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背景
8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大食物观相关工作。
会议指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
2024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978万吨。图为四川省巴塘县夏粮丰收景象。图据川观新闻
会议要求,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基础,牢牢守住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拓展食物直接和间接来源,提升食物质量安全水平。
会议强调,要因地制宜开发,做到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着力突破品种、技术、设施装备等瓶颈制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食物开发附加值。
聚焦·专家
魏后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图据受访者
“大农业是一种以农业为核心,跨越行业边界、开放式的大产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对封面新闻记者表示,大食物观是大资源观、大农业观、大市场观、大安全观的有机统一。
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近年来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
在魏后凯看来,我国粮食产需结构性矛盾以及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粮食总消费量增长,决定了我国对待粮食安全的态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怎么重视都不过分。
“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就是从自身实际出发,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魏后凯认为,因地制宜开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
四川省荣县油茶示范林基地。图据川观新闻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多次赴四川的农业大县调研,为给中央决策和相关领域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在他看来,四川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形成了适宜地方的“稳粮增豆”经验模式。与此同时,还打造高水平“天府森林粮仓”,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创新性谋划。
什么是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
什么是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连年丰收的当下为何强调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魏后凯表示,大农业是一种以农业为核心,跨越行业边界、开放式的大产业。大农业是包括农林牧渔业及其紧密联系的相关产业的有机整体。大食物观是大资源观、大农业观、大市场观、大安全观的有机统一。
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3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93公斤。国务院常务会议为何仍然强调“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基础,拓展食物直接和间接来源”?
在魏后凯看来,对待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怎么重视都不过分。
首先,到目前为止以及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粮食供需还处于一种紧平衡状态。我国粮食安全还面临一些潜在风险,粮食产需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
再者,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国内粮食总需求量、总消费量还会进一步提升。
如何拓展食物来源?
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增长,提出“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等要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记者注意到,今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便聚焦端牢“饭碗”,讨论通过《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
魏后凯强调,正是由于我国粮食产需结构性矛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粮食总消费量增长,提高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才至关重要。
四川省仁寿县朱嘉镇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图据川观新闻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牢牢守住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拓展食物直接和间接来源,提升食物质量安全水平。
既要努力拓展食物来源,又要严守耕地和生态红线,还要提升食物质量安全水平。在魏后凯看来,要达成三方面的统一要求,凸显出运用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性。
“拓展食物直接和间接来源,要跳出非传统耕地资源。”魏后凯表示,这就要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怎样因地制宜开发?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因地制宜开发,做到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在魏后凯看来,从自身实际出发,全方位多途径地开发食物的资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
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就是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除了要求因地制宜开发之外,国务院常务会议还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着力突破品种、技术、设施装备等瓶颈制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食物开发附加值。
魏后凯认为,在耕地规模短时间无法持续扩大的情况下,今后应聚焦重点品种和关键技术突破。例如,落实大豆等分品种增产和盐碱地利用技术提升,都是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今后重点发力的方向。
地方探索:
中国社科院农发所所长魏后凯:
四川因地制宜践行大食物观
“四川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形成了适宜地方的‘稳粮增豆’经验模式。与此同时,还向森林要食物,打造高水平‘天府森林粮仓’,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创新性谋划。”中国社科院农发所所长魏后凯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说。
他透露,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多个课题组和调研团队在眉山仁寿、成都蒲江、南充阆中等地调研了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等情况。
课题组认为,“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区别于一般粮食生产,是四川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践行大食物观的创新性谋划。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省份之一。粮食要增产,关键靠单产。四川大部分地区已实现“应种尽种”,单纯依靠土地扩种实现产量提升的空间越来越小。
如何提高单产?四川着力推动不同区域协调发展、不同作物协同增产。魏后凯举例说,调研组在仁寿县发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现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多种一季大豆的目标,形成了“稳粮增豆”经验模式。
他认为,在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因地制宜开发,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方面,林粮正成为四川端牢“中国饭碗”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化的“森林热量”“森林蛋白”已走上餐桌。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