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8月30日,记者从北京市教委了解到,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将对课间安排做出整体统筹优化,原则上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提供更加从容的课间时间,引导师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享受更加健康活力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课间10分钟延长5分钟,增加的时间,是在基本不影响上下学时间的前提下,从大课间里优化调整出来的。虽是简单的“加减法”,却无疑让“消失”或缩短的课间休息,重新“活”了起来。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学生面临着不小的学业压力。长时间坐在教室里,缺乏运动和休息,缺少互动和交流,无益于其身心健康成长。保证“阳光下的课间”,为青少年提供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显然非常重要。
2023年11月,央视新闻播发《课间10分钟,“野”点又何妨?》,将正在“消失”的课间10分钟,带进公众视野。人们在担忧课间变安静的同时,也期待课间10分钟能不打折扣,并进行适当延长。
现如今,北京带头作出调整,具有积极意义。不仅延长课间,让孩子们摆脱“圈养”,同时表示,义务教育学校将引导学校干部教师主动设计、积极参与学生课间活动,从“课间活动的管理者”走向“课间活动的共同参与者”。这有利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善。走进学生,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如此,课间时长“增量”的同时,亦能“提质”。
当然,相关政策出台后,确保其有效执行非常重要。“课业负担重,学校怕担责,家长不饶人”是压在课间时长上的三座大山,若要做出实质性改变,就需避免机械化,谨防形式化倾向。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落实课业“减负”政策、厘清校园安全事故的责任边界、完善家校共育机制,应多措并举;另一方面,学校、老师、家长及社会各界应形成合力,不断丰富课间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才能真正创造出安全、宽松的课间活动环境。
在此过程中,有关部门需加强督促检查,规范教学秩序,对落实不力的地区和学校进行问责。严格约束学校随意缩短课间时长的行为,才能避免学校对学生课间活动设置不必要的约束,真正把嬉戏打闹的权利还给孩子。
课间时长问题,体现教育理念和责任担当。想要孩子在阳光下自由奔跑,教育就也要“向阳而生”。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通知》,明确了12条负面清单,其中就有禁止以各种方式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为此,全国各地不少学校行动起来,有的实行各年级错时下课、错时课间;有的统一规划校园内活动场地和往返教室路线,还有的在课间活动内容设计上动脑筋等等,都是不错的尝试。
无论是10分钟还是15分钟,课间休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新学期开始了,期待各学校能带来更多惊喜。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