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大一账单”要量力而行,高消费换不来好未来

“准大一账单”要量力而行,高消费换不来好未来

00:00
05:28

据极目新闻报道,高考填报志愿结束,特别是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不少高考生终于迎来了放松时刻,开启了升学前的假期。价值上万元的电子设备、费用数千元的医美、毕业旅行、同学聚餐、考驾校……,这些准大一学生罗列出来的动辄万元的“准大一账单”,成为他们走向人生新阶段的“规定清单”,引起了家长和网友的热烈讨论。


“准大一账单”(图源:湖南日报)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不少家长网友反映:“真没想到,竟然需要花那么多钱。”

几家欢喜几家愁,每个家庭经济状况不同,有的父母大手一挥,痛快转账,全部满足;有的家长对着孩子开出的高额“准大一账单”却犯了难,面对“烧钱大战”倍感压力,甚至引发家庭矛盾。

“准大一账单”现象其实由来已久,由多年前的文具、衣服、自行车,升级为电脑、手机、旅行等。特别是近两年,部分学生把这些购物清单由“标配”升级成“顶配”,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一是如今的孩子大多衣食无忧,爱惜财物、节约金钱的观念相对淡薄,在高中阶段被压抑许久的购买欲望被释放,高考结束后终于可以得到满足,就开启了“买买买”模式;二是家长提供了宽松的消费环境,不少家长认为高中学习辛苦,出于补偿心理,愿意对孩子有求必应,多花钱满足孩子的愿望,而对挣钱的辛苦则避而不谈;三是财商教育的缺失,家庭和学校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知识学习上,基本不和孩子“谈钱论价”,财商教育长期缺位,学生对金钱、消费没概念,自然容易出现无节制消费等不当行为。

考取大学是人生弥足珍贵的重要节点,是青年学子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作为准大一新生,选择添置一些新设备,学习一些新技能,进行一趟期望已久的旅行,可以理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消费或者经历可以给青年学生带来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升独立思考和应变能力,从而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和个人价值。

尽管这些“准大一账单”有其积极意义,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有求必应,进行无节制消费和过度消费。高额消费并不必然给准大一学生带来真正的实效,甚至还会导致不良消费观、价值观的养成。作为学生,毕竟没有经济独立,消费账单不应超出家庭的经济能力,更不能成为同学之间攀比的方式。作为家长,应关注孩子的真实需求,和孩子一起探讨,根据家庭经济条件提供可承受范围内的支持,而不是无原则地满足要求。

笔者在高校工作多年,对大学生的情况非常了解。可以说,“准大一账单”中的不少设备,特别是高端设备,对大学生没有实际意义。笔记本电脑对于低年级学生专业学习实用性不强,并不是必需品,大多数专业学生用不上高端电脑。“准大一账单”如果处理不当,还会给学生们未来的大学生活埋下隐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思想还不够成熟,进入大学后,家长的约束更少,一些学生受虚荣、攀比等心理影响,当父母提供的费用肯定不足以满足其需求时,容易发生冲动型、非理性的消费行为,最后被各类打着利息低、下款快旗号的网贷平台诱骗,陷入“现金贷”“套路贷”的漩涡,让大学生背上“青春贷”。

准大一学生即将走进大学校园,开始独立生活,学会科学理性地消费,是一道必答题。从这个角度看,“准大一账单”也是非常好的财商教育时机。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从高考结束到大学报到,有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家长可以提前和孩子沟通,鼓励其利用暑期的一段时间通过兼职、家教等方式赚取收入。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获得额外的经济收入,还可以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积累实习经验,获得独特的成就感。同时,这也是一次真实的财商教育,学生们在赚取“第一桶金”的过程中,能充分感受父母的“负重前行”,对合理消费、量力而行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有助于正确认识财富与人生的关系。

财商教育也应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也应大大方方开展感恩教育和财商教育,指导大学新生计算“准大一账单”和预估的大学期间“消费账单”,折合成大学四年的“成长账单”,算出每天或者每节课的财务成本,折算父母需要的工作时长和汗水,让其在直观的数据面前,认识到金钱的来之不易,每一分钱都凝聚着父母的辛勤付出,培养学生们的成本意识、节约意识和感恩意识。开设金融知识选修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金钱观和理财观,帮助青年学生迈好进入大学的“第一步”。

高消费换不来好未来,过早的“富有”会对学生成长带来不利影响。莫跟风攀比、宜量力而行,把“准大一账单”变成理性消费的“合理清单”和成长发展的“成本账单”。

来源 | 极目新闻

编审 | 郑宗敏 陈珂(实习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