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描述了作者看到孩子们放风筝的场景,从而引发对儿时放风筝的回忆。儿时的风筝大多由长辈或家人编扎,如文中提到的一位擅长扎风筝且远近闻名的叔叔,他扎的风筝不仅造型美观、色彩艳丽、飞得高远,还会在上面绷一叶蒲苇削成的膜片,经风一吹发出声响,为天地增添韵味,给孩子们带来欢乐。这位叔叔的风筝不卖钱,谁要就给谁,他还乐意贴钱买材料。后来叔叔去了海外,放风筝也与孩子们逐渐远离,但他年年给家乡写信都会提及儿时放风筝之事。香港回归后,他在信中表示自己就像那只被故乡放飞到海外的风筝,尽管历经风雨飘荡游弋,但线头一直被故乡和亲人牵着,如今飘累了,渴望回归家乡和亲人身边。最后作者感慨,不光是叔叔,每个人都像是一只风筝,在妈妈手中从小放到大,再从家乡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