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务”的顺义实践,企业开办从22.9天缩减至半天

“北京服务”的顺义实践,企业开办从22.9天缩减至半天

00:00
10:13

8月28日,“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顺义专场举办,顺义区委副书记、区长崔小浩现场介绍了顺义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和阶段成效。他表示,今年以来,顺义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重点指标增速持续保持全市前列,区域经济整体回升向好,各项事业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现场,顺义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徐晓俊,顺义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冯江全,顺义区政府副区长杜跃以及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卿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扩区项目即将投运

崔小浩介绍,顺义区重点围绕“3+3”总体布局,打造首都高精尖产业主阵地,这里的第一个“3”就是“新能源智能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三大主导产业,第二个“3”就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新兴产业。

在发展势头格外强劲的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顺义区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扩区项目即将投入运营,目前,全区集聚了理想汽车、北京现代、奔驰新能源、北汽越野车四大整车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150余家,今年上半年全区汽车工业产值同比增长70%。

作为“三城一区”主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顺义在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职能。崔小浩表示,近年来,以北京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全区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今年上半年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51%、排名全市第1,市级外资研发中心达22家,承接“三城”科技成果116项、同比增长93%。

3000余个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

近年来,顺义区大力提升准入准营便利度,企业开办效率大幅提升,从2018年的22.9天缩减至如今的0.5天。目前,40个行业实现“一业一证”,在药店、机动车维修等行业发出全市首张综合许可凭证。

徐晓俊介绍,顺义区推进“证照联办”“一证多址”等叠加改革,2023年新设经营主体创近五年来新高,今年上半年新设7903户,同比增长20.62%。此外,“多规合一”“简易低风险项目全程网办”等改革得到深化,先后打造了“顺义新城13号地项目‘自拿地到规划许可26天办结’的全市第一速度”“‘水气热’e家办一站式服务”等多个全市典型经验做法,并在全市率先实现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公共资源交易更加规范高效。

在营造国际化环境上,作为首都国际交往的重要门户,顺义区在全国首创跨境电商销售医药产品试点、“免税、保税和跨境电商”政策衔接试点等突破性政策,大幅压减进出口时间和成本。首个国家级“跨境贸易便利化标准化试点”通过验收,获评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打造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居留许可5个工作日“两证联办”。建设高品质国际人才社区,持续推进中粮祥云小镇等国际化商业示范街区建设,进一步丰富国际人才生活、社交场景。

崔小浩表示,探索“北京服务”顺义实践,顺义区着力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建设了全市首支“服务专员”队伍,为企业量身定制、上门送出“服务包”,截至目前,累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困难6000余项,推动85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在全国16地跨省通办,3000余个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区级全程网办事项全市最多,营商环境考核成绩保持全市前列,企业和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比例超过99%

开学季临近,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近五年来,顺义区累计投入教育经费870亿元,新增学前学位8160个、中小学学位2.1万个,推动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顺义学校等重点项目投入使用,引入北京实验学校、北京市十一学校、中关村一小等名校开展合作办学。

冯江全介绍,目前,全区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75%,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91%,均高于市级标准;全区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比例超过99%,全市并列第1。顺义区还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5年来共招聘教师999人、引进教育领军人才28人;全区目前共有正高级校长11人、正高级教师57人,在职市级特级教师42人,市级、区级骨干教师2227人,为顺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为顺应出生人口刚性减少的趋势,顺义区还将引导富余的学前资源有序向托育服务领域流动,用学前教育的专业优势赋能2-3岁幼儿的成长。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优化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全学段教育集团建设,深化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强化特殊教育融合普惠发展,推动特殊教育向幼教和高中两头延伸。同时,完善义务教育阳光招生机制,实现对招生工作的全过程监管和指导。持续做好校外培训监管,加强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的防范和治理。支持民办学校发展国际教育,鼓励国际学校在课程建设、育人模式、办学机制等方面创新探索,让人们认可的“好学校”越来越多,满足顺义区乃至北京市的广大市民对高质量教育的不同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顺义区还将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场景应用,探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感知等技术的应用,打造顺义智慧教育的新生态。同时,推进大数据学业评价与教学质量监控平台建设,应用好大数据课堂评价系统,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赋能,更好地满足群众“上好学”的需要。

德企年产业规模约400亿元

作为国内首个以“经济技术合作”为主题的中德示范区,近年来,顺义区依托中德产业园建设,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中德产业园聚集德资及关联企业110家,德籍高管和工程师团队200余人,德企年产业规模约400亿元,产业态势逐渐显现。

“我们格外注重中德产业园和三大主导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利用中德产业园建设契机,引导提升三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杜跃表示,在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上,发挥中德互补优势,与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等机构建立了合作机制,并以奔驰新能源工厂为带动,吸引德资欧资汽车零部件上下游企业“强链补链”,其中埃帕德公司已为奔驰在国内制造基地提供服务,海斯坦普等一批外资核心零部件项目也相继落地。

中德产业园关注并支持入园企业发展,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自动驾驶、节能环保等领域陆续开放应用场景,推动中德合作新技术、新产品典型应用,激发中德合作增长动能。博世工业4.0创新中心累计完成区内60多家企业的诊断服务,20余位技术专家提供保障,服务时长超1000天,生产效率平均提升超20%,推动新增投资超5000万欧元;帮助奔驰、宝马、德尔格等德企对接更多应用场景,形成中德企业双向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德企关注的生活便利化需求,中德产业园建设国际会客厅、国际服务厅、成果展示厅及国际人才社区“三厅一社区”,引入慕尼黑啤酒坊、德馨咖啡厅、德国商品便利店等商业配套,打造国际化、智慧化、绿色化的示范园区配套,营造国际风情氛围。

杜跃表示,面临全球产业链调整的重大机遇,下一步,顺义区将充分发挥中德产业园的平台载体作用,从国际上招商引资、寻找增量,引入更多符合北京产业战略需要、补齐顺义产业短板的先进制造业,打造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