标完全相应,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为什么
中因人能够接受大乘佛法,最主要的原因是圣哲人把我们的根基都
扎稳了,所以要好好珍惜老祖宗的智慧。当你能够契入“明明德”的
境界,就会有喜悦出现。
当三要
중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孟子说人生有三乐,第一乐是什么?“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父
母都很健康,兄弟都没有发生意外,可以常常聚在一起互相鼓励,互
相扶持,这是人生第一乐,天伦之乐,所以现在有父母可以奉养,那真
是人生一大乐事。32礼相讲演人生追求的块乐明面致富
我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是真实的。我们从小都跟爷
爷奶奶一起住,假如不跟爷爷奶奶住,当父母的要教孝道还真不容易
教。因为与爷爷奶奶一起,父母就能时时关怀自己的父母给他的孩
子看,所以父母能够让儿女率养,那是人生最大的福田。当我们在回
报父母恩德的时候,也会觉得人生非常踏实,非常快乐。
有一位朋友说,上大学时曾经帮她父亲洗头,我听了之后就很
慕,为什么?我没有那个机会。人在报恩的时候,内心会觉得很舒坦
很踏实。所以我就想,假如十年以后我有机会可以跟父母长期相处
服侍父母,内心一定会很愉快,自己的道德学间也会随着尽心尽力侍
奉父母而提升。所以古代有道德学问的都是孝子,因为这份孝心
起,人的心量就往外扩大。一个孝子看到别人的父母会怎么样?也
会生起恭敬之心。一个孝子看到别人的孩子,他绝对不会去欺辱,因
为他会想到假如自己欺辱那孩子,那个孩子的父母会很伤心。所以
当一个人孝心开启的时候,他的修养、学识就会随之上升。孔夫子说
“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所以一个人德行的启发一定
从孝下手。
“兄弟无故”就是说兄弟的生活、事业都发展得很好,也没有出
现意外、死亡的情况,这也是人生的乐事,因为兄弟是陪伴我们人生
最久的亲人。家和万事兴,父母看到兄弟姐妹能在一起互相扶持,友
爱团结,这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我们刚刚提到了,人生有两股力量时
时刻刻支持着你,而且不求回馈,就是父母跟兄弟。而兄弟之间能够
常常聚在一起很和乐,就给下一代子女做出了好榜样。
所以父母健在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情这个机会,不然人生
会有遗燃,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上,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时时想着
兄弟对我们的关怀,时时想着长辈对我们的提携,就要抓紧时间好好
回报、好好关怀他们。
不于天、不作手人,三乐也
第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就是我们常讲的“俯仰无
愧”面对天地万物都不会觉得惭愧,因为我们尽心尽力去做到自己
应尽的本分,没有做亏心事。俗话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敵门心
不惊。”当一个人时时坦坦荡荡,他的内心是很充实、很快乐的。俯
仰无愧的人一生正气凛然,我看也会长命百岁。
俯不作于人”就是对得起别人,对得起亲友,这也要点点滴滴尽
自己本分才行。现在很多人不尽本分,选择逃避或麻醉自己,有的游
山玩水,有的去玩跑马,还有的打麻将、赌博、喝酒,皆于事无补。人
只要肯担当义务,别人也能够感受到他这份真心,这样才能做到不愧
于人。文天祥有一句重要的教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青。”人的一生要对得起关心我们的人,对得起照顾我们的人,对得
起我们的妻子儿女,这样的人生走得才踏实,这是第二乐
34礼讲,人生求的明面溶
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第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诸位朋友在所课过程
中应该能感受到,我当教师很快乐。现在如果有人要我到他公司上
班,每个月给我五万元,我也不做。钱够用就好,真正快乐的,是所做
的事对学生有益,对社会有益,做起来就特别踏实,内心真的很喜悦
俯仰无愧,又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所以给我再多的钱,我这一生
也不愿意再做其他的行业。我们做教育不是只看眼前,孩子正确的
思想观念,会影响他往后面对的很多人,会影响到他的子孙,他假如
以后当老师,还会影响他的学生。由于我们在生命中遇到很多良师
友而改变了人生,所以我们今天也定位自己要“学为人师”,进而能
成就别人的人生,这是第三乐。
很多朋友说,“蔡老师,你是老师,所以你会有第三乐,我没有
圣人的义理绝对不会局限在一个角度,我们有真正全然的心去帮助
别人、去引导别人时,对方一旦接受你的帮助跟教海,他也会记一辈
子。所以这一乐是不是只有当老师才有?不是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生在哪些情境当中,会觉得非常喜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因为我们的明德在力行当中透一点出来了,而这个光芒要让它
持续放光。我们真正认知到智慧的可贵,圣贤教海的重要,我们那些
纷乱的思维就会放下。就是因为还没有了解到这个的重要性,我们
才会思前顾后,“我儿子假如不学这么多才艺,以后可能会跟不上别
人”,烦恼重重,都来自于没有深刻体会。而智慧的教有纲举目张,整
个人生都可以得到全面圆满发展
学贵自知,要有自知之明,就我们现在的根器,学习绝对不能中
断,一定要长时熏修。我们修学也要常常验自己的功夫,是否年年
有进步、月月有进步、天天有进步;假如天天有进步,那你一定法喜充
满。俗话说“登天难,求人难”,我们增长道业,是求自己,又不登天,
又不求人,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
为什么会喜悦?这是成长的喜悦。很多朋友在听了五天的(弟
子规》课程之后,都会提到他这辈子笑的密度从来没有这么高。其实
当一个人明白道理的时候是非常快乐的,甚至于发现自己的过失也
很高兴,最起码这一生不会活得不明不白
一书法界的泰斗启功老先生,七十岁高龄还在做最笨的功夫ー
临蔡,唯恐还有自己一点意思,无法契入王羲之、欧阳询这些高人的
笔法里面,完全把自己放下。很多求教者跟他说:“我每天练一叠纸
非常努力。”但是启功老先生跟他说:“你们每天练那么多不同的字
帖,不同的字,就好像打靶,打一万发一发也没中:而我打一发,一发
就中,这一发比你一万发还有效。”所以你要定下来,不要贪多,不要
学杂。所以李传军老师说他在临摹的时候,一天只临摹一个字。
现代人想要提升学问,提升才能,一定要走老路子,不然无法契入。中国很多高深的艺术,现在都快断绝了,是因为现在的学习强调
的是一次学很多种类,所以无法契入这些真实功夫。肴望有志于承
传中国传统艺术的人,要能吃苦。我们说,吃得了苦,苦一阵子;吃不
了苦,苦一辈子。我们真正刻苦学习三五年,真正对自己的坏习惯赶
尽杀绝,走路的时候都会觉得脚步愈来愈轻盈,慢慢体会到“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快乐就会发自内心,法喜就会时时充满。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主播你的声音真好听期待你的新作品关注你了,可以回关做个好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