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灾后百亩小米迎来首次丰收,房山河北村发展小米特色产业村

受灾后百亩小米迎来首次丰收,房山河北村发展小米特色产业村

00:00
06:25

8月即将收尾,房山区河北镇河北村的小米迎来采收期,这是河北村遭遇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之后,村庄迎来的首次丰收。放眼村庄,层层梯田在眼前铺陈开,美景尽收眼底,山谷风吹过,夹杂着小米的香气,抚慰在山间弯腰收获的农人。河北镇河北村党支部书记安少奇说:“村庄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经过一年的时间,村庄克服困难,让小米产业在村庄生根发展。”

灾后重建,小米产业成村庄新希望

距离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不过一年时间,百年难遇的洪水冲毁了村庄,也冲毁了村民苦心经营的田地和庄稼。河北村是一个山村,没有平原那样辽阔的耕地,村民们依靠着智慧,砌起层层梯田,支撑着在大山里的生活。安少奇说:“夏天,我们村的梯田是非常美的,特别是登上山坡往远处看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登高望远的心境。”

安少奇是2019年上任的,他回忆,去年遭遇洪水的河北村,经历了长达数日的断水、断电、断通信的困境,在多方救援力量的支持下,村庄得以与外界复联,“当时村里的梯田受损严重,洪水导致碎石和泥沙淹没了田野,洪水之后,村民的生活和日常的农业生产,都受到了重创。”

大山里的生活迫切需要重启。安少奇带领着村民,重新建设村庄,修复被冲毁的设施,恢复洪水肆虐过的田野,施工队和施工车辆,成了去年村庄最常见的风景。经过一年的灾后恢复和重建,河北村修复了受损的基础设施,村民的山村生活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我们村可以发展的产业很有限,所以为了村民的收入,还得寻找新的经济生产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小米产业走进了河北村的视野。去年,得益于房山区与沁县的对口帮扶契机,河北村决定引进沁县著名的“沁州黄”小米品种进行试种植。

安少奇表示,沁州黄小米具有优良的品质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并且符合河北村独特的“台地梯田”这一种植条件,“种植小米,为河北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找到了新的方向。”

科学种植,小米迎来首次丰收

“沁州黄”小米是山西沁县的地方名产,享有“天下米王”和“国米”的美名。其色呈蜡黄、颗粒圆润,吃起来软绵喷香,据介绍,“沁州黄”小米富含40多种天然营养素,其中,叶黄素更是“沁州黄”小米所独有的。安少奇介绍,河北村从山西沁县引进了沁黄2号、长生7号、京谷1号等优质谷种进行试种植,目前,小米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00亩。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科学种植管理措施。从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安少奇说,这是河北村在尝试豆类、谷子、红薯等农作物种植之后,首次尝试种植小米,今年6月,河北村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以“沁州黄”小米为主营产品的农产品种植、销售和加工等业务。

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后,还邀请了农业专家来村进行技术培训,帮助村民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经过一年的劳作,如今,地里的小米秆粗叶壮、谷穗籽粒饱满,在初秋的大山里,率先飘出丰收的气息。安少奇表示,据初步估算,今年的小米产量将远超预期,并且品质优良,无病虫害。

产业带动,农文旅结合帮助村民增收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河北村共有400余名农户参与到小米种植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了增收。安少奇表示:“同时,小米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延伸,比如小米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的发展,在村庄里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为了进一步提升小米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河北村还计划引进小米加工设备,发展小米深加工产业。通过加工成小米粉、小米油、小米酒等系列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合作社还将积极与电商平台、农产品展销会等渠道合作,将河北村的小米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小米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河北村还在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可能。“原先,河北村依托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将村里闲置的院落打造成一批精品民宿,还建设了一个传承展馆,有发展文旅产业的基础。”如今,加上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安少奇表示,河北村还计划打造一个以小米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村,“比如举办农耕体验、观光打卡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感受河北村独特的梯田风光和农耕文化。”

百亩小米种植地里,饱满的谷穗正在风中摇曳。安少奇期待着,他说,未来几年,河北村将继续扩大小米种植面积并提高种植质量,加强与沁县等地区的合作,学习先进的种植和加工技术,加大对村民的培训力度,“我们希望打造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形象,让河北村的小米产品走出大山,走上更多人的餐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