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晋阻止桓温北伐?(二)》

《为什么东晋阻止桓温北伐?(二)》

00:00
11:47

《为什么东晋阻止桓温北伐?(二)》

司马勋已经回到汉中,杜洪、张据驻扎在宜秋。杜洪自以为出身名门望族而轻视张据,张据于是就杀掉了杜洪,自立为秦王,改年号为建昌。

刘显进攻常山,魏国主冉闵留下大将军蒋辅佐太子冉智守卫邺城,自己统率八千骑兵前去救援。刘显的大司马清河人王宁投降了魏国,将枣强县拱手交出。冉闵攻击刘显,打败了他,追击到襄国。刘显的大将军曹伏驹打开城门让石闵进入,石闵杀掉了刘显及其公卿以下的官吏-百多人,焚烧了襄国的宫室,将襄国的百姓迁徙到邺城。,后赵汝阴王石琨带着他的妻妾前来东晋投降,,被斩杀在建康街头,于是石氏被彻底根绝了。

尚书左丞孔严向殷浩进言说1“近来人们的情绪,真令人心寒寒,,不知您将用什么办法使其安定。我认为应该明确官吏的职责,韩信、彭越专事征伐,,萧何、曹参留守理财,对内对外的职责,各有所司;还应该深思廉颇、蔺相如为国家利益而捐弃前嫌的道理,陈平、周勃为制正吕氏专权而结为至交的谋略,让人们和睦无间,然后就可以保有天下,成就功业了。看看近来投降归附的那些人,全都是人面兽心,贪婪之极而且六亲不认恐怕难以用道义感化他们殷浩没有听从孔严的意见.

孔严是孔愉的侄子。

殷浩上疏请求北上许昌、洛阳,穆帝复诏同意,于是任命安西将军谢尚、北中郎将荀羡为督统,进军驻扎于寿春。谢尚没能抚慰张遇,张遇非常愤怒,便占据许昌反叛,并派他的将领上官恩占据洛阳,乐弘在仓垣攻打督护戴施,殷浩的军队无法前进。三月,命令荀羡镇守淮阴,11不久加任监青州诸军事,又兼任究州刺史,镇守下邳。

乙巳(十六日),前燕王慕容俊回到蓟城,并将少量的军队文武官

学员、:士兵的家属迁徙到蓟城。

3

收获与反思

炎到为什么东晋不批准桓温北伐,其实原因还是东晋朝堂内部的斗争。

在之前介绍桓温的文章中我们曾经分析过,1,桓温是东晋的驸马,年纪轻轻就坐上了很高的位置,由此也得到了庾亮的器重。所以最早桓温是庾亮的人。

而之后庾亮立储失败,庾氏兄弟的权力逐渐被弱化,当庾翼死时,想要将荆州留给儿子都没有批准。而当时主持朝堂的何充为了弱化和庾氏家族的冲突,虽然没有批准庾翼的儿子接手荆州,但让原来跟庾家关系不错的桓温接手荆州,实际上当时桓温不过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一个人物罢了。

而之后桓温到任,很快就显露出他强势的一面,一方面积极主张北伐,而后又未斩先秦罚成汉。

我们看不管是北伐也好还是伐成汉也好,证明桓温都是很有战略眼光的,但是为什么遭到东晋朝堂的反对呢?原因就是桓温是他们掌控不住的,女如果把国家拖入战争,,只能让桓温的权力越来越大,最终很可能成为又一个王敦,威胁东晋朝堂的安全,甚至成为太上皇。

而之后桓温征服了成汉,从战略角度而言,消除了东晋西部的巨大威胁要知道当年吴国之所以灭亡就是西晋大军从蜀地顺流而下,因为面对北方,长江可以作为天险但是如果敌人在长江上游,天险也就不复存在了。

但桓温征服成汉的另一个后果就是桓温做大了,他掌控了从武昌往上游的整个东晋的西部地区,甚至不管是兵力还是实力都超过了东晋朝堂,所以朝廷对桓温更加忌惮

所以当桓温提出继续北伐的时候,东晋根本不可能把所有的军事力量都交给桓温品,这样司马家族就成为了傀儡。

当时皇帝还很小,司马家族主持政权的是会稽王司马昱,所以司马昱的做法就是首先扶持了褚太后的父亲褚裒,在后赵石虎驾崩的时候,让褚裒主持北伐,寻求获取北方的利益。

但褚裒这个人还是不堪大用,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还让将近二十多万投靠东晋的百姓死在路上。

之后褚裒也病逝了,司马昱随后扶持的就是在东晋知识分子中享有盛誉的殷浩来平衡桓温。

所以这个时候的东晋朝堂实际上是已经分裂了,桓温在西部相当于一个独立政权的存在,我们看到《资治通鉴》上记载桓温西部八个州的赋税都没有向朝廷交过。

但桓温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于是在公元351年,也就是他上书北伐将近两年后,在朝廷一直没有批准的情况下,桓温开始了自己的逼宫,他率领了四五万人的军队,顺长江而下I一直到了武昌,武昌到建康也就是一天的水路了。所以这时东晋的朝堂片震动,而殷浩变得手足无措,他知道桓温就是冲自己来的,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于是就想到辞职,结果大家都不同意,到现在你一辞职,不就是把烂摊子甩给皇帝吗?让皇帝怎么办?殷浩又想到抬出驺虞幡让桓温止兵,这个驺虞幡上面是圣兽驺虞,见此幡,犹如皇帝亲临!《廿二史札记》卷八有记载晋制最重驺虞幅,每至危险时或用以传旨或用以止兵,见之者辄熠伏而不敢动,亦一朝之令甲也。意思是:在晋朝,只要有只要有危急时刻驺虞幡一出,不管你现在干什么,立马停手!而之前八王之乱的时候,兰当时司马玮奉贾南风的密令诛杀司马亮,结果杀完人,,殿中将军王宫扛着这个驺虞幡来了,见幡如见皇帝啊,说司马玮根本没有圣旨,结果司马玮就被杀了。所以驺虞幡这个东西就是皇权的象征,但问题在于如果桓温想要逼宫,你拿看驺虞幡就好使吗?所以这也被大家否定了。

这时吏部尚书(组织部长)王彪之就跟殷浩出主意,不如暂且不动,以静制动,首先让司马昱给桓温写封亲笔信,跟桓温分析一下局势,看能不能说动桓温。如果桓温还不听,就下圣旨,如果圣旨还不管用,那就是桓温要谋反,直接组织军队开打吧。

之后抚军司马高崧就跟司马昱商量给桓温去了封信。这封信其实很有内涵,我们不妨看一下为什么桓温看了这封信就退军了。

首先就是司马昱肯定了桓温,“寇难宜平,时会宜接。此实为国远图,经略大算,能弘斯会,非足下而谁?"意思就是这个时候后赵发生动荡,确实是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会,而放眼看去,东晋能承担这样角色的人,除了桓温你,确实没别人了。

其次说了北伐要考虑的困难:“但以比兴师动众,要当以资实为本;运转之艰,古人所难,不可易之于始而不熟虑。顷所以深用为疑,惟在此耳。”意思就是北伐最重要的就是物资粮草这些后勤的准备,这些也是我负责的,如果后勤准备不好,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其实也是提醒桓温,你自己北伐,如果不能得到整个国家的支持,你能持续多久?

接下来的话就有意思了。“然异常之举,众之所孩,游声遵沓,想足下亦少闻之。“就是说虽然你说你是想要北伐,但是你这一举动,把整个朝野都惊到了,很多人说你是要谋反,想必你也听到了这样的说法吧?

接下来就是对桓温的威胁了:“苟患失之,无所不至"意思是说你如果把东晋的朝堂逼急了,那可是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了。

接下来又谈到后果。或能望风振扰,一时崩散。如此则望实并丧,社稷之事去矣。意思是你桓温的现在不也是构建在东晋朝堂之上吗?如果东晋朝堂崩溃了,社稷完蛋了,你桓温就是历史的罪人,你难道能独自存在吗?

接下来就是掏心窝子的话了:

皆由吾暗弱,,德信不著,不能镇静群庶,保固维城。。所以内愧于心,外惭良友。

吾与足下下,虽职有内外,安社稷,保国家,其致一也。天天下安危,系之明德。当先思宁国而后图其外,使王基克隆,大义弘著,所望于足下。区区诚怀下,岂可复顾嫌而不尽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