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考生放弃“985”,“带编入学”值得吗?

高分考生放弃“985”,“带编入学”值得吗?

00:00
04:41

如今,在全国各地,一批成绩优异的高考考生正在“放弃985”。从表面上看,这令人有些费解,毕竟,高考作为众多年轻学子的“人生大考”,大家都希望考出高分,进入更好的高校和专业,赢得更高的平台和起点。

然而,据《新周刊》等媒体报道,近年来,不乏有手握“985级”成绩的高分考生,选择报考公费师范生、定向委培生、警校,等等。这些项目对应的高校,有的是普通本科,有的甚至只是专科,却对部分考生有着非比寻常的吸引力。追问这些考生“高分低报”的理由,几乎是一致的,那就是“先人一步,带编入学”。

在众多高校之中,“985”的含金量不言自明。尽管入读名校不能100%保证学生在未来取得成功,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大众都普遍相信,相比于普通大学生,名校毕业生会有更好的前途。在这种情况下,倘若有人考出了能上“985”的分数,却主动放弃入学机会,转而投向“双非”高校,旁人的第一反应基本都是惊讶,随后为其选择的合理性产生担忧。诸如“父母强迫高分考生念师范”这样的极端案例,甚至会被编进电视剧里,成为观众口诛笔伐的对象。

然而,时至今日,“舍名校而取编制”已经成为部分高分考生的集体选择,社会显然不能再用旧的认知简单粗暴地理解这一现象。唯有在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基础上,综合考量近几年社会环境与观念的转变,我们才能解码这一趋势背后的社会信号,理解年轻人为何会做出这种选择,进而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使他们在未来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毋庸讳言,“带编入学”对高分考生的吸引力之所以显著增强,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年轻人的就业倾向。近年来,受到就业供需关系、职场生态、应届生薪资待遇等多重因素影响,包括众多名校生在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将“进入体制”视为重要选项。而在“考公考编”条路上,名校生虽然也有一定优势,但并不像在其他职业路径上那么显著。

部分高分考生自然会想:如果大学毕业后的奋斗目标最后都是进体制,何不干脆报考那些“自带编制”的高校和专业,提早数年“锁定胜局”?

其实,部分高校和专业“自带编制”并不是什么新闻,多年来一直都是如此。但在过去,这些高校和专业并未受到今天这样的追捧,说明这些编制的含金量和性价比并没有特别高。如今,这些高校和专业突然成为“高考宠儿”,并非因为相关编制突然“升值”,而是因为社会就业环境导致高考考生的风险偏好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考生更倾向于追求稳定,而非博取更高的上限,因此才会做出这种选择。

对于这些考生,只要他们是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做出的决定,社会理应理解他们的追求和担忧,对其予以尊重。但是,在考生做出决定之前,从家长、教师到志愿填报辅导机构,考生身边的成年人还应本着对下一代人前途负责的态度,充分尽到提示义务,确保年轻人认识到自己将会失去什么,又将得到什么,以免年轻人一时冲动,进了“自带编制”的高校,之后又为自己错过真正适合的高校和专业而追悔莫及。当然,反之亦然。

说到底,在分数允许的前提下,不论是进入名校还是“带编入学”,也不论是学习感兴趣的专业,还是投身有利于就业的学科,都是年轻人的自主选择。谁也不能预知未来,因此无法预先判断对错。

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要尽可能为年轻人铺平奋斗道路,并尽早为他们树立指引方向的“路标”。年轻人越是能充分掌握必要的信息,越能排除一时冲动的影响,进行理智判断,做出无悔选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